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帕森斯和霍兰德职业选择理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帕森斯和霍兰德职业选择理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时间:2023-08-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职业选择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帕森斯和霍兰德的理论。(一)帕森斯人职匹配理论该理论最早由美国波士顿大学的帕森斯教授提出,这是用于职业选择与职业指导的最经典的理论之一。帕森斯是职业指导理论的先驱,20世纪初,他的职业指导理论就已确立,并影响至今。在我国影响比较大、且有配套的兴趣量表的,当属美国心理学家、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于1971年提出的职业性向理论。

帕森斯和霍兰德职业选择理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德尔(C.Brooklyn Derr,1988)、迈克尔·德维(Michael Driver,1979,1980,1982)分别提出五种职业生涯成功方向和四种职业生涯成功标准,为职业选择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弗鲁姆(V.H.Vroom,1964)在其所著《工作和激励》中提出了择业动机理论,即员工个体行为动机的强度取决于其对一定目标重要性的主观评价和其对实现目标可能性大小的估计。职业选择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帕森斯霍兰德的理论。

(一)帕森斯人职匹配理论

该理论最早由美国波士顿大学的帕森斯教授提出,这是用于职业选择与职业指导的最经典的理论之一。帕森斯是职业指导理论的先驱,20世纪初,他的职业指导理论就已确立,并影响至今。1909年,帕森斯在其所著的《选择一个职业》一书中,明确阐明职业选择的三大要(因)素和条件。①应该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态度、能力、兴趣、智谋、局限和其他特征;②应清楚地了解职业选择成功的条件,所需知识,在不同职业工作岗位上所占有的优势、不利和补偿、机会和前途;③上述两个条件的平衡。该理论的内涵就是在清楚认识、了解个人的主观条件和社会职业岗位需求的基础上,将主客观条件与社会职业岗位相对照、相匹配,最后选择一种职业需求与个人特长匹配相当的职业。该理论的前提是:每个人都有一系列独特的特征,并且可以测量;为了成功,不同职业需要不同特性的人员;人职匹配是可能的;个人特性与工作要求之间配合得愈紧密,职业成功的可能性就愈大。

(二)霍兰德职业性向理论

在国外,职业兴趣研究是职业生涯理论研究的一个重点,由于我们不可能在数以千计的职业中,去找寻自己所感兴趣的职业,首先须将庞杂的职业归为数量有限、适合操作的职业群(这种归类与国家公布的职业分类不同),然后再去发现自己感兴趣的职业群。对于职业归类的研究由来已久,所划分的类别当然也是众说纷纭。在我国影响比较大、且有配套的兴趣量表的,当属美国心理学家、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John L.Holland)于1971年提出的职业性向理论(Career Orientation)。该理论源于人格心理学的概念和大量职业咨询的实践研究,霍兰德从整个人格角度考察职业的选择问题。在该理论中,其核心假设是人可以分为六大类,即现实型、研究型、社会型、常规型、企业型、艺术型,职业环境也可以分成相应的同样名称的六大类,人格与职业环境的匹配是形成职业满意度、成就感的基础。(www.zuozong.com)

霍兰德认为,劳动者个性与职业匹配也存在着三种基本情况:其一,人职协调,即劳动者个体找到与其个性类型重合的职业类型,这样就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且获得较高的工作满意度;其二,人职次协调,即劳动者个体找到与其个性类型相邻的职业类型,需经过个人的努力和自我调整来适应职业情境;其三,人职不协调,即劳动者个体找到与其个性类型相斥的职业类型,此情境下,劳动者个体很难充分发挥自身才能,工作满意度和成熟感较低。

(三)职业锚理论

职业锚(Career Anchor)的概念是由美国埃德加·施恩教授提出的,他认为职业规划实际上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探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每个人都在根据自己的天资、能力、动机、需要、态度和价值观等慢慢地形成较为明晰的与职业有关的自我概念。施恩还说,随着一个人对自己越来越了解,这个人就会越来越明显地形成一个占主要地位的职业锚。所谓职业锚就是指当一个人不得不做出选择的时候,他或她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职业中的那种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正如“职业锚”这一名词中“锚”的含义一样,职业锚实际上就是人们选择和发展自己的职业时所围绕的中心。一个人对自己的天资和能力、动机和需要以及态度和价值观有了清楚的了解之后,就会意识到自己的职业锚到底是什么。施恩根据自己在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指出,要想对职业锚提前进行预测是很困难的,这是因为一个人的职业锚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它实际上是一个不断探索过程中所产生的动态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