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家课程不折不扣,如歌教育燃起学习激情

国家课程不折不扣,如歌教育燃起学习激情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扎实有效开展基础性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扎实推进课程改革的必要前提。在扎实开展国家课程的同时,积极落实地方课程,致力开发校本课程。续表近年来,学校致力于如歌教育的实践探索,旨在培养“传统美德、现代人格、国际视野”的如歌学子,不断推进“如歌课堂”的研究。在“如歌课堂”中,学生享受如歌般优美的学习过程,不断燃起对学习的激情与欲望,朝着成功的彼岸不断前行。

国家课程不折不扣,如歌教育燃起学习激情

课程是我校践行“如歌教育”的支撑。我们秉承“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理念,在不折不扣地执行国家基础性课程的同时,学校在2014年申报杭州市课程改革试点学校成功,全面推进课程改革。扎实有效开展基础性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扎实推进课程改革的必要前提。永兴小学对基础性课程的教育教学核心环节进行统筹规划,梳理整合各学科的课程内容,进一步明确各个学科课程的基本目标和核心知识框架,制定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进行顶层设计。在扎实开展国家课程的同时,积极落实地方课程,致力开发校本课程。

续表

近年来,学校致力于如歌教育的实践探索,旨在培养“传统美德、现代人格、国际视野”的如歌学子,不断推进“如歌课堂”的研究。“如歌课堂”是基于教学内容重组整合、教学策略的调整优化,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过程。它通过对教学内容的重组,构建起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且灵活快捷的多样化的课程内容体系;创设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课堂模式,积极构建自主合作、和谐高效的课堂;学生自主选择所需课程进行学习,学会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与主动探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营造舒适、放松的师生平等和谐交流对话的课堂氛围,尊重学生的发现,师生合作,教学相长;改变单纯以学业成绩作为唯一标准的评价方式,更加全面地对学生学业水平状况进行多元合理评价,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

“如歌课堂”遵循课堂教学基本原则,是对教学内容重组整合、教学策略调整优化,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过程。它通过对教学内容的重组,构建起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且灵活快捷的多样化的课程内容体系;创设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课堂模式,积极构建自主合作、和谐高效的课堂;在“如歌课堂”教学中,挖掘教师潜能,释放教学激情,让课堂成为教师释放生命精彩的重要场所。

“如歌课堂”整个教学过程,应该如同一首优美动听的歌曲。教学整个过程如同歌曲一样,节奏有强弱,旋律有起伏,章节有回复,呈现舒缓平和、跌宕起伏、余音袅袅的美感。在“如歌课堂”中,学生享受如歌般优美的学习过程,不断燃起对学习的激情与欲望,朝着成功的彼岸不断前行。限于篇幅,我们节选了几位教研组撰写的“如歌课堂”故事。

(1)语文组郭源——点燃小课堂,成就大语文

学语文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而语文就是生活本身。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学语文,在学习语文中过生活是我对语文课堂的追求。

上口语交际课,主要是为了训练学生“说清楚、听明白”的能力。刚开头跟他们讲我们要学习“说话”,一个个都笑了,说话不是每个人都会吗?是啊,这么简单还用学习吗?是的,要学。大道至简是个真理,说话简单,但学会说话却是个大工程,是一个我们每个大人都还在持续学习的大工程,更何况学生呢?

课堂设置了四个环节:首先是模仿老师介绍“有趣的动物”,学会介绍的基本要领:说清楚动物是什么、讲清楚动物的特点;其次是同桌合作交流,学生上讲台介绍,其他人围绕“说清楚”进行点评;再次是伴随歌曲“找朋友”,全班互动,一人介绍一人说,抽一对上台介绍,其他人点评;最后一个是游戏环节:老师说特点学生猜,再次突出“说清楚中的表达要有重点”,然后是小朋友说特点,大家一起猜。

整堂课下来,气氛热烈,以他们为主导的一节课果真给了我很多惊喜。学生们知识丰富,善于表达,只是词语欠妥,但稍加指点立马更上一层楼。而且在学会表达的同时学会了如何补充自己的意见,如“她这些讲得很好,我有一点要补充”。

在这节课的最后,我播放了《一只饥饿的小矶鹬》视频给学生们看。这是皮克斯出品的精品动画片,但这不是一段普通的动物视频,而是一只小的矶鹬的故事。孩子们看着小矶鹬就像看到小小的自己,当看到小矶鹬在屏幕上活跃地跳动时,他们脸上露出可爱的笑容;当看到小矶鹬遇到困难时,他们屏住呼吸,脸上不知不觉地绷紧,似乎感同身受……以这样的方式不知不觉地把孩子们带进奇妙的动物世界,让孩子们在课堂上轻松交流。在交流环节中,一个孩子居然说到他从这只小矶鹬身上看到了自己,小矶鹬克服对大海的恐惧让他想到自己游泳时克服困难,终于学会游泳的事情。他的话让其他孩子都深有同感,孩子们纷纷讲出自己的故事。交流会碰撞出火花,老师只负责点燃。虽然只是二年级的孩子,但他们作为一个有思想的学生的潜力早已具备,作为老师,只用稍加引导,若我再口若悬河地讲大道理,还会有这么好的效果吗?最后给孩子们推荐了一本课外书——《假如动物会说话》。

一堂课下来,我也学到了好多知识,知道了呼吸会喷水的蓝鲸、喜欢夜间活动白天只吃东西睡觉的小白兔、会变温度的蛇、会变色的恐龙,知道了只有小白兔的眼睛是红色的……知识无穷无尽,一堂课对我而言远远不够,但在学到知识的同时激发出他们的兴趣也算值得了。下课时,看到未交流到的小朋友在兴致勃勃地跟其他人分享介绍自己心中有趣的动物,真的好欣慰!

这堂课不仅仅让语文走进了孩子们的生活,也让语文走进了他们的心灵。叶芝说:“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够用各种形式去唤醒、去点燃我们的孩子!让他们真正去成长、去探索、去燃烧!(www.zuozong.com)

(2)科学组董晶——共同成长:小辰养蚕小故事

这学期,三年级的学生有了特别的任务,就是饲养蚕宝宝。很多学生在养之前提到蚕宝宝都是一脸恐惧,我以为他们会因此不喜爱蚕宝宝,也不敢观察。但是从饲养的那天起,他们就变成了负责任的小主人,细心地照料蚕宝宝,精心准备桑叶,及时清理蚕沙,有空就观察自己的蚕宝宝,蚕宝宝有变化了会担心。其中,最让我诧异的就是小辰同学。

小辰是班级里出了名的捣蛋分子,一时也不安分,偶尔还会对同学出手,还在一年级的时候扬言要捏死小金鱼。我想蚕宝宝到了他的手里估计是羊入虎口了,为此很是担心。但是没想到,开始养蚕后,小辰会经常问关于蚕宝宝的事,还认真给它们准备了桑叶,很喜欢研究蚕宝宝。看到他这么珍惜和喜爱他的蚕宝宝,我很高兴,经常表扬他会照顾蚕宝宝。刚孵化出来的蚁蚕黑黑小小的,清理桑叶和蚕沙的时候,个别同学就会不小心把蚁蚕也清理掉。这天小辰在清理蚕盒里的蚕沙,刚要倒进垃圾桶里,眼尖的他马上发现了垃圾桶里的桑叶上有一只正在爬行的小蚕,并且把它拿了起来。可怜的小蚕找不到它的原主人了。这些天小辰养蚕的认真我看在眼里,为了鼓励他,于是这条小蚕就给小辰领养了。小辰很开心,小心翼翼地收起了这只蚕。这只蚕比他自己饲养的几只要小得多,为了不被大蚕“欺负”,他还特意在自己的蚕盒里隔离出来一块区域专门给小蚕活动。看着他欣喜的样子,我也感觉很欣慰。在后面的几天,他也经常来和我聊关于蚕的话题,汇报每一只蚕的生长情况,这只小蚕也被他照顾得很好,这段时间他上课也安分了很多。一次上课的内容是观察蚕,小辰又开始调皮捣蛋了,还要去抢同学的东西。我有点生气,心想他怎么老毛病又犯了?但冷静下来一想,他已经很久没有这样了,一定是发生了什么事情。一询问才知道,原来他发现自己蚕盒里的几只蚕不见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因此他心情郁闷。正在我和他说这件事的时候,旁边的学生听到了,好几个学生热心地要分给他几只蚕。虽然,他平时经常调皮捣蛋,也经常和班级里的同学闹矛盾,但是同学们却不计前嫌地帮助他,让我也很感动,学生们都是善良且热心的。我在班里表扬了这些热心的学生,下课和小辰聊天时,他也反思自己总是欺负同学是不对的。在小辰养蚕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蚕长大了,小辰也一起成长了,作为教师的我也有所成长。

三字经的第一句便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的本性是善良美好的,只是不同的教育改变了我们。所以孩子的成长中需要家长和老师合理地引导,哪怕是最调皮捣蛋的孩子,也有他真善美的一面,尤其面对更弱小的生命也是温柔善良、充满怜爱之心的。科学课中要开展生命教育,我想就是要教育学生学会尊重,学会关爱,学会宽容,学会共同生活。生命的存在只有在相互关爱中才有可能,也只有在爱他人的过程中,自己的生命才能获得真正的提升。人们常说“教育如水,生命如歌”,作为老师,我们要润物细无声,在点滴中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给予学生耐心的等候与帮助,静待花开。

(3)美术组雷洪刚——涂抹有个性的色彩,张扬学生的色彩感觉

浙美版三年级美术课中有一课是《四季歌》:让学生欣赏四季美景,尝试用绘画的形式,画一画“春、夏、秋、冬”。我本以为学生会很喜欢这一课,但事实并非如此。学生们在刚开课时,都能积极参与讨论,并很大胆地讲出了自己对“春、夏、秋、冬”的不同感受,我很高兴。但当我提出作业要求时,多数学生开始皱眉头了。我不太理解,便走到一个正在发呆的男生面前,问他为什么不动笔画,他小声问我:“老师,春天是不是一定要画绿色的树呢?”我摸着他的小脑袋说:“不一定,也许你对春天的感受是蓝色的、粉色的、黄色的……是要你画出自己的感觉,而不是要你画具体的形象,所以你就要大胆地去表现。”通过与他交流,我才知道这些学生普遍不敢画,都把思维束缚在一个圈里,不敢去表现自己的感受,而更加在意具体季节的具体事物的具体颜色。

于是,我对全班学生说:“同学们,学美术重要的一点是敢于表现自己内心的感受。因为会画事物的原有色彩和相貌是技术,会画自己感觉出的色彩和自己的想象才是创造。”听完这话,有几个男学生开始大胆尝试,可是大多数学生仍有些胆怯。我便请了两个不同风格的学生拿着自己的作品到前边展示,并让学生谈谈观后的感受。这时,有的学生说画得随意的那张简单、爽快、好画;也有的学生说画得小心的那张好,但画得不大胆、不舒畅。这时我因势利导:“刚才你们能勇敢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很值得表扬。其实大家在作画时也应该这样,不要考虑像不像、真不真,只要是表现自己的真实感受就是好样的。”话音刚落,多数学生已拿起笔开始尽情地涂抹了,画得很痛快。到了评画时,大家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尤其是一张特别简单的作品:没有具体形象,而是蓝、绿、黄等颜色表现出的抽象的线条画。作者自己介绍说是画春天的那种自由自在的、清晰的感觉。有一位学生评价道:这张画画得很特别,能表现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很棒!从此我发现学生更善于表现了、更自信了、对美术也更有兴趣了。

由此可见,课堂中老师的引导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中、高年级的学生,思维开始受限制,在作画时,他们的意念总是受到“像不像”的干扰。这时我们老师就应抓住契机,进行正确的分析与引导,使他们放下“包袱”,大胆地表现出自己对生活、对自然的不同感受。例如本课,大多数学生受固有色彩和具体形象的影响,不敢随意表现。如果我们不及时引导,任其发展,学生将失去对色彩的敏感和独见,画面也会缺乏生气与情调。

我们倡导的如歌课堂应该鼓励儿童随心所欲地涂抹“主观的”“好看的”“有意味的”画面色彩。不能让孩子过早地去涉及色彩深奥的原理规律,更不能用成人的标准、要求禁锢他们。

(4)音乐组欧畅——让“真情”和“感知”绽放如歌课堂

这是一节再简单不过的音乐课,今天要学习的歌曲是《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与平常一样,我依然重视孩子们的发声,强调孩子在演唱歌曲时情感的流露,通过歌曲中孩子想要对老师表达感恩与爱的情感,引导孩子抒发自己对老师的感恩与爱戴之情。

当我享受着孩子们用轻柔稚嫩的声音歌唱着动听的旋律,表达着对老师的感恩与爱戴时,有一瞬间,仿佛所有孩子都在用歌声告诉我:“老师,我们爱你!”我彻底被他们的柔情打动。但转念一想,这是一个让孩子们用行动表达自己情感的好机会。于是乎我立刻起身:“孩子们!你们的歌声感动了我,让欧老师觉得好像你们唱的就是我啊!”孩子们哈哈大笑:“唱的就是你!欧老师!”“噢!我真的太感动了!你们的歌声不仅优美,也让我感受到你们对我的爱,谢谢孩子们!除了我!你们还想感谢谁?”他们纷纷报出想要感谢的老师,大部分同学想要感谢班主任。“孩子们,我有个提议,我们将歌曲再唱一遍,送给你们的老师,好吗?然后我将你们的作品录下来,发给你们想感谢的老师!怎么样?”孩子们有的害羞地笑,有的点点头,有的则豪放地哈哈大笑连忙叫好!“孩子们,整理好你们的衣裳,我要开始录你们的作品了!”孩子们都格外重视,每个孩子都坐得笔直,非常认真地将这首歌曲唱完。更加意外的是,孩子们还自发地将一句歌词中的“敬爱的好老师”改编成“敬爱的×老师(班主任的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