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茶叶中的黄曲霉毒素会导致肿瘤的发生,那么肿瘤到底是什么呢?肿瘤指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机体对局部组织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生长调控,导致异常增生和分化障碍而形成的新生物,通常表现为局部肿块。
1943年,法国Pierre Denoix提出肿瘤分期系统,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国际抗癌联盟建立国际性分期标准,1968年出版《恶性肿瘤INM分类法》手册。目前TNM分期系统已经成为临床医生和医学科学工作者对恶性肿瘤进行分期的标准方法,有效指导了肿瘤的诊断和治疗。
TNM分期系统中,有肿瘤原发灶、淋巴结区域淋巴结受累、转移或远处转移等三个指标情况,综合划定出肿瘤特定的时期。
那么肿瘤有什么特点呢?有关专家在2000年时认为肿瘤细胞一般有六项基本特征:自给自足的生长信号、对抑制生长信号的不敏感、可抵抗细胞死亡、具有潜力无限的复制能力、持续的血管生成、组织浸润和转移等六项。
2011年,有关专家又将肿瘤细胞六项基本特征增加到十项:自给自足的生长信号、对抑制生长信号不敏感、抵抗细胞死亡、潜力无限的复制能力、持续的血管生成、组织浸润和转移、避免免疫摧毁、催化肿瘤的炎症、细胞能量异常、基因组不稳定和突变等十项。
自给自足的生长信号。人体细胞想要改变现有状态,比如从静止到生长分化,就必须接收一系列相关信号,才能进行,数以万亿计的细胞均是如此,到目前为止,科学家在正常细胞中还没有发现一例例外。这些改变细胞状态的信号,生物学上称为信号分子,它们多是外源的,即由另一类细胞产生,这也是人体保持自我平衡的重要机制。信号分子通过与靶细胞上受体相结合,从而激发细胞改变状态。而肿瘤细胞则完全不同,它们通过各种方法把自己对外源生长信号的依赖降到了最低限度。首先,肿瘤细胞可以自己合成生长分化所需的信号,然后自己获得,无需依赖外源性信号。其次,正常情况下,没有经过富集达到一定浓度的生长信号,不足以触发生长分化,而肿瘤细胞可以大量表达细胞膜表面的受体,这样可以更多富集周围微环境中的生长信号,从而进入生长分化状态。最后肿瘤细胞会对它周围的一些正常细胞进行改造,使之可以合成生长信号供自己使用,并聚集成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等来帮助它们生长分化。
对抑制生长信号不敏感。人体内除了有生长信号外,还存在着抑制生长信号。在细胞分裂的不同阶段,抑制生长信号时刻都存在,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细胞的状态:继续生长分化,或仍处于静止期,或丧失生长分化能力进入有丝分裂后期等。这样通过抑制生长信号的作用,正常细胞保持着动态平衡,进行有序生长分化。而肿瘤细胞,可以通过基因突变使抑制生长信号失去活性,从而实现对抑制生长信号不敏感。
抵抗细胞死亡。逃避细胞凋亡几乎是所有类型的肿瘤细胞都具有的能力。负责细胞凋亡的信号分子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就是抑制生长信号,负责监控细胞内外环境,一旦发现不正常情况足以触发细胞凋亡,如大名鼎鼎的p53蛋白;另一类则负责执行细胞凋亡。目前科学研究证实,DNA损伤、信号分子的失衡以及机体缺氧都有可能触发细胞凋亡。细胞凋亡是人体防癌抑癌的主要屏障,肿瘤细胞是一种不正常状态的细胞,理论上细胞的抑制生长信号检测到之后,就会启动触发凋亡,消灭肿瘤细胞。而实际情况是,肿瘤细胞能够通过许多方法逃避凋亡,主要的一个方法是通过基因突变使p53蛋白失活,统计显示大约超过50%的人类癌症中发现p53蛋白的失活。
潜力无限的复制能力。在细胞体外培养实验中,人们观察到,大多数正常细胞一生仅有60次左右的分裂能力。科学家发现,细胞的分裂能力与染色体末端的一段数千个碱基的序列有关。这段序列称为端粒,每经一个分裂周期,这段序列就会减少50~100个碱基,随着分裂次数的渐多,端粒变得越来越短,后果就是其无法再保护染色体的末端,染色体也就无法顺利复制,进而导致细胞的衰老死亡。现有研究结果表明,所有类型的肿瘤细胞都有维持端粒长度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是通过过量表达端粒酶实现的,端粒酶主要功能是为端粒末端添加所需碱基,以保证端粒不会因复制而缩短。(www.zuozong.com)
持续的血管生成。对细胞来说,血管的作用是提供营养,保证细胞正常生长并良好地行使功能。通常情况下,在组织形成和器官发生过程中,血管生成是受到精细调控的,而这种情况下的血管生成是暂时的,当上述生理过程结束后,血管生成即会停止,之后催化和抑制血管生成的信号分子就处于平衡状态。肿瘤细胞通过打破上述平衡状态,从而获得持续的新生血管形成能力。科学家们在许多类型的肿瘤当中发现,一些催化血管形成的信号分子如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F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水平都远高于相应的正常组织,而一些起抑制作用的信号分子如thrombospondin-1或β-interferon的表达则下降。
细胞
组织浸润和转移。人体中的正常细胞除了成熟的血细胞外,大多数需要黏附在特定的胞外基质上才能存活并正常行使功能,一旦脱离就会发生细胞凋亡。将这些细胞黏附在胞外基质或互相黏附在一起的分子称为细胞黏附分子,E-钙黏素是目前研究最深入的细胞黏附分子之一。它在上皮细胞中广泛表达,而在大多数上皮细胞癌中则通过多种方式丧失了活性,如基因水平突变、蛋白水平上活性区域被降解等导致的失活。科学家们认为E-钙黏素在上皮细胞癌中发挥着广泛的抑制肿瘤细胞侵袭和转移的作用,它的活性丧失标志着肿瘤细胞在获得第六种武器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避免免疫摧毁。无论是固有免疫还是适应性免疫,在肿瘤清除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实体肿瘤具有人体免疫系统监视逃逸的功能,以确保它们不被免疫细胞如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的杀伤和清除。结肠癌和卵巢癌患者中,那些体内含有大量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的病人状况要比缺少这些免疫细胞的病人好得多,而在那些具有高度免疫原性的肿瘤细胞中,它们通常会通过分泌TGF-β或其他免疫抑制因子来瘫痪人体的免疫系统。
催化肿瘤的炎症。在过去数十年中,大量的研究证实了炎症反应(主要由固有免疫细胞引起)和癌症发病机理之间的关系:炎症反应可为肿瘤微环境提供各种生物激活分子,如生长因子(可维持肿瘤细胞的增殖信号)、生存因子(可抑制细胞死亡)、促血管生成因子和细胞外基质修饰酶(可利于血管生长,肿瘤细胞浸润和转移)以及其他诱导信号(可激活上皮间质转化和肿瘤细胞的一些其他特征)。此外,炎性细胞还会分泌一些化学物质,其中活性氧具有强氧化性,可以加快肿瘤细胞的基因突变,加速它们的恶化过程。
细胞能量异常。即使在有氧的条件下,肿瘤细胞也会通过调控,使其主要能量来源于无氧酵解的方式,被称为“有氧糖酵解”。目前已经有研究证实了在神经胶质瘤和其他种类的肿瘤细胞中,异柠檬酸盐脱氢酶功能上的突变可能和细胞能量代谢方式的改变有关,它能提高细胞中氧化物的含量从而影响基因组的稳定性,还可以稳定细胞中的HIF-1转录因子以提高肿瘤细胞的血管生成和浸润能力。
基因组不稳定和突变。肿瘤复杂的发生过程可以归根于肿瘤细胞基因的不断突变。在需要大量基因突变来诱导肿瘤发生时,肿瘤细胞常常会提高其对诱导突变因素的敏感性,从而加快基因突变的速度。在该过程中,某些稳定和保护DNA的基因也会发生突变,从而显著提高肿瘤的发生率。尽管在不同类型的肿瘤中基因突变的种类不同,但均可以发现大量稳定和修复基因组DNA的功能缺失,提示肿瘤细胞的一大重要特征就是基因组不稳定性。
现在,读者们都知道肿瘤是怎么回事了,那么在饮用茶叶的时候,就要尽量避免诱发肿瘤的高危因素,做到只饮用健康的茶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