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木栽培生产工艺流程如下:
(1)菌种制备 选择优良品种,培养大批栽培种(木屑菌种、木块菌种、枝条菌种)。
(2)选择菇场 选择场地采用两场制栽培香菇,在发菌场培养菌丝体,在出菇场架木出菇,更有利于获得优质高产。但我国因场地限制,实际操作多为一场制,即接种至出菇都在同一场地进行。较好的菇场应是避北风、向阳地、资源好,水源近,有树荫,多石砾,偏酸性的缓坡地。
(3)确定栽培季节 香菇栽培一般在2月至5月进行。
(4)段木准备
①选树、砍树:选择适合香菇生长的树种,如:栎树、桦树。除了松、杉、柏、樟等含有芳香油类物质的树木不能栽培香菇外,一般阔叶树均可选作菇树。通常作为菇树应具备以下条件:不含芳香油类等有毒物质;树皮厚薄适中,且不易脱落;木质适当坚实,边材多,心材较少。
段木栽培香菇不宜选用过粗和过细的树木,一般以胸径12~20cm较合适,树龄10~25年为宜。树皮较薄的树,树龄可以大些;树皮较厚的树,树龄可小些。薄皮树出菇快,但产菇菌盖薄,菌肉松泡;厚皮树出菇慢,但产菇质量好。幼龄木心材小,接种后出菇早,所产香菇较薄较小,且菇木易腐,持续产菇年限较短。
提倡叶黄砍树,也即是进入休眠阶段。这个时期树干贮存养分最丰富,树皮与木质部结合紧密,搬动时不易脱皮。已经砍伐的菇木称原木。
②适当干燥:菇树砍伐以后(称为原木),在接种前需进行干燥,实际上是调节段木的含水量,以利于接种后菌丝体定植和生长发育。不同树种的含水量不同,因而干燥的时间也不一致,常以干燥后没有萌芽力为度,或者以接种打洞时树液不渗出为宜,此时的含水量为40%~50%。若含水量太高,易污染;含水量太低,接种后菌种逐渐失水干燥,不易成活。
检查段木含水量可以用 “木材水分计”,也可以直接观察段木断面的裂纹,推测其含水量。当树心出现几条短而细的裂纹时,表示段木干燥合适,此时的含水量为40%~45%;如果树心没有裂纹,表示段木偏湿,应继续干燥;如果裂纹接近树皮,则表示段木过于干燥,必须采取措施补充水分,待树皮稍干后再接种。一般宁可湿些不可太干。
③剃枝截杆:原木经适当干燥后(当原木截面出现几条短的裂纹时),就应及时剃枝截杆。截后的原木称段木。段木长度以1.0~1.2m为宜,如有小枝丫,可在分叉处保留3~5cm切除枝丫,不可平切,以避免加大切口面积,增加感染机会。剃枝截杆后应尽快用5%新鲜石灰乳涂刷截面,防止杂菌从伤口侵入。
(5)人工接种 一般在气温为5~20℃均可接种。以月平均气温10℃左右的最适宜。接种期空气相对湿度在70%~85%时成活率最高。一般情况下,长江流域宜在2月下旬至4月进行段木接种,最好在3月上旬完成;华南地区可在11月至翌年1月进行,最适接种期是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
接种木屑菌种或棒形木块菌种,均可用手电钻或1.8~2.7kg重的锺形打孔器打接种穴。一般以行距6cm左右,穴距12cm左右为宜。近两端的穴,至少应距离断面5cm,以防止杂菌入侵。穴直径1.2~1.5cm,深1.5cm左右。穴要打成梅花形,过细的段木可采用螺旋式打穴。
穴打好后,要把菌种尽快接入,以防穴壁干燥及杂菌侵入。一般要求边打穴,边接种,每穴的接种量为穴深的80%为宜,一般1m3的段木,需15~20瓶750mL的菌种。
接种前,先用0.25%的新洁尔灭溶液擦拭菌种瓶、工具及操作者的手,将菌丝挖出盛入盆内,用手轻轻将菌中塞入孔眼并用手指稍加压紧。接种后,立即用蜡涂封,或用与穴口大小一致的木块盖上,用锤敲平,防止雨水和杂菌虫害侵入,减少穴内水分蒸发,保护菌丝生长。
涂封所用蜡的配方:石蜡85%,动物油10%,松香5%。配制时,先将石蜡、动物油放入金属容器内加热熔化,再把碾成粉末的松香加入溶液中,搅拌均匀,继续加热至松香全部熔化即可。封盖时用毛刷蘸少许蜡液涂于封口,冷却即凝固成盖。此法省工、省材,效果好。
(6)发菌期的管理 段木接种后就进入管理阶段。前期主要是在段木中做好发菌管理,后期主要是做好出菇管理。发菌包括菌种萌发、定植、深入、发展,直至形成小菌蕾,前后约需10个月。具体有以下几个步骤。
①堆积发菌:接种后必须及时把段木堆积起来,进行保温、保湿并保持一个稳定的良好的环境条件,促进菌丝萌发。堆积所用场地应撒石灰消毒除虫,然后将菇木(段木接种后称为菇木)按照树种、长短、大小分开堆放。堆积的方式主要有井叠式、覆瓦式、蜈蚣式、牌坊式等(图6-26)。
图6-26 菇木的堆叠方式
井叠式占地面积小,便于覆盖,有利于保温保湿,适合于大量栽培和平地堆积;覆瓦式向阳性好,吸湿均匀,环境稳定,根与根之间发菌一致,差别小,较适于斜坡山地或较干燥的平地。
②覆盖保菌:建堆后及时采用树枝叶、山茅草及塑料薄膜等物覆盖,以保温保湿、防雨防晒,保护菌丝的生长环境,提高成活率。大规模生产可架设专用敞棚。若久雨堆温高,则将薄膜撑开透风。在低温干旱季节,最好用薄膜覆盖,但每隔3d应掀开一次薄膜通风。
③检查补菌:香菇菌丝在段木的生长从接种建堆开始,约7d萌发,15~20d定植,1个月左右接种穴可长满白色菌丝。应经常检查其成活率。用木屑菌种的应检查树皮盖是否脱落,在接种孔内有白色菌丝圈从盖缝处露出来,表明生长良好;如果揭开树皮盖,里面菌种呈白色,有菌香味,表明菌种已萌发,并长入菇木;如果菌种颜色变暗,并长有绿、黑、灰、红色长毛,且变酸味者,说明已感染杂菌;如果菌种已变成像干糠粉一样,说明已经干枯,没有成活。用棒形种或枝条种的,将种木拔出,种木前端有白色菌丝,与菇木接触处为淡黄色,说明已经成活,并长入菇木;如种木干枯,说明没有成活;如菌丝变成其他颜色,说明已感染杂菌。菌种已死亡、感染杂菌或树皮盖已脱落的菇木,应及时补种,发现杂菌虫害应及时清除,以提高成活率。
④翻堆养菌:由于堆积的菇木处于不同部位,其温度、湿度、通风状况等条件不同,发菌状态也有差异,因此,需翻堆使其发菌均匀一致。一般翻堆每月1~2次,翻堆时要将上下左右的菇木调头换位,互相调整。
⑤调水促菌:经过几个月的翻堆养菌,菌丝已布满菇木表层,进入成熟阶段。入秋后便开始出菇 这时菇木内的水分已有较大的损耗,故此阶段管理应以保湿为主,调水促菌,使菌丝继续深入菇木内。可将井叠式堆积改为覆瓦式,使菇木距地面较近,以吸收地面水分,同时缩小段木间距,以减少水分蒸发;可加盖覆盖物或塑料薄膜以挡风保湿,可早晚在覆盖物上淋水或喷水,使菇木吸收适当的水分,使菌丝向内蔓延,吸收更多的养分,为出菇做好准备。
(7)出菇管理 一般段木接种后,经过9个月左右,菌丝即达到生理成熟,可在段木上分化形成子实体原基,并逐渐生长发育为成熟子实体。这个期间应做好出菇管理工作。
①菇木鉴选:在出菇前对菇木进行一次逐根鉴定挑选,进行分类管理。
a. 用手抚摸菇木表面感到粗糙不平,或明显呈现许多小瘤,瘤的上面有些树皮裂开小口,甚至露出细小的白色组织,说明子实体原基已经形成,即将出菇。
b. 用手指按树皮,感觉柔软,富有弹性,用手指或刀背敲击菇木有浊音或半浊音的,说明菌丝在菇木内生长良好,并已基本成熟;如树皮坚硬,发出的声音清脆,则说明菌丝还没有成熟。
c. 树皮下面呈黄色或褐色,形成层有浓密的菌丝,组织松软,具有香菇香味,说明是良好的菇木。菇木外皮颜色新鲜,接种穴周围有香菇菌丝蔓延,树皮与木质紧贴,说明菌丝生长良好,但尚未成熟。
d. 如菇木呈灰黑色或其他不正常颜色,有腐朽味者,则说明有杂菌感染。(www.zuozong.com)
对已达到成熟度、形成了子实体原基的菇木,要尽快架木,加大湿度,争取尽快出菇;菌丝已经成熟,但原基尚未形成的菇木,要堆放到通风干燥处,仍堆成 “井”字式,继续培养;菌丝生长尚差,没有成熟的菇木,要单独堆放,以防杂菌孢子传播扩散,影响好的菇木。
②浸水催蕾:当菇木上的子实体原基基本形成,进入出菇阶段时,在气候干燥、湿度不足的情况下,对含水量在45%以下的菇木,就要适时作浸水、补水处理,使原基迅速形成小菇蕾。
浸水的方法:把菇木放在蓄水池、山坑、水沟或大型盆桶中用清水浸泡,上面压以重石,防止菇木上浮。浸泡的时间根据菇木大小而定,一般12~24h,2年以上的老菇木还要适当延长浸泡时间。浸泡菇木的水要求清洁,不污浊,越冷越好,但不能结冰。也可在蓄水池或盆桶内加入适量的柠檬酸或过磷酸钙等酸性养料,以促进原基加快分化成长。
无浸水条件的,必须采取人工喷水、淋水的方法补充水分,每天少量多次,连喷4~5d,力求喷施均匀,湿度一致。浸水或喷水前,如遇低温(10℃以下)干旱,浸喷后还要进行覆盖1h,甚至可用塑料薄膜包裹四周,每天换气1次,以保温保湿,进行 “催蕾”。
③架木出菇:菇木中的菇蕾大量形成后,应及时将菇木架起来,便于管理采摘。
架木的具体方法:在经过清理消毒的出菇场地,先栽上一排排的木杈,木杈的高度一般距地面60~70cm,两木杈间架上横木,然后将菇木一根根地交叉排列斜靠在横木两边,菇木大头朝上,小头着地。第一年生菇的新菇木斜度大些,多年的老菇木斜度小些。排架与排架之间留有60cm左右的人行道,以便喷水、管理和采菇(图6-27)。
图6-27 “人”字形架木
④出菇后的管理:架木以后,成熟的香菇很快便陆续出现。在一般情况下,从菇蕾到香菇成熟需10d左右,一般从第一年10月至第二年4~5月可产菇4~5批。菇木的产菇年限需根据其树种、大小及管理情况而定,一般直径15~20cm的菇木可连续产菇3~4年,15cm以下的产菇2~3年,树径最大的产菇可达7~8年,但一般多以第二年为盛产期。
出菇期的管理工作主要是调节温度、湿度,防曝晒、暴雨、大风,以及治虫、除杂菌、催蕾、采菇、场地清理等,必须根据不同季节、不同气温、旱涝情况,在不同地区、不同生长阶段随时采取相应措施。
每批香菇收完后,按照发菌期的管理要求进行管理,使菌丝得到恢复,为下批出菇作好准备。一般经过半个月左右,又可采取一次催蕾管理措施,使香菇一批一批地生长出来。
对于多批或多年出菇的菇木,如后期子实体形成不理想,还可采取 “击木”催蕾的方法,即当菇木浸水以后,用木棒或木槌在浸透水的菇木两头敲击几下,或将菇木举起直立在石上碰击几下,使菇木受到机械刺激后,木内菌丝发生震动而产生菇蕾。但须防止碰伤木质和树皮,击后即进行堆积覆盖,保温保湿2~3d,待菇蕾形成后,再搬至菇场的架木上出菇。
香菇长大后,要避免在菇盖上直接喷水,否则菇盖颜色变黑,易引起溃烂。为了确保香菇质量,管理中还应根据香菇子实体形成期需要温差刺激的特点,创造条件,在菇蕾形成过程中做到温度前高后低,昼高夜低,水分前湿后干、内湿外干,保持10℃以上的生长温差及10%以上的含水量与空气相对湿度差,以促进多产优质的香菇。
(8)花菇培育
①花菇形成的条件
a. 低温和温差:花菇形成和发育的温度是8~16℃。温度低但又没低到不能生长,子实体生长慢,菌肉自然增厚;气温昼高夜低,温差在10℃以上时,菌盖表层较干燥,表层内的菌肉细胞不断增多,到一定程度表层被胀破,龟裂呈现花纹。
b. 低湿:空气相对湿度低,当达到70%~75%时,菌盖表面细胞因干燥而停止生长,而菌肉细胞则由于段木的养分和水分供给,继续正常生长。因此,使菌盖裂纹,低湿是关键因素。
c. 微风:微风吹拂,加速菌盖裂纹。
d. 光照:优质花菇多生长在光照充足的场所。冬季的全光照,会使菇盖上裂纹增白,裂纹加宽、加深。
②花菇培育措施
a. 适时控温:培育花菇多在深秋、冬季、初春。此时气温低,多在10℃左右,如遇昼夜温差在8~10℃更有利于花菇形成。因此,应结合当地气候特点,在低温、干燥的季节培育花菇。
b. 控制湿度:适宜花菇生长的空气相对湿度为80%~90%。当子实体长至2~3cm时,控制菇场空气相对湿度在70%~75%,保持干燥,利于菌盖裂纹形成。在花菇形成后,雨、雾天会使白色裂纹变为茶褐色,价值变低,这是空气相对湿度增大所致。此时,应将菇架用薄膜盖严,尽量多培育白花菇。
c. 增加光照:将遮荫棚上的覆盖物去掉,晴天掀去薄膜,让太阳直射在菇体上,这样有利于花纹增白、菇体鲜亮。
(9)采收 当子实体长到七八成熟,菌盖尚未完全张开,菌盖边缘仍向内卷呈铜锣边状,菌膜刚破裂时,采摘为宜。过迟或太早采摘均会影响香菇的产量和质量。
采摘香菇最好在晴天进行,因为晴天采摘的香菇可以先摊晒再烘烤,有利于提高商品的外观质量。因此,当香菇接近采收标准却遇到天气变阴、气温迅速升高且将要下雨时,则应提前采收,以免高温阴雨导致菇体迅速膨大,菌盖反卷而影响香菇的经济价值。
采摘香菇时,用拇指和食指钳住菇柄根部,轻轻旋起即可。尽量使菌盖边缘和菌褶保持原貌,并且注意不要碰伤旁边未成熟的小菇蕾,把菇柄完整地摘下来,以免残留部分在菇木上腐烂,招引虫蚊或害菌伤害菇木,影响以后出菇。
采摘香菇不可用大箩筐或塑料袋等容器盛装,以防止鲜菇相互挤压变形,或因通气不良而变质。最好用小竹篮盛装,采满后及时摊晒或烘烤,然后分级包装,密封贮藏。
(10)间歇期菇木管理 菇木经过几个月的子实体生长发育,原来积累的营养物质大多发育成香菇。为了第二年收获高产优质的香菇,在香菇采收期结束后,应尽快地恢复菌丝长势,积累营养物质。在菇木采收完后,将菇木移回堆放场,重复前面的过程,即堆放、补水、起架等。所谓隔年养菌,是指当年出菇生产周期结束后进入的养菌阶段。管理的关键,要做到菇木透气保温,免日晒、防病虫害等。
菇场温度超过20℃以上,一般不再出菇。为顺利越夏,菇木堆叠后,①要给予适当的温度、湿度、新鲜空气;②因产过菇的菇木易吸潮和被杂菌、害虫侵袭,应注意防潮、防杂菌、防虫害;③避免阳光直射,加盖树枝、秸秆或搭遮荫棚,防菌丝被晒死;④雨季要防止菇木吸水过多,应搭塑料薄膜。气候干燥时要喷水保湿。
冬季温度太低,香菇不能生长时,将菇木堆叠,加盖塑料薄膜、秸秆、草帘等保温保湿,安全过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