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风来集》羽扇-羽扇纶巾在古时的作用及历史渊源

《风来集》羽扇-羽扇纶巾在古时的作用及历史渊源

时间:2023-09-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是以扇之制,亦以羽扇为最早。五明扇,今不得其状,重翟乃雉羽车饰,亦羽扇也。然则羽扇权舆,谓在殷周,当无大谬。而羽扇纶巾之故实,却见于《晋书》。此羽扇纶巾之见于正史者,言其临阵态度从容也。意者,古时用作指挥之具者,为如意、麈、杖、剑之属,至孔明,始不易戎装,径以平日所御之白羽扇,指挥三军也。白羽扇至唐时益盛行。开元二十四年夏盛暑,敕使高力士赐宰相白羽扇,张九龄亦与焉,因作《白羽扇赋》。

《风来集》羽扇-羽扇纶巾在古时的作用及历史渊源

古人制扇,多利用骨角毛羽,盖去游牧狩猎时代较近,遗俗相沿也。是以扇之制,亦以羽扇为最早。《古今注》谓:“舜广视听,求贤人以自辅,作五明扇。”又谓:“羽扇之制,起自殷高宗。”《周礼》亦有“巾车重翟”之文。五明扇,今不得其状,重翟乃雉羽车饰,亦羽扇也。但此处所举之羽扇,又非手摇拂暑之羽扇矣。说者谓仅在仪卫,乃扇之类,仪仗之属,所以障尘蔽日者。《宋史仪卫志》云:“古者扇,皆编次雉羽或尾为之,故于文从羽。”即俗所谓掌扇是也。

我国文化,至于殷商,已灿然大备。制作之精,后世往往不能及之。当时既能制作扇,而于更切实用之羽扇,宁有反不能制,或竟不制之理乎?然则羽扇权舆,谓在殷周,当无大谬。

西汉]便面 湖北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出土

至相传三国时,“诸葛亮白羽扇,指挥三军,始为今羽扇所昉”。此说颇有研究之余地,且诸葛武侯羽扇纶巾之说,并不见于陈寿《三国志》。而羽扇纶巾之故实,却见于《晋书》。《晋书》:“故荣攻陈敏,挥以羽扇,其众溃散。”又:“谢万为抚军从事中浪,着白纶巾,鹤氅裘。”此羽扇纶巾之见于正史者,言其临阵态度从容也。故称大将之风流儒雅者,多引此事。至俗传诸葛孔明“羽扇纶巾”,则本之《三国演义》,亦形容其气度不凡,非实有其事也。虽然,《三国演义》乃章回历史小说中最近史实、最有价值者,为明罗贯中之巨著,其言如是,或亦不无所本。

至谓羽扇昉自孔明,则颇有疑义。岂前此并无羽扇,直至三国时始有之耶?证以前说,当知其不然矣。意者,古时用作指挥之具者,为如意、麈、杖、剑之属,至孔明,始不易戎装,径以平日所御之白羽扇,指挥三军也。

羽扇纶巾,又非专以形容武侯也。凡儒将风流,皆可用之。苏东坡赤壁词云:“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此则又以之形容周瑜也。周郎江东名士,固亦当之无愧。(www.zuozong.com)

综上以观,则汉末三国,以迄六朝,凡高尚风雅之士,轻摇羽扇,助兴清谈,无间朝野,几至人手一柄之景象,更可于无字处求之矣。

白羽扇至唐时益盛行。开元二十四年(736)夏盛暑,敕使高力士赐宰相白羽扇,张九龄亦与焉,因作《白羽扇赋》。

至羽扇之见于诗词,更不胜枚举,如东坡五古有“落日岸葛巾,晚风吹羽扇”,七古有“葛巾羽扇红尘静,投壶雅歌清燕开”等句看,俯拾即是,固无需多引。

至其扇式色彩,则代有沿革,且纨扇早已盛行,故亦时有兴替。至清初则或白或染,多用鹰雁之羽。据清人张燕昌《羽扇谱》云:“其产以湖州为盛,每岁采羽选刷,或白或染,汇合成扇。复用利刀破羽管,用鹤鹳等尾下毛缀之,以为美观。所用鸟羽种类不一,而以雁鹰为多见。”

至清季尤盛行,多用雕羽,扇式有截白雕(白羽黑端)、腰横玉带(两端黑中白)、芝麻雕(苍羽黑白斑)等。柄及翮托,则为翠、玉、虬角、象牙、乌木、紫檀、红木、檀香等,雕镂精工,极其美化。光宣之际,用者已少;入民国后,则以绝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