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
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为其所难者,必得其所欲焉。未闻为其所欲,而免其所恶者也。
【作品今译】
爱别人的,别人也必然爱他,利于别人的,别人也必然利于他,憎恶别人的,别人也必然憎恶他,残害别人的,别人也必然残害他。
假使人人都彼此爱护,则天下安治;倘若人人都彼此交恶,则天下大乱。墨家主张兼爱。兼爱,指同时爱不同的人或事物。墨子主张爱无差别等级,不分厚薄亲疏。
即使做很困难的事情,也一定能够达到目的,没听说过想达到自己的愿望,而能回避困难的。遇事不怕事,人是要有些胆量的。拿得起、放得下、有担当,不逃避,才能直面凛冽的人生。
【品悟赏析】
墨子,名翟,春秋末战国初期鲁国(今滕州市)人,大约生于公元前468年,卒于公元前376年,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还是中国古代逻辑学的集大成者。他出身“卑微”,是一个熟悉木工技巧的工匠,后来成为一位博通古代典籍的“士”。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中,是唯一代表劳动人民利益并为劳动人民呼喊奔波的思想家。墨子一生的活动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广收弟子,积极宣扬自己的学说;二是不遗余力地反对兼并战争。其弟子根据墨子生平事迹的史料,收集其语录,完成了《墨子》一书传世。(www.zuozong.com)
《庄子·天下》中评价墨者说:“墨者穿着粗布衣服,脚穿草鞋,日夜不息,以吃苦耐劳为准则,不这样做,就不足以称墨者。”(多以裘褐为衣,以跂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曰:“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谓墨。”墨家主张节用,对衣食住行均求节俭,有饭吃,有衣穿,就足够了。墨子是这方面的典范,“独自苦而为义”,为了理想,为了正义的事业,甘愿吃苦。
《墨子·公输》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墨子在山东听说湖北人要攻打河南人,立即连夜起程,走了十天十夜,到达楚国的首都,制止了一场国际冲突。这是墨家“非攻”成功的一个典范。颇有意思的是,墨子在楚国制止侵宋战争于未始之后,在回国途中,路经宋国,正巧天下大雨,墨子想到城门里去避避雨,守城门的人却没有接纳他。这也说明,制止楚国侵略宋国的活动,宋国人是不知道的,这是墨子自愿、自觉的行为,当然他不会以此邀取名声,博取利禄富贵。此篇的最后,引用了前人的一句话说:“运用神机的人,众人不知道他的功劳;而在明处争辩不休的人,众人却都知道他。”
非攻是墨子的主张。注意,墨子讲“非攻”而不是讲“非战”,看来,他反对一切主动的战争),否定战争的一切正面价值,以至于也否定了主动进攻于防守的价值与意义。他自居于弱者一方,不想进取,只图保全,这就使他的防守思想很保守。他的防守之所以成功,只是他的工具先进,设计科学,禽滑厘等三百弟子在宋城上守御,使得楚国千军万马望而却步,乃是凭借他“守圉(御)之具”的先进,超过了公输般的“攻城之械”。孔子反战,乃不言战。墨子反战,却是以战反战以守反攻。这又是儒侠(墨)之间的大区别之一。
墨子不仅是思想家,还是发明家、科学家。
“小孔成像”的故事说的就是墨子。墨子对光学很有研究,对于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和若干物影成像,进行了精彩的描述:有一次,墨子进行光学试验,他在堂屋朝阳的墙上开了一个小孔,让一个人对着小孔站在屋外,在阳光照射下,屋内相对的墙上出现倒立的人影。墨子通过小孔成像的光学实验,阐述了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即光从上下直射,人的头部与足部成影在下边和上边,构成倒影,成为后代摄影技术的先声。
由于组织庞大,带来了巨额开支。为了维持日常运转,墨子自力更生,将所有组织成员自己打家具、搞建筑、造守城武器。他们生产的连弩车、转射机、藉车,成了战国时期火力最强大最抢手的重型武器。但墨子的武器通常只卖给防守一方,而绝不卖给侵略者。
据《韩非子》记载,公元前471年,宋国国防部探知公输班造出过一辆木飞机,觉得可以用作巡城工具,在军事上会大有作为,于是委托墨子做一个比公输班更大更豪华的木飞机。墨子为此花了三年时间才做成,在验货试飞的当天,飞机只飞了一个上午就掉了下来。弟子们怕墨子不好过,都安慰墨子说:“老师您真牛啊,竟然能让木鸟飞上天。”墨子说道:“我应该像禽滑厘(墨子的弟子)那样哦,他用仅一尺的木头,一天的时间,就做成了车辕,却能承载三十石的重量,载得又多,跑得又久。你瞧我的破飞机,三年才弄成,一天就坏了。我应该做力所能及的事呢!”
墨子的一生都是在为扶危济困而奔走呼号,是一位大爱无言的圣贤领袖人物,更是中国几千年来首位为最底层劳动者和社会弱者的立场上说话的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