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淮南王冤案与西汉兴衰教训

淮南王冤案与西汉兴衰教训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汉武帝时期最大的一桩冤案的主角,很可能也是被冤枉的。他是淮南王刘安,也就是刘长的儿子。四十二年之后,淮南王刘安被人控告有谋反之罪,自杀了。当时对淮南王的控告,主要涉及三个人。第二个告状的,是淮南王的庶孙刘建。审卿跟公孙弘的关系特别好,他极力撺掇公孙弘,让公孙弘严查刘建举报的这个淮南王太子的案子。最终,汉武帝派人来淮南国,要逮捕太子刘迁。与河间王刘德的贤能相比,淮南王刘安也是毫不逊色的。

淮南王冤案与西汉兴衰教训

武帝用推恩令的方式来削弱诸侯国实力,强干弱枝,而且直接把燕、齐两大诸侯国取缔了,两地成了朝廷直管。

史记》里讲,“七国之乱”后,大汉朝廷进一步加强对诸侯国的控制。以前,各诸侯国里基本上只有丞相是朝廷派来的,其他的官员都是诸侯王自己任命。“七国之乱”后,诸侯国两千石一级的官员全部由朝廷任命。

诸侯王是通过收租税来供养王室,具体的政务几乎不管。有的诸侯国穷到王室甚至跟老百姓差不多,只能坐牛车,马车都坐不了。

另外,好多朝中大臣也恨上诸侯王了,因为他们认为诸侯王使得晁错冤死,现在得给晁错出这口气,于是,他们只要抓住点小把柄,就想尽办法置其于死地。一般都是先从诸侯王手下的人下手,屈打成招,这个诸侯王就跟着倒霉。

汉武帝即位之后,仍是这个情况,诸侯王的处境都很难。有一次,几个诸侯王来朝见,汉武帝设宴款待。其中,中山王刘胜哭了,就把大臣们怎么欺负诸侯王说了一通。汉武帝当时好言安慰,可随后也没什么改观。

汉武帝时期最大的一桩冤案的主角,很可能也是被冤枉的。他是淮南刘安,也就是刘长的儿子。

刘长是汉文帝的亲弟弟,刘邦的第七子。当时也是以谋反之名把刘长发配了,刘长在路上自杀。随后,朝野上下有点看不过去了,民间甚至编出歌谣:

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一尺布尚可缝而共衣,一斗粟尚可舂而共食,可是兄弟二人却不能相容,何其可悲。

之后,汉文帝尽量弥补,公元前164年,把淮南国一分为三,分成三个诸侯国,分给刘长的三个儿子。其中,刘安分的这部分还叫淮南国,他就是淮南王。

四十二年之后,淮南王刘安被人控告有谋反之罪,自杀了。他的兄弟衡山王刘赐被牵连,也自杀了。整个案件牵连的人非常多。

凡淮南、衡山二狱,所连引列侯、二千石、豪杰等,死者数万人。——《资治通鉴·汉纪十一》

那么,朝廷有什么确凿的证据证实淮南王谋反呢?至少在《史记·淮南衡山列传》里看不出有什么确凿的证据。

所谓的证据只不过是一些传言或者口供,比如其中一条是说当年“七国之乱”时,淮南王刘安想响应吴军跟着造反。

他手下的国相说:太好了,我给您带兵吧。

刘安说:好啊,兵权给你。

国相得到兵权之后立即把军队控制住了,不听刘安的了,便没有反成。

这个很值得怀疑。

再比如另一个著名的传言说:武帝即位的第二年,淮南王去长安朝见。当时武安侯田蚡跟他的私交不错,出城来迎接,悄悄地跟他说:大王啊,现在皇上没有太子。

即宫车一日晏驾,非大王当谁立者!——《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哪天皇上要是死了,肯定就得让您即位,因为您是高祖皇帝的亲孙子。从血统上来讲,现在没人比您更尊贵了,而且您这么贤能,将来肯定是众望所归啊!

淮南王高兴坏了,送了田蚡一大堆金银财宝,随后就天天等着接替皇位。

在田蚡死了很多年之后,汉武帝听说了这个情况,说:幸亏他死得早,要不我肯定得杀了他。

这个传闻其实也是不可信的。汉武帝刚即位两年,才十六七岁,没有太子不是很正常吗?而且淮南王刘安比汉武帝大二十多岁,汉武帝一直身体健壮,他怎么能等着接替汉武帝的皇位呢?

第三个传闻说:窦太后死的那年,天上出现一次很明显的彗星现象。淮南王很奇怪,手下有个人跟他说:

今彗星长竟天,天下兵当大起。——《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大王啊,现在彗星长至满天,这是预兆着要发生大的战争

淮南王大喜,心想:太好了,我的机会终于要来了。于是,他加紧准备谋反。

可是,淮南王到底怎么准备谋反的呢?新造了多少战车、多少兵器,对于军队做了怎样的调整、部署呢?至少《史记》里面一点儿也没写,只写了查办淮南王时,在王宫里“索得反具”,究竟是什么“反具”,也没说。

当时对淮南王的控告,主要涉及三个人。头一个叫雷被,他是淮南王手下一个小官,剑术高明。淮南王的太子刘迁也很喜欢练剑,找雷被比试。

雷被推辞,怕伤着太子,但太子非要比。这一比,真就把刘迁伤着了,刘迁恼羞成怒。雷被吓坏了,他便请求离开淮南国,去打匈奴。

刘迁怂恿父亲把雷被扣下了。雷被想尽办法逃出了淮南国,跑到长安,把淮南王父子告了。没告他们谋反,他只是说:他们扣下我,不让我为国效力。

当时这个罪名也够杀头的。这让淮南王很紧张,据说,当时他想造反。后来看汉武帝没怎么追究,只是削夺了淮南国的两个县,所以才没反。

第二个告状的,是淮南王的庶孙刘建。淮南王有两个儿子,一个是太子刘迁,另一个就是刘建的父亲刘不害。刘不害是老大,不过是庶出,是小妃子生的,没地位,而且本身也不讨刘安的喜欢。所以朝廷颁布推恩令之后,刘安也没打算让刘不害封侯,意思是将来淮南国全是太子刘迁继承。

所以,刘建特别不服气,想把叔叔刘迁杀掉,让自己的父亲上位,将来他好继位。太子刘迁发觉这个情况后,就把刘建抓了。刘建这回急了,通过一个朋友上书汉武帝告刘迁谋反。

汉武帝那边本来就盯着淮南国呢,结果这核心层出问题了,正好动手!另外,淮南王还被一个大仇家盯着呢,谁呢?审食其的孙子审卿。(www.zuozong.com)

吕太后死后,审食其被淮南王刘长拿大铁锤砸死了。当时汉文帝没追究,审食其白死了。审食其的儿孙们当然咽不下这口气,到他孙子审卿这辈,仍然记着这个事儿呢。

审卿跟公孙弘的关系特别好,他极力撺掇公孙弘,让公孙弘严查刘建举报的这个淮南王太子的案子。公孙弘便上心了,把刘建提过来,审!

当时的酷吏审案异常严格。最终,汉武帝派人来淮南国,要逮捕太子刘迁。

据说,淮南王刘安此时又想着造反,可最终也没反——逮太子就逮吧,我又没什么把柄,你们不可能冤枉我吧。

可是,刘安没有想到,他的一个心腹背叛了他。这人叫伍被,据说是伍子胥的后人,非常有才能。

是时淮南王安好术学,折节下士,招致英隽以百数,被为冠首。——《汉书·伍被传》

当时淮南王刘安喜欢术数,屈身礼贤,召集了上百的英俊博学之士,伍被列居首位。

与河间王刘德的贤能相比,淮南王刘安也是毫不逊色的。他爱读书、鼓琴,不喜欢狗马游猎。

他对天文、地理各方面都很感兴趣,也喜欢跟这方面的人士交往,手下聚集了很多学者英才,一起切磋学问,一起著书立说。著的什么书呢?可以说是整个西汉很有分量的书,说得再准确一点,就是《淮南子》。

据说当时《淮南子》主要的编者有“八公”,八个人,其中有事迹流传的有两人:伍被、雷被。伍被很可能是《淮南子》的执行主编,是这些学者的“冠首”。前面说的那位雷被,也是编者之一。不过,一般说《淮南子》的著者都说是淮南王刘安,伍被他们都是具体执笔的。

总之,单从《淮南子》这部书来讲,刘安和伍被绝对是一对好搭档,他们在思想认识上高度契合。他们合力带领着数以百计的学者完成了这部著作。其中,

《内书》二十一篇,《外书》甚众,又有《中篇》八卷。——《汉书·淮南王传》

流传下来的《淮南子》,只有《内书》二十一篇,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但应当是比较精华的一部分。所以,汉武帝即位第二年,淮南王去长安朝见时就把《内书》部分进献给了汉武帝。

虽然这部书的内容是以道家思想为主,但推崇儒家的汉武帝仍然很喜欢,将其放在枕头下面,天天看。

《淮南子》是以道家思想为主的,据说胡适有个说法:道家集古代思想的大成,而淮南书又集道家的大成。

《淮南子》怎么集道家的大成呢?道家分两支:一支是黄老,一支是老庄。后来黄老失传了,只剩下老庄,老庄最讲究的是出世,超然物外,保身修道。

知大己而小天下,则几于道矣。——《淮南子·原道训》

懂得重视自身修养而看轻身外之物,那就接近于“道”了。

淮南王刘安如果对此没有深刻的认知,他不可能编出这样的书来。既然如此,他怎么可能谋反、争天下呢?

可是,现在他的心腹伍被背叛了他,向来到淮南国查办太子刘迁案件的朝廷官吏揭发他谋反,而且伍被非常详尽地讲述了刘安跟他三番五次商议谋反时的对话情况。《史记·淮南衡山列传》里详细地记载了这几次对话。

这很可能是司马迁从当时的审案记录里抄下来的,基本上就是伍被的口供。口供带有非常明显的倾向性,都是在讲淮南王怎么迫不及待地要造反,而伍被怎么拦着,怎么分析朝廷政治稳定、皇上圣明、将军能干等。

很明显,伍被的这些口供既把淮南王推向深渊,又尽量把他自己洗脱出来,而且还要向汉武帝秀才能、表忠心。他肯定是希望借此攀上汉武帝,汉武帝还真就有心赦免他,想用他。

可是,张汤的一句话要了他的命:皇上啊,就按他这个口供,他再怎么劝阻淮南王,他也是跟着一起谋划造反啊,怎能不杀?

最终,伍被还是被杀掉了。淮南王刘安百口莫辩,也自杀了。

淮南王的死,不论是被冤枉的,还是罪有应得,结果都是一样的,都是个大悲剧。

他编著《淮南子》,可以说,在当时的时代条件下,他把天人之道、福祸之道都看得很透,没有比他更明白的了,甚至他比司马迁还明白。他说过:

有道者,应卒而不乏,遭难而能免,故天下贵之。——《淮南子·人间训》

人为什么要学道?人们为什么都尊重有道之人?就是因为有道者什么困难都能应付,不论遭遇了什么灾难,都能逃得过,都能毫发无伤。这才是有道,才不白做学问,不白研究道。

他还说:

是故圣人者,常从事于无形之外,而不留思尽虑于成事之内,是故患祸弗能伤也。——《淮南子·人间训》

真正的聪明人,能够在灾难祸患来临之前,就把它化解于无形,根本用不着灾难来了再费劲地去解决,所以这祸患往往难以伤及他。

可是,他道理比谁都明白,话说得比谁都好听,最终现实中,他做得比谁都差劲,败得比谁都惨。他根本不了解汉武帝,也没能讨得汉武帝的欢心,反而被汉武帝忌惮。

他最亲近的家人,以及儿子、孙子,他都没管好,他最信任的人背叛了他。所幸的是,这部《淮南子》为他赢得了不朽之名。

另外,让淮南王不朽的,还有一件事——据说豆腐是他发明的。这对普通民众来说,实在比那部《淮南子》要重要得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