(1)亲本选择 是影响杂交效果的重要因素,在选择亲本时应选择优点多缺点少,且双亲间优缺点能互补的;选择生态差异大,亲缘关系相对远的;选用外来亲本时,要尽可能选择适应当地环境的菌株;双亲之一必须具备较好的经济性状,如高产、优质、抗病等,而且要接近育种目标、有代表性的亲本。
(2)单孢分离 获得单核菌丝是食用菌杂交育种的关键步骤。目前获取单核菌丝的途径有两条:一是通过单孢分离,形成单个担孢子萌发形成单核菌丝;二是双核菌丝进行原生质体单核化,通过制作原生质体,从原生质体中挑选出单核原生质体,再让其形成单核菌丝。
单孢分离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玻片稀释分离法、平板稀释分离法、显微操作分离法。下面简要介绍平板稀释分离法。用担孢子制成不同稀释度的担孢子悬液,再分别取少量担孢子悬液均匀涂抹在CYM培养基表明,25℃条件下培养,当观察到有极小的菌丝后,在显微镜下,将单个孢子萌发形成的菌丝转接到新的培养基上就可得到单核菌丝。
原生质体再生获得单核菌丝是利用双核菌丝在制作原生质体时,往往易形成单核的原生质体球,选择单核原生质体让其再生,或从大量的原生质体的再生菌株中筛选,都可以得到单核菌丝。
(3)单核菌株标记 为了便于快速地在配对杂交后捡出杂合子,有必要对配对杂交的两个单核亲本菌株进行标记,杂交后才能快速地区分是否为杂交形成的新的杂合菌丝体。常用的标记有形态标记,如部分食用菌的单核菌丝无锁状联合,而相互亲和的单核菌丝配对后形成双核菌丝就会产生锁状联合,那么如果在确认了是由无锁状联合的亲本配对的培养基上长出了具有锁状联合的菌丝,就可以初步认为该菌丝体就是杂交形成的杂合菌丝体。营养缺陷型标记是利用营养缺陷型单核菌丝体不能在特定培养基上生长的特性进行标记的,如果两种不同营养缺陷型的单核菌丝经杂交组合后,可以相互互补,形成野生型的菌丝体,经过特殊培养基的筛选就可判断是否有杂交成功的杂合子形成。同工酶标记是利用单核菌丝的特定酶的同工酶谱作为标记,待杂交配对后,检验是否有具有两个单核菌丝同工酶谱的组合酶谱的新菌丝体,如果发现,就可初步认为该菌丝体就是杂交形成的杂合菌丝体。DNA分子标记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杂交标记和检验手段,李荣春用RAP D标记研究野蘑菇的杂交,培育出了新的杂交品种。DNA分子标记有多种,被广泛应用于杂交育种研究,其判别原理近似于同工酶标记,就是比较杂交前后是否形成具有配对两个单核菌丝的DNA分子标记的共同特征标记。(www.zuozong.com)
(4)杂交配对 在获得单核单倍体菌株后,异宗结合的食用菌需测定各单孢菌系的交配型(即极性)。其中四极性的种类,如香菇、金针菇等,其杂交可育率约为25%;二极性的种类,如大肥菇、光帽鳞伞等,其杂交可育率约为50%。在分别测定了双亲各单孢菌株的极性之后,就可将可亲和的单核体进行配对,并将可亲和的组合移入新的培养基保存备用。四极性的异宗结合的食用菌,由于自交不育,经配对后,凡出现双核菌丝的组合,并可正常结实者,即说明杂交成功;次级同宗结合食用菌(如双孢菇),首先经过单孢子分离、培养,获取不孕菌丝,随后进行不孕性菌丝间的配对。
(5)杂种鉴定 在食用菌育种工作中,如何选择和有效地鉴定出符合育种要求的菌株,以及对优良菌株的保护是很重要的。传统的鉴定方法是依据菌株的形态、生理、生化等特征,然而很多时候形态特征不明显、环境影响大或鉴定时间太长、鉴定标准不一致,给后期菌种的使用造成较大困惑。目前常用分子标记的鉴定技术,分子标记是以个体间遗传物质内核苷酸序列变异为基础的遗传标记,是DNA水平遗传变异的直接反映。与以往的遗传标记相比,分子标记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大多数分子标记是共显性遗传,对隐性农艺性状的选择很便利。在食用菌发育的不同阶段,不同组织的DNA都可用于标记分析。目前,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已开发出几十种基于DNA多态性的分子标记,如随机扩增多态性(RAPD)、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RFLP)、基于Southern杂交和基于PCR的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简单序列长度多态性(SSLP)、序列标记位点(STS)、单核苷酸多态性标记(SNP)等。其中以RFLP、RAP D标记较为广泛地应用于食用菌菌株的鉴定、遗传多样性研究、亲缘关系分析、种质资源评估、遗传图谱构建及基因定位和克隆等研究领域中。
(6)品比试验 经过初步筛选,并通过栽培比较,选出性能优良的菌株,对菌丝生长速度、子实体形态、最适生长温度湿度等生理生化指标进行鉴定。
(7)示范推广 将筛选出的菌株置于不同地域进行栽培试验,考察菌种的适应性和稳定性。通过试验后,逐步扩大栽培面积,进行示范性推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