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唐代惊天血案:《琵琶行》与宰相谋杀

唐代惊天血案:《琵琶行》与宰相谋杀

时间:2023-10-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琵琶行》是在他被贬江州时写成的,而他这次被贬和当时发生的一宗惊天血案有着直接联系。唐宪宗得到吴元济叛乱的消息,勃然大怒,任命宰相武元衡全权负责平叛事宜,筹集粮草,调动军队,准备发兵讨伐淮西叛匪。李师道被杀之前,唐宪宗和裴度等大臣们一直不知道他是杀害宰相武元衡的真凶,他们的怀疑对象是当时和李师道一起上表请求赦免吴元济的成德节度使王承宗。

唐代惊天血案:《琵琶行》与宰相谋杀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琵琶行》是在他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时写成的,而他这次被贬和当时发生的一宗惊天血案有着直接联系。

那么,导致白居易被贬的惊天血案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被害者是谁呢?行凶者是谁呢?诗人白居易和他们有什么特殊关系呢?

805年,唐宪宗李纯即位登基。他是唐朝中后期一位颇有作为的皇帝,从登上皇位那天起,就立志要结束安史之乱后长期存在的藩镇割据局面,恢复大唐帝国当年的辉煌与荣耀。

当时,面对一些藩镇的节度使不把皇帝放在眼里,不服从朝廷诏令的政治态势,京城长安金銮殿上的文武群臣分成了意见相左的主战派和主和派两派。后者主张实行怀柔政策,暂且维持现状,以免激化中央和藩镇节度使之间的矛盾;前者则要求皇帝对肆意妄为的节度使采取强硬措施,谁不听中央招呼,就集中兵力把谁灭掉,杀鸡骇猴,以儆效尤。

在宰相武元衡、御史中丞裴度等主战派大臣的拥护支持下,唐宪宗先后平定了西川、夏绥、镇海等地节度使挑起的叛乱,大大地长了朝廷的志气,灭了藩镇的威风。

唐宪宗取得的一个个胜利对那些想跟京城的皇帝分庭抗礼的节度使产生了强大的震撼力。他们既惧怕朝廷大军前来围剿,又不甘心将既得利益还给皇帝,只好一面假装对中央政府俯首听命,一面暗中养精蓄锐,企图顽抗到底。

814年,淮西节度使吴少阳死了,他的儿子吴元济想在老子死后继续控制淮西,不但秘不发丧,还以死人吴少阳的口气上表,说自己病了,请皇帝允许儿子吴元济继任淮西节度使。志在一统天下、中兴大唐的唐宪宗当然不会同意,吴元济一看皇帝不给面子,就来横的,先烧了离他地盘近的舞阳、叶县,接着又攻掠鲁山、襄城、阳翟(今河南禹州)等地,害得当地百姓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唐宪宗得到吴元济叛乱的消息,勃然大怒,任命宰相武元衡全权负责平叛事宜,筹集粮草,调动军队,准备发兵讨伐淮西叛匪。

吴元济跟朝廷翻了脸,白脸是唱定了,他暗中的盟友成德节度使王承宗和淄青节度使李师道则上台唱起了红脸,戴上忠君爱国的假面请求皇帝赦免吴元济,让他接他老爹的班,以便化干戈为玉帛,结束战乱局面。唐宪宗战意已决,不为所动,王承宗见皇帝不好惹,就下台休息了,李师道也下台了,但他却没有闲着。

李师道是个极为狠毒的家伙,他知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道理,就派人装扮成盗贼从山东淄博千里迢迢窜到河南荥阳(当时叫河阴),在朝廷最大的粮仓里放了一把火,给还没出发的中央军造成了巨大的后顾之忧。(www.zuozong.com)

唐宪宗坚定如山,并没有因此而退缩,李师道不由得毛了手脚,这时,他旁边的狗头军师们出了一个更狠毒的主意:“皇帝像王八吃秤砣一样铁了心地要攻打蔡州讨伐吴元济,无非是因为有武元衡和裴度为首的强硬派给他出谋划策,如果咱们派武林高手到长安把这两个人秘密干掉,那些嚷嚷着要打仗的大臣们就会吓得屁滚尿流,不敢吱声了,没有了他们的支持,皇帝就老实了,这仗就打不起来了,咱们也就不用担心了。”

六月的一天,武元衡骑着马在几个仆人的陪伴下乘着黎明的熹微去上早朝。刚出他居住的靖安坊东门,突然一支暗箭从背后射中了他的身体,仆人们哪见过这阵势,吓得四散奔逃,恶毒的刺客赶上受伤的武元衡,杀害了这位忠君爱国的宰相,并且残忍地砍下他的头颅去向主子邀功请赏,武元衡殷红的鲜血照亮了长安城黎明的天空……

几乎在同一个时间,从通化坊去上朝的裴度也遭遇了李师道派来的刺客,“伤其首,坠沟中”,忠仆王义从后面抱住贼人大呼抓刺客,不幸被砍断了左臂。刺客见有人听到叫声向行刺现场奔来,不敢继续行凶,落荒而逃,命大的裴度在王义的拼命保护下因所戴“毡帽厚,得不死”。

当朝宰相武元衡被刺身死的惊天血案轰动了京城内外、朝野上下,唐宪宗对失去这样一位忠心耿耿的国之重臣感到极为痛心,但他并没有被不法藩镇的嚣张气焰所吓倒,而是更加坚定了要扫平叛乱、削除割据的决心。裴度也没有屈服于淋漓的鲜血,伤愈后他以更大的勇气投入到平定淮西叛乱,结束藩镇割据的伟大事业上,这才有了名震青史的“李愬雪夜入蔡州”,这才有了河北三镇献土请降,归顺中央,这才有了彪炳史册的唐宪宗时代的“元和中兴”。

淮西叛乱被朝廷平定,吴元济在长安被枭首示众后,杀害武元衡的幕后黑手李师道出于惧怕上表表示听命朝廷,并愿献沂、密、海三州,但不久又反悔了。唐宪宗大怒,下令诸镇大军围攻李师道,在大军压境的形势下,李师道被手下将领刘悟杀死。

李师道被杀之前,唐宪宗和裴度等大臣们一直不知道他是杀害宰相武元衡的真凶,他们的怀疑对象是当时和李师道一起上表请求赦免吴元济的成德节度使王承宗。唐宪宗认为如果兴师动众,大张旗鼓地追查杀害武元衡的凶手,势必会打草惊蛇,导致王承宗和吴元济联手对抗朝廷,于是就将计就计,假装糊涂地把这笔账算在了吴元济的头上,但是并没有公开宣布。

武元衡被害时,白居易正在中央政府担任谏官,一身正气,满腔热血的大诗人见忠君爱国的武元衡死得那般惨烈,而朝廷对于真凶是谁却缄口不言,就直接上书唐宪宗要求彻查幕后凶手,以慰忠臣在天之灵。

唐宪宗本来就对白居易在国家面临分裂危机时写新乐府诗批判朝廷的“小”弊端(如宫市、重赋等)颇有意见,认为白居易有些不识时务甚至是不知好歹(当初正是唐宪宗提拔了白居易),看到他那个可能引起乱子的奏章就更生气了,大笔一挥,以“越职言事”之罪把白居易贬到浔阳江边的江州去了,这才有了流传至今的千古绝唱《琵琶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