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发现和研究表明,我国青铜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大约5000年前,此后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到距今4000年前青铜冶铸技术基本形成,从而进入了青铜时代。在北方地区,青铜农具在距今3500年前后就出现了,其实物例证是甘肃马家窑遗址出土的商代二里岗期的铜器以及铸造铜器的陶范。可以肯定,青铜时代大约相当于夏商周时期。主要标志是,从石器时代过渡到金属时代,发明了冶炼青铜技术,出现了青铜农具,原始的刀耕火种向比较成熟的饲养和种植技术转变。夏禹治水的传说,反映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这一时期的农耕技术有了划时代的进步,垄作、中耕、治虫、选种等技术相继发明。为适应农耕季节需要创立的天文历——夏历,使农耕活动由物候经验上升为历法规范。
中卫的地理纬度与土壤、气候、生态环境,成为孕育农耕文明的有利条件,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萌生了最初的农业地理、气候、土壤、生物、历法知识,孔子曰“夏时得天”,高度评价了夏代的农业成就。史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农事见诸文字记载,结束了口耳相传“结绳记事”的原始阶段,促进了农业科技、经验的积累与传播。原中卫县西台乡春秋墓地挖掘考古的情形是每座墓葬均为单人仰身直肢葬,头低脚高。随葬品以青铜器为主,且以北方系青铜文化中的短剑、矛居多。青铜器装饰以动物形象为题材,如虎、鹿等。陶器和骨器很少,除凿、斧等日常用具外,未见农业生产工具。在人骨上有马、牛、羊等牲畜头骨层层叠压,每座墓葬均有二三十件牲畜头骨作为殉葬品,证明这一时期畜牧业为这里先民的主导产业。海原菜园文化采集到的新石器时代黍稷壳表明,这里已出现了耕作种植业。可以肯定的是这一时期,中卫形成了以黍稷为特色的旱农耕作技术和游牧文明交织的农业体系,这种介乎农区与牧区的半农半牧区,成为中卫古代农牧两种生产类型博弈、交流与融合的大舞台,也是生活在这里的羌、义渠戎、乌氏戎等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与文化的表达。随着历史的脚步、王朝的盛衰,农牧进退消长。(www.zuozong.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