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韩非子》中优秀的兵学思想值得关注

《韩非子》中优秀的兵学思想值得关注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韩非与《韩非子》韩非,战国晚期著名思想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我们认为《韩非子》全书的编辑是由其后学完成的。(二)韩非子兵学思想《韩非子》的性质是政治理论著作,对兵学问题的论述不是它的重点。但由于两人师承和所处时代背景各有差异,韩非子的兵学思想有自己的特色。韩非的这一思想和商鞅基本一致,反映了新兴阶层思想家对战争问题的深刻认识和现实态度。

《韩非子》中优秀的兵学思想值得关注

(一)韩非与《韩非子

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晚期著名思想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韩国人,出身于贵族世家,著名思想家荀子的弟子。据史籍记载:“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196]韩非曾多次上书谏韩王变法图强,但均未被采纳。韩非“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故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197]秦王嬴政读其著作,尤其大为赞赏《孤愤》《五蠹》,并感叹道:“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秦王因此立即攻打韩国,在战事吃紧的情况下,果然韩非为韩王出使秦国,受到秦王重视,但由于秦王始终对其不信任,没有任用。后因遭李斯、姚贾等人谗害,韩非被迫在狱中服毒自杀。

韩非子集前期法家“法”“术”“势”三派之长,并汲取儒家“纲常名理”原则、道家君主南面之术”以及墨家“尚同”思想等因素,系统、完备地提出了一套非道德的、以“法、术、势”三者合一的政治理论。[198]韩非子理论要点是主张法治,鼓吹君主集权,提倡“参验”,厉行赏罚,奖励耕战,肯定人性好利,承认社会发展,尊重客观,要求变革,轻视和否定道德教化,提出禁止诸子私学,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等等,致力于形成“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199]的政治局面,以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历史趋势,从而为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统治的建立和运行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韩非子》一书,集先秦法家学说之大成的代表作,韩非所著,由后人编成。《汉书·艺文志》著录为55篇,今存55篇,篇目数与汉朝的本子相同。在这55篇中,绝大部分系韩非本人的著作,但也有极少数混入的其他法家人物的著作,如《初见秦》《有度》《饰邪》《饬令》等篇,明显不是韩非亲自所作。我们认为《韩非子》全书的编辑是由其后学完成的。《四库全书总目》说:“疑非所著,书本各自为篇,非没之后,其徒收拾编次,以成一帙。故在韩在秦之作,均为收录,并其私记未完之稿亦收入书中,名为非撰,实非非所手定也。”[200]我们认为这一看法是正确的。

(二)韩非子兵学思想

《韩非子》的性质是政治理论著作,对兵学问题的论述不是它的重点。但由于兵学问题与政治息息相关,因此其中不少篇章都含有兵学思想,并多有谋略之论和战例引述,是法家学派兵学思想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韩非子与商鞅同为三晋法家,因此,他们著作中所反映的有关兵学的理性认识有许多一致处。但由于两人师承和所处时代背景各有差异,韩非子的兵学思想有自己的特色。

第一,肯定战争的必要性,主张以战争兼并天下。

韩非认为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历史现象,在当时大国兼并、天下趋于统一的社会大趋势下,战争作为一种暴力手段将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同时亦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对这一问题,韩非子是从哲学、历史的角度,通过两个方面进行论证。一是从社会发展的规律进行考察,指出战争不可避免。韩非子认为,社会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之中,人类社会可以分为“上古”“中世”和“当今”几个阶段。不同社会形态有各自的活动中心命题:“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201]而统治者则应根据变化了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202]。既然时代进入了“多事之时”“大争之世”[203],那么按照“事异则备变”的原则,“务力”“争于气力”也就不可避免了。这个“力”,主要指的是武力,即战争。“当今争于气力”,其含义就是主张通过战争方式以建立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韩非的这一思想和商鞅基本一致,反映了新兴阶层思想家对战争问题的深刻认识和现实态度。二是从人性好利、趋利避害的角度考察,指出争、乱不可避免,其结果必然导致战争。韩非子继承其师荀子性恶论的理论,并将它予以发展。他认为人均具有“自为心”[204]或“计算之心”[205],都千方百计算计他人以满足自己的私欲,人与人之间只有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在上古社会,由于“人民少而财有余”,人的这种本性暂时由于物质的富裕而没有显现出来,“故民不争”[206],战争现象相对较少。但是随着人口的递增,社会财富不敷分配,人性中汲汲争利这一面就会充分暴露出来,于是争、乱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其结果发展到极端,必然付诸战争:“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207]基于上述认识,韩非子肯定战争发生的必然性和从事战争的合理性,积极主张战争,并希望通过战争来实现新兴阶层的政治要求。《韩非子》曰:“搢笏干戚,不适有方铁铦;登降周旋,不逮日中奏百;《狸首》射侯,不当强弩趋发。”[208]又曰:“战而胜,则国安而身定,兵强而威立,虽有后复,莫大于此,万世之利,奚患不至?”[209]这就是韩非子对战争所持的基本立场和态度。

韩非子也有一定程度上的慎战倾向。他认为:“兵者,凶器也,不可不审用也。”[210]又曰:“主多怒而好用兵,简本教而轻战攻者,可亡也。”亦曰:“不料境内之资而易其邻敌者,可亡也。”又曰:“无地固,城郭恶,无畜积,财物寡,无守战之备而轻攻伐者,可亡也。”[211]有鉴于此,韩非子主张“重战”,立足于战而不轻启战端:“人君重战其卒则民众,民众则国广。”[212]韩非子这种主战而又慎战态度的产生,是有其深刻原因的。首先,是战国晚期社会思潮融合的大氛围促使其吸收儒家、道家的某些思想因素;其次,是韩非子不少文章写成于韩国,从当时韩国弱小的地位出发,注意到慎战也属自然;最后,当时大规模战争造成严重伤亡的事实,也许亦使得韩非子在思考问题时能较商鞅等人更为全面一些。

第二,主张富国强兵。

韩非子认为只有发展经济,加强军备,才能在兼并战争中牢牢立于不败之地,故顺乎逻辑地主张富国强兵。他认为在当时兼并战争形势下,不能指望别国不来侵犯,而要加强自己的实力,强大得足以令敌国不敢来侵犯:“不恃外之不乱也,恃其不可乱也。”[213]韩非指出这乃是“王术”,即统一天下的策略和战略,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富国强兵。

对于富国强兵这一问题,韩非子有大量的论述。首先,他强调经济落后、国家弱小、军力不强会直接导致国家的危亡,不可不加以警惕:“战士怠于行阵者,则兵弱也;农夫惰于田者,则国贫也。兵弱于敌,国贫于内,而不亡者,未之有也。”[214]其次,韩非认为富国强兵的中心任务是要加强国家内部的治理,增强国家经济、政治、军事各方面的实力,做好战备工作,如此则可无敌于天下:“能越力于地者富,能起力于敌者强,强不塞者王。”[215]韩非子进而指出,做好战备工作应该包括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在精神上要注重对民众进行政治教化,统一其意志。所谓“兵战其心者胜”,即让民众树立起战争的观念,“服战于民心”[216],重视和积极参与战争活动。韩非所说的“先战者胜”[217]指的就是这个含义。这里的“先战”,就是“战其心”,使民众的思想专一于战争。这与《商君书》所提倡的“壹教”是相通的。另一方面,在物质上则是要奖励耕战,他认为“富国以农,距敌恃卒”[218],因此要以辛勤耕稼为善行,以奋勇杀敌为光荣。并明确主张“功大者有尊爵,受重赏”“显耕战之士”,以此调动民众的积极性。同时,国家治理者应当修明政治,信其赏罚,发展经济,鼓舞士气,“严其境内之治,明其法禁,必其赏罚,尽其地力以多其积,致其民死以坚其城守”[219],这样国家“无事则国富,有事则兵强”[220],那么就拥有了统一天下的“王资”。

第三,厉行赏罚,以法治军。

韩非子充分认识到严格法纪对于治军的重要意义,而以法治军的核心,就是做到赏罚有信。

韩非子指出,赏罚不明、法纪松弛是军队建设的大忌,是导致国乱兵弱、作战失败的罪魁祸首:“君臣废法而服私,是以国乱兵弱而主卑。”[221]又曰:“刑赏不察,则民无功而求得,有罪而幸免,则兵弱主卑。”[222]所以他认为,在军队治理中,必须严肃法纪,厚赏重罚,使士卒趋利避害,乐于作战:“故明主必其诛也。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223]韩非子认为,国家的强弱并不仅仅在于国家的大小,人口的众寡,而且也在于能否实行法治,做到赏罚有信,韩非子曰:“明于治之数,则国虽小,富;赏罚敬信,民虽寡,强。赏罚无度,国虽大,兵弱者,地非其地,民非其民也。”[224]亦曰:“故先王明赏以劝之,严刑以威之。赏刑明,则民尽死;民尽死,则兵强主尊。”[225]为了发挥赏罚在治军上的作用,韩非子明确主张严格执法,公正无私,做到“诚有功,则虽疏贱必赏;诚有过,则虽近爱必诛”[226];韩非还主张“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227],这也正是法家政治理论在治军问题上的必然反映。

韩非子关于厚赏重罚、以法治军的主张与商鞅的意见是基本一致的。然而作为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韩非看问题实有比商鞅更为全面之处。如,韩非所说的重赏,主要是指财物的犒赏,而不是商鞅那种“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的机械做法。韩非强调“任官者当能”[228]。这就是说,立有军功,是否赏官和升官,主要看其人是否具有相应的才干和能力。他主张必须通过基层选拔,即“猛将必发于卒伍”[229],并经过实践工作考察,即“试于毛伯”[230],只有这样的人,才有资格充当将领。韩非子这一重智能、重实践的思想,的确是法家治军理论方面的重要发展。

第四,有关作战指导问题的论述。

韩非子是法家最杰出的思想家、理论家,但是由于其缺乏军事指挥和战争的实践经验,因此,在他的著作中,对具体的作战问题很少有所论述,但是这方面的片言只语也有值得重视之处。如,他主张“兵不厌诈”,出奇制胜,他曾借狐偃之口表达了这一观点:“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231]又如,他主张连续作战,歼敌务尽。这从《说林下》所记载的阖闾与伍子胥问对言辞中得到了反映:“溺人者一饮而止,则无逆者,以其不休也。不如乘之以沉之。”[232]再如,他重视用间问题,指出:“敌之所务,在淫察而就靡。人主不察,则敌废置矣。”[233]而且韩非子还以吴楚战争中伍子胥通过用间,使楚国在主将委任问题上作出错误决定,从而导致战败的历史事件加以证明。

【注释】

[1]《商君书·农战》。

[2]《韩非子·饰邪》。

[3]《商君书·战法》。

[4]《尉缭子·兵令上》。

[5]《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6]《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7]《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8]《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9]《吴子·图国》。

[10]《吴子·图国》。

[11]姚际恒:《古今伪书考》,朴社出版社,1933年,第39页。

[12]姚鼐:《惜抱轩文集》卷五《读司马法六韬》,《四部丛刊》本。

[13]郭沫若:《青铜时代》,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510—511页。

[14]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285页。

[15]《韩非子·五蠹》。

[16]《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7]《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18]《汉书·艺文志·兵书略》。

[19]《后汉书·冯衍列传》。

[20]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1982年,第54页。

[21]《晋书·凉武昭王李玄盛列传》。

[22]魏徵、令狐德棻:《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第1012页。

[23]欧阳修宋祁:《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第1549页。

[24]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后志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5]《吴子·治兵》。

[26]《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27]《吴子·图国》。

[28]《吴子·论将》。

[29]《吴子·图国》。

[30]《吴子·应变》。

[31]《孙膑兵法·威王问》。

[32]《吴子·治兵》。

[33]《吴子·治兵》。

[34]《六韬·龙韬·军势》。

[35]朱墉:《武经七书汇解》,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83页。

[36]《吴子·图国》。

[37]《吴子·料敌》。

[38]《吴子·图国》。

[39]《吴子·图国》。

[40]《吴子·图国》。

[41]《吴子·图国》。

[42]《吴子·图国》。

[43]《吴子·图国》。

[44]《吴子·图国》。

[45]《吴子·图国》。

[46]《吴子·图国》。

[47]《吴子·图国》。

[48]《吴子·图国》。

[49]《吴子·治兵》。

[50]《吴子·治兵》。

[51]《吴子·治兵》。

[52]《吴子·治兵》。

[53]《吴子·图国》。

[54]《吴子·图国》。

[55]《吴子·治兵》。

[56]《吴子·励士》。

[57]《吴子·治兵》。

[58]《吴子·治兵》。

[59]《吴子·料敌》。

[60]《吴子·治兵》。

[61]《吴子·图国》。

[62]《吴子·治兵》。

[63]《吴子·论将》。

[64]《吴子·论将》。

[65]《吴子·论将》。

[66]《吴子·论将》。

[67]《吴子·论将》。

[68]《吴子·论将》。

[69]《吴子·应变》。

[70]《吴子·料敌》。

[71]《吴子·料敌》。

[72]《吴子·论将》。

[73]《吴子·料敌》。

[74]《吴子·料敌》。

[75]《吴子·料敌》。

[76]马端临:《文献通考》,中华书局,2011年,第6128页。

[77]朱墉:《武经七书汇解》,中州古籍出版社,第217页。

[78]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第836—837页。

[79]《尉缭子·天官》。

[80]田旭东:《魏兵家——吴起和尉缭》,《古代兵学文化探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42页。

[81]何法周:《〈尉缭子〉初探》,《文物》1977年第2期。

[82]龚留柱:《〈尉缭子〉考辨》,《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4期。

[83]郭沫若:《十批判书》,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428页。

[84]参见徐勇《尉缭子浅说》,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第13—25页。

[85]《史记·秦始皇本纪》。

[86]《史记·秦始皇本纪》。

[87]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东方出版中心,2008年,第95页。

[88]钟兆华:《关于〈尉缭子〉某些问题的商榷》,《文物》1978年第5期。

[89]张烈:《关于〈尉缭子〉的著录和成书》,《文史》第3辑。

[90]何法周:《〈尉缭子〉初探》,《文物》1977年第2期。

[91]徐勇:《〈尉缭子〉的成书、著录及其相关问题》,《中国哲学史研究》1986年第1期。

[92]姚际恒:《古今伪书考》,朴社出版社,1933年,第40页。

[93]宋濂:《诸子辨》,朴社出版社,1928年,第27页。

[94]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东方出版中心,2008年,第95页。

[95]《尉缭子·天官》。

[96]《尉缭子·攻权》。

[97]《尉缭子·攻权》。

[98]《尉缭子·武议》。

[99]《尉缭子·武议》。

[100]《尉缭子·兵教下》。

[101]《尉缭子·武议》。

[102]《尉缭子·武议》。

[103]《尉缭子·武议》。

[104]《尉缭子·攻权》。

[105]《尉缭子·兵令上》。

[106]《尉缭子·治本》。

[107]《尉缭子·武议》。

[108]《尉缭子·制谈》。(www.zuozong.com)

[109]《尉缭子·制谈》。

[110]《尉缭子·武议》。

[111]《尉缭子·武议》。

[112]《尉缭子·兵谈》。

[113]《尉缭子·武议》。

[114]《尉缭子·攻权》。

[115]《尉缭子·战威》。

[116]《尉缭子·制谈》。

[117]《尉缭子·制谈》。

[118]《汉书·艺文志》。

[119]《荀子·议兵》。

[120]《尉缭子·兵谈》。

[121]《尉缭子·战权》。

[122]《尉缭子·攻权》。

[123]《尉缭子·攻权》。

[124]《尉缭子·十二陵》。

[125]《尉缭子·兵谈》。

[126]《尉缭子·兵谈》。

[127]《尉缭子·战权》。

[128]《尉缭子·攻权》。

[129]《尉缭子·攻权》。

[130]《尉缭子·十二陵》。

[131]《尉缭子·攻权》。

[132]《尉缭子·战权》。

[133]《尉缭子·守权》。

[134]《尉缭子·守权》。

[135]《尉缭子·勒卒令》。

[136]吴如嵩、王显臣:《李卫公问对校注》,中华书局,2016年,第18页。

[137]汪宗沂:《武侯八阵兵法辑略》,中华书局,1985年。

[138]《尉缭子·战权》。

[139]《尉缭子·兵谈》。

[140]《尉缭子·武议》。

[141]《尉缭子·战权》。

[142]《尉缭子·战威》。

[143]《尉缭子·攻权》。

[144]《尉缭子·攻权》。

[145]《史记·太史公自序》。

[146]《汉书·艺文志》。

[147]《商君书·更法》。

[148]《汉书·艺文志》。

[149]《韩非子·难三》。

[150]《韩非子·难三》。

[151]《韩非子·八经》。

[152]《韩非子·心度》。

[153]《商君书·慎法》。

[154]《韩非子·难二》。

[155]《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156]《六韬·龙韬·将威》。

[157]《史记·商君列传》。

[158]《韩非子·五蠹》。

[159]《汉书·艺文志》。

[160]《汉书·刑法志》。

[161]《商君书·开塞》。

[162]《商君书·画策》。

[163]《商君书·画策》。

[164]《商君书·靳令》。

[165]《商君书·靳令》。

[166]《商君书·靳令》。

[167]《商君书·去强》。

[168]《商君书·靳令》。

[169]《商君书·战法》。

[170]《商君书·算地》。

[171]《商君书·农战》。

[172]《商君书·慎法》。

[173]《商君书·慎法》。

[174]《商君书·农战》。

[175]《商君书·立本》。

[176]《商君书·说民》。

[177]《商君书·算地》。

[178]《商君书·慎法》。

[179]《商君书·外内》。

[180]《商君书·算地》。

[181]《商君书·赏刑》。

[182]《商君书·赏刑》。

[183]《商君书·赏刑》。

[184]《商君书·赏刑》。

[185]《商君书·赏刑》。

[186]《商君书·战法》。

[187]《商君书·赏刑》。

[188]《商君书·战法》。

[189]《商君书·战法》。

[190]《商君书·战法》。

[191]《商君书·战法》。

[192]《商君书·立本》。

[193]《商君书·兵守》。

[194]《商君书·兵守》。

[195]《商君书·画策》。

[196]《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197]《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198]朱贻庭、赵修义:《评韩非的非道德主义思想》,《中国社会科学》1982年第4期。

[199]《韩非子·扬权》。

[200]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第848页。

[201]《韩非子·五蠹》。

[202]《韩非子·五蠹》。

[203]《韩非子·八说》。

[204]《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205]《韩非子·六反》。

[206]《韩非子·五蠹》。

[207]《韩非子·五蠹》。

[208]《韩非子·八说》。

[209]《韩非子·难一》。

[210]《韩非子·存韩》。

[211]《韩非子·亡征》。

[212]《韩非子·解老》。

[213]《韩非子·心度》。

[214]《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215]《韩非子·心度》。

[216]《韩非子·心度》。

[217]《韩非子·心度》。

[218]《韩非子·五蠹》。

[219]《韩非子·五蠹》。

[220]《韩非子·五蠹》。

[221]《韩非子·奸劫弑臣》。

[222]《韩非子·饰邪》。

[223]《韩非子·五蠹》。

[224]《韩非子·饰邪》。

[225]《韩非子·饰邪》。

[226]《韩非子·主道》。

[227]《韩非子·有度》。

[228]《韩非子·六反》。

[229]《韩非子·显学》。

[230]《韩非子·问田》。

[231]《韩非子·难一》。

[232]《韩非子·说林下》。

[233]《韩非子·内储说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