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汉兴衰史:阴阳五行思想的起源

西汉兴衰史:阴阳五行思想的起源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至此,关于阴阳和五行思想的源头都已经有了:河图、八卦体现了最早的阴阳思想; 《洪范》首提五行。依据文献可以判断出,阴阳和五行思想的产生,肯定是阴阳在前,五行在后。这个系统一直都是讲阴阳的,以阴阳思想为基础。在五行思想的流传和发展过程中,有一个关键人物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邹衍认为这个规律就是:这些朝代的更迭与五行相胜的次序是一致的。

西汉兴衰史:阴阳五行思想的起源

前面讲到刘向的生平经历,他虽然是皇族出身,但是经历很坎坷,曾经三度入狱,最终他也没有被重用,而刘向似乎也没什么怨言,他还是竭尽所能地维护汉成帝,维护刘家的江山社稷。

他的方式就是经常给汉成帝送书,把很多思想、建议都写成书进献给汉成帝,包括《列女传》《新序》《说苑》,还有一部《洪范五行传》是专门讲灾异的。

史记》有八书,《汉书》有十志,两相对比,主要的不同就是《汉书》多出了两个志——《五行志》和《艺文志》。

这两个志的主要内容可以说都是刘向和他儿子刘歆写的,班固只是在他们的基础上做了一些增删,就著成了《汉书》,传于后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刘向的《洪范五行传》是讲灾异的,所以《五行志》也是讲灾异的。那么,为什么不叫《灾异志》而叫《五行志》呢?因为它是基于阴阳五行的理论来讲灾异的。

当时的人们相信,上天通过特别的星象、自然现象,或者其他特殊的情况来传递一些信息,有好的,也有坏的,坏的就是灾异,好的就是祥瑞。

中国古人的这种认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是不是也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汉书·五行志》开篇便引用了《易经·系辞传》的说法:

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这种天人感应的思想,是上古的圣人就已经有的。

那么,圣人是怎样分析上天给出的这些信息的呢?是不是也有个工具书作为参考呢?有,圣人的参考书就是河图、洛书。具体是什么呢?这得说是千古之谜。现在一般公认的河图、洛书,据说是北宋的陈抟意外得到并且公之于世的。

刘歆以为伏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画之,八卦是也。——《汉书·五行志》

刘歆认为,上天把河图赐给了上古圣人伏羲氏。伏羲一开始看不懂,慢慢就懂了,然后又不断思考,最终在河图的基础上画出了八卦。

对比一下河图和八卦图,它们确实有相近之处,都是以阴阳思想为基础的,而且都是符号化的。

《五行志》里讲的洛书,同样是用刘歆的说法:

禹治洪水,赐《洛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汉书·五行志》

另一位古圣人大禹在治水时,上天把洛书赐给他,然后,大禹把思考研究的结果直接陈述出来,形成文字,这篇文字就是《洪范》。

对比洛书和《洪范》,虽然跨越大,不过它们也有相通之处。洛书里有两个突出的数:一个是五,五是居中的;另一个是九,这张图里一共是九个数。而《洪范》同样是强调九的,叫九畴,也就是治理天下的九个大法,它们涵盖了自然、社会、国家、人生方方面面的重要问题。九畴的第一条就是讲五行。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尚书·洪范》

这段文字是中国古代文献对于五行最早的记载。

至此,关于阴阳和五行思想的源头都已经有了:河图、八卦体现了最早的阴阳思想; 《洪范》首提五行。这是两大源头。

依据文献可以判断出,阴阳和五行思想的产生,肯定是阴阳在前,五行在后。因为伏羲在前,大禹在后。进一步研究文献,我们会发现:不但是阴阳在前,五行在后,而且它们起初也不在一个系统里,它们有各自流传发展的系统。

阴阳是在《易经》系统里的,这个系统按《艺文志》里的说法是:

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汉书·艺文志》

先是伏羲画出了八卦,传到周文王又推演出六十四卦,再到孔子又加了十传,类似十篇注释。这是《易经》系统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圣人、三个世代。这个系统一直都是讲阴阳的,以阴阳思想为基础。只是直到孔子作传,才明确地写出“阴阳”这两个字,即《系辞》里的名句:

一阴一阳之谓道。——《易经·系辞传》

差不多同时期,老子在《道德经》里也提到了“阴阳”两个字: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在《易经》和《道德经》的系统里,也是强调阴阳的。这大致是一个讲究占筮和哲学的系统。在这里面,对于五行只字未提。五行是在另外的系统里被强调的,《史记》里有句话:

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史记·天官书》

五行,是对应天文星象提出并强调的概念。

在五行思想的流传和发展过程中,有一个关键人物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个人是差不多跟孟子同时的邹衍。当时正是战国中期,诸子百家争鸣最为激烈,邹衍得说是一代翘楚,他的学说非常时髦,深受各国诸侯的欢迎。

是以邹子重于齐。适梁,惠王郊迎,执宾主之礼。适赵,平原君侧行撇席。如燕,昭王拥彗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邹衍首先在齐国获得大名。当时齐国可以说是文化中心,它有一个稷下学宫,是齐国官办的高校,据说也是世界上第一所官办高等学府,诸子百家都来讲学。邹衍算是首席教授。

他也被邀请到其他诸侯国去讲学。到魏国,魏惠王亲自出城迎接;到赵国,平原君侧身引路,还亲自擦拭座位;到燕国,燕昭王亲自开道,执弟子礼。

邹衍都讲什么呢?《史记》中记载,他主要有两大学说。

一个是,他提出当时人们所谓的中国,其实只是世界的一小部分,他说:

中国名曰赤县神州……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这九州各不相连,都被海洋包围着。

这个认识很神奇,跟实际的情况很一致。而且“神州”这个词也成了中国的代称。

邹衍的另一大学说就是五行,即“五德终始”说,他提出:

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一个朝代兴起又衰落,被另一个朝代取代,这里面有什么规律吗?邹衍认为这个规律就是:这些朝代的更迭与五行相胜的次序是一致的。比如前面这个朝代对应着火,那下一个朝代就对应着水,水克火。而且既然这个朝代是对应着水的,那么它就是水德。《洪范》里讲,“水曰润下,润下作咸”,就是说水德有润下、咸的属性。这个思想随后被发展,又有别的属性被加进来。这个朝代就应当顺应这些属性,把它们融会贯通到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中去。

《史记》中讲,邹衍这个学说的本意是希望对君王有所劝诫和匡正。类似还是想用天命、五行这些神秘思想来吓唬君王,希望君王能:

止乎仁义节俭。——《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不过,站在执政者的角度,他们乐于接受邹衍的这套理论,希望借此来强调自身执政地位的合法性。

所以,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很自然地便采用了这个“五德终始”的思想,确定秦朝为水德,取代了周朝的火德。

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史记·秦始皇本纪》

而五行中的水对应着五色中的黑色。为什么水对应黑色?最早《逸周书》里有段记载:

五行:一黑位水,二赤位火,三苍位木,四白位金,五黄位土。——《逸周书·小开武解》

水对黑,火对赤,木对苍,金对白,土对黄。

既然秦是水德,对应着黑色,于是秦朝就确定:

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史记·秦始皇本纪》

黑色是秦朝最尊贵的颜色,秦朝的服饰、旄旌、节旗全部是黑色的。另外,还确定:

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史记·秦始皇本纪》(www.zuozong.com)

秦朝还把“六”作为吉祥数,很多物件的尺寸、数量都以“六”为单位。

这也是因为五行的水对应着数字中的六。为什么水对应六呢?这个在传世的先秦文献里似乎没有可靠的记载,后面东汉郑玄注解《易经》,有个说法: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易经注》

这个说法很有名。与河图、洛书中的数字是一致的。一和六在一起,都对应着五行中的水。然后,火是二和七,木是三和八,金是四和九,土是五。

再有,秦始皇对于水德还有一层理解。按《史记》中记载,他认为:

刚毅戾深,事皆决于法,刻削毋仁恩和义,然后合五德之数。——《史记·秦始皇本纪》

他理解的五行中的水,对应的治国手段是严刑峻法、刻薄寡情,完全不讲究仁慈宽和。

这一套说法正好合了秦始皇的心意。

秦朝之后,刘邦开创了汉朝。刘邦是底层出身,建立汉朝之后,根本没琢磨这一块,完全是“汉因秦制”,还是穿黑色的衣裳,吉祥数用六,等等。

直到汉文帝即位十多年后,天下稳定了,才有人提出这个事。这个人就是公孙臣,他上书汉文帝,说汉朝应当是土德,不是水德。

张苍反对,说汉朝就是水德。因为“汉因秦制”这个大国策是张苍辅佐着萧何制定的,当然,这也是顺应刘邦的想法。刘邦不想折腾,萧何也是黄老道家的思维,也不想折腾。张苍作为律历、数术方面的专家,他当然也很识趣,所以,当时他就说汉朝是水德,是直接承接了周朝的火德而来。而秦朝根本不算一个朝代,根本不具有合法性。

那么,公孙臣的依据是什么呢?他并没有说,因为秦朝是水德,所以汉朝是土德,土胜水。如果这样讲的话,他就辩不倒张苍了,因为张苍可以直接否定秦朝这个朝代。

公孙臣有一个更权威的依据,就是符,或者叫符兆、符应。前面讲“天人三策”时,汉武帝策问的问题里就有一条:

三代受命,其符安在?——《汉书·董仲舒传》

一个朝代,你说自己受命于天,你是五德中的什么德要有凭据,否则凭什么信你啊?符就是这个凭据。有符兆出现,人所共见,就让人信服。

这其实也是邹衍的理论。邹衍认为“五德转移”都是有符应的,都有上天降下的符兆来跟五德呼应。

公孙臣断言,上天会降下符兆来证实汉朝是土德。那么,上天会降下怎样的符兆呢?

一条黄龙。

其符有黄龙当见。——《史记·张丞相列传》

龙得说是最大的一种符兆,而黄龙,五行配五色,土对应的就是黄色。

张苍一听这个,乐了,心想:这黄龙你说来就来吗?皇上啊,他这都是瞎说,快让他回家去吧!

结果,不久,在成纪这个地方,真就发现一条黄色的龙。

黄龙见成纪。——《史记·张丞相列传》

这一下证实了,汉朝就是土德。张苍由此被免去丞相之职。

这肯定是当时非常轰动的一个大事件。可以想见,这件事会对当时的人们有多大的触动,肯定会进一步加深从学者到老百姓对于五行的认识甚至崇拜。

前面说了这么多,从伏羲、大禹,一直说到了西汉,这么长的时间里,阴阳思想和五行思想都还是在各自不同的系统里发展,到了董仲舒这儿,才终于整合到了一起,并且有所发展,成了一个更加灵活、包容、严密、神秘,甚至是神圣的阴阳五行思想体系。

这个体系的框架,董仲舒称之为“十端”。他说,天、地、阴、阳、木、火、土、金、水,还有人,总共十个,这是天之数。在确立了这个框架后,董仲舒结合四季的轮回,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还结合男女的差别等,对这个框架中各项因素之间的关系和运行机制做了分析。他是这样说的:

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行者,行也。其行不同,故谓之五行。五行者,五官也,比相生而间相胜也。故为治,逆之则乱,顺之则治。——《春秋繁露·五行相生》

这样,整个的阴阳五行思想就出来了,它概括了此前中国人世界观。此后,中国人的世界观差不多也是这样的。学者们一般认为,“比相生而间相胜”是董仲舒对于五行理论最重要的贡献。

因为在此之前的五行理论似乎只强调相胜,最早讲五行相生的,就是董仲舒这句“比相生而间相胜”,具体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更妙的是,按照这样的五行排列顺序:木、火、土、金、水,“比相生”恰好也是“间相胜”的。木后面隔着火,跟土的关系,正好是木胜土;土后面,间隔着金,跟水的关系,正好是土胜水;水后面,间隔着木,正好是水胜火;然后火胜金,金胜木。正好转一圈。这样,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就定型了。

我们可以发现,董仲舒这个五行排列顺序,跟《洪范》里的五行顺序,还有《逸周书》讲五行配五色,郑玄讲五行配数字的顺序都是不一样的。这三处讲的顺序都是:水、火、木、金、土。按郑玄的说法,这个顺序跟河图、洛书是相配的。

而董仲舒这个顺序,木在最前面,这是因为在四季轮回的周期中,春天在前,草木生发,这是生之始,正体现木的特性。这些都算是董仲舒对阴阳五行思想的发展。

但是,董仲舒的目的绝不止于此。再看一下上面那段话,他讲天地、讲阴阳、讲五行,说到底,都是为了讲人。人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必须顺应这种天地阴阳五行的规律。

这里,董仲舒所讲的人,主要还是指君王、帝王。他是强调君王、帝王治国平天下,要顺应这种天地阴阳五行的规律。那么,怎么去顺应呢?阴阳、五行看不见摸不着,他得有个看得见的抓手。按照邹衍的理论,这个抓手就是符。

这个说法跟董仲舒终生研读的一部经典是高度契合的,就是《春秋公羊传》。

《春秋》是儒家的五经之一,也是一部史书,是孔子记载春秋时期二百四十二年历史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这部书有个问题,就是太简略,二百四十二年的历史,那么多事,孔子只写了一万六千多字。

元年春,王正月。——《春秋》

三月,公及邾娄仪父盟于昧。——《春秋》

夏,五月,郑伯克段于*。——《春秋》

这一下就记了好几个事。可就是在这么简短的文字里,孔子还微言大义,要让乱臣贼子都害怕,还寄寓着孔子的政治思想和价值判断。如果没有个明白人注释一下,估计谁都看不懂。所以,在孔子之后有不少人专门做了这个工作——给《春秋》写注释。

《春秋公羊传》据说是公羊高写的一个注解版本。他一注解,内容就多了。这样一来,表面上《春秋》是一部史书,实际则成为一部政治书,历史只是作为讲政治思想、价值判断的素材

董仲舒毕生研究的就是这样一部书。在这部书里,有一个很打眼的地方,就是它除了对各种政治事件、战争、诸侯之间的结亲和联盟等事情的记述,还记载了很多日食彗星陨石、洪水、地震、蝗虫灾害、火灾,甚至老鼠咬了祭祀用的牛、宋国有人看见有鸟倒着飞等事情。这是为什么呢?

对此,《春秋公羊传》里是这样解释的。凡是类似的条目,它都在后面注解:

何以书?记异也。——《春秋公羊传》

何以书?记灾也。——《春秋公羊传》

于是,所谓的灾异思想就发展出来了。

它跟符兆一样,都成为董仲舒天地阴阳五行思想的抓手:皇上啊,您看见了吧,那些灾异就是上天的意志,跟我说的这套阴阳五行的思想是一致的。所以,您得听我的!

老百姓更得如此,皇上都相信了,他们能不信吗?

所以,整个这套思想,站在邹衍的角度,站在董仲舒的角度,站在这些思想提出者的角度,归根结底,还是希望通过它来限制君权,维护稳定。用董仲舒自己的话来讲,就是:

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春秋之大义也。——《春秋繁露·玉杯》

老百姓要听君主的,君主要听上天的。天的意志就体现在阴阳五行和自然现象等方面。

那么,对于自然现象这类充满所谓符兆、灾异的抓手,董仲舒自己抓得怎样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