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岷县当归甲天下:打造定西地道中药材生产基地

岷县当归甲天下:打造定西地道中药材生产基地

时间:2023-10-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1年,陇西、岷县、渭源分别被中国特产之乡组委会审定命名为“中国黄芪之乡”“中国当归之乡”“中国党参之乡”。以定西的贞芪扶正系列,岷县的当归油及当归系列等产品项目开发为重点,适应当代社会对天然药物的要求,建设好定西地道中药材生产和加工基地。1998年8月19日,《甘肃日报》刊登《岷县当归甲天下》一文。

岷县当归甲天下:打造定西地道中药材生产基地

党参

《岷县当归缘何成“天价”》(《甘肃日报》2007年7月9日)

1998年5月5日,行署向中央电视台广告报推荐报告:“我区岷县、陇西、漳县、渭源等县是当归、党参的正宗产地和重点产区。围绕当归、党参等优势中药材建成了岷海制药厂、陇西党参保健饮品有限公司等一批深加工企业。目前,主产区近一半农民从事中药材的种植、加工、运销,年总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45%以上。岷县是驰名国内外的‘当归之乡’,全县有6万多户种植当归,占总农户的64%,年种植当归4万多亩,年产当归约6000吨,占全国当归总产量的60%,其中年产量的10%销于国内市场,90%出口国外,深圳口岸年出口近2000吨。陇西因盛产优质党参被誉为‘党参之乡’。甘肃参参保健饮品有限公司立足于当地药材资源,开发出了以党参为主要原料的‘参娃’党参露保健饮料,可消化全县党参的73.4%,年产值15000万元,利税5000万元。”2000年11月9日,行署专员办公会议讨论中药材产业开发与扶正制药有限公司发展问题。会议认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给中药材产业和中医药行业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今年全区中药材种植面积85万亩,产值达到7亿多元,农民从中药材产业中得到的收入人均180元。在中药材产业发展过程中,中药材加工企业起到了龙头作用。定西扶正制药有限责任公司依托区内资源优势,依靠科学技术,开发生产的扶正系列产品,深受社会欢迎,不仅给企业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而且对中药材产业的开发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该企业是省医药集团公司控股、定西地区财政参股、企业职工入股的一家有限责任公司,是省医药集团公司直属企业中效益最好的一家,资产负债率低,离退休人员少,社会负担轻,产品质量好,市场前景广阔。在现有基础上,依托区内中药材资源,开发生产新产品,扩大生产规模,实现规模效应的条件完全具备。会议认为,目前全区中药材产业开发加工能力低,深度开发不够,80%的以原料形式销售,加工量不足20%,区内现有的22户中药材加工企业的规模小,科技水平低,只能从事简单的中药材切片和粉剂加工,层次低,增幅小。定西扶正制药有限公司产值5000万元,生产潜力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增加主导产品产量,研制开发新产品,扩大生产规模,是扶正公司发展面临的首要任务。要明确发展思路和目标,力争经过两三年的努力,产值增加到1亿元,经过5年的努力,产值达到2亿元;要确定重点项目,开发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名优产品;要创新投资机制,进一步明晰产权,投资主体多元化;要加大扶持力度,为企业发展创造宽松环境,提供有力支持,并争取国家和省上的扶持。

中医药常用品种130多个,定西地区种植的就有97种。定西中药材在全国市场上的份额已超过20%。2001年,陇西、岷县、渭源分别被中国特产之乡组委会审定命名为“中国黄芪之乡”“中国当归之乡”“中国党参之乡”。在1999年种植39万亩的基础上,2002年扩大到110万亩。全区有3万多农民和个体经营者长年从事药材贩运和销售,形成了具有较大规模的陇西文峰、首阳,渭源会川,岷县城郊四大中药材市场。陇西文峰、首阳中药材市场,已成为目前西北最大的以党参为主的中药材集散地,年吞吐量10万吨,成交额3亿—5亿元。定西地区按照“品种多元化、种植规范化、产品优势化、加工精细化”的思路,在稳定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将传统中药材的生产和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起来,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中药材的生产,开发一批国家认定并进而达到FDA认定的中医药新品,在品种改良、CAP种植基地建设等方面实施突破。以定西的贞芪扶正系列,岷县的当归油及当归系列等产品项目开发为重点,适应当代社会对天然药物的要求,建设好定西地道中药材生产和加工基地。

1998年8月19日,《甘肃日报》刊登《岷县当归甲天下》一文。内容如下:

岷县,原称岷州,位于甘肃省南部,即青藏高原东麓与西秦岭接壤的陇南山区,平均海拔2500米,境内高山纵横,是大陆性气流与亚热带气流交替的异常地区,土壤肥沃,阴湿多雨,林草茂密。由于这一特殊的地理自然环境,岷县山区中草药资源十分丰富,蕴有红芪、黄芪、党参、柴胡、贝母等常用中草药300多种,其中当归为最盛,素有世界“当归之乡”美称。(www.zuozong.com)

岷县当归,俗称岷归,伞科形三年生草本植物,耕种技术复杂,对水、肥、土及日照要求奇特,头年育籽,二年育苗,三年收获入棚并以药草柴烟熏干成归。归头称归首,分枝称归身,须根称归尾。岷归外表呈棕黄色,表面布不规则皱纹,横切面为黄白色,菊花心,香味特异。岷归归头为贵,身、尾功能不同,即可全归食用以滋补,也可分别入药以治病。据兰州大学和第四军医大学专家多年研究鉴定,岷归含105种有效成分,其中藁苯内酯占55.7%,比国内其他产地当归高10.7%,比欧美当归高20.7%,比日本产当归高21倍。含人体必需的氨基酸19种(其中8种人体不能合成),阿魏酸和微量元素15种以及多糖成分,其中羟基脯氨酸、色氨酸、天冬氨酸是国内外其他产地当归所没有的,胱氨酸、组氨酸、丫一氨基丁酸是日本当归所没有的。现代药理和临床证明,岷归头、身、尾具有补血、活血、败血作用,是妇科调经活血的首药,人们称为“妇科人参”。由于岷归所含诸多人体必需的活性成分,它在抗辐射、镇静止痛、防治肿瘤以及调节特异性免疫功能等方面也具有独特疗效;同时,岷归多糖以及多种微量元素,又具有强筋壮体的滋补保健功能,尤对男女神经衰弱、性功能紊乱效果明显。所以,岷归不仅是治疗脑、心、血系统疾病的良好药物,又是人类理想的滋补药品,岷县长寿者甚多,且八旬以上无老年斑痣,极少疑难杂病,无不与岷归有密切关系。

从公元218年岷归治愈桓水屯兵的姜维兵士瘟疫起,岷县可考种植当归的历史已1700多年,梁天监四年(505年),岷州王梁弥博献当归于梁武帝治愈常妃“封山不育”重疾,梁武帝赐岷归为“圣药”,并从此成为历代皇朝贡品,当归从此以治疗妇科病而著名。李时珍本草纲目》将当归列为首药,调中阴阳,补血强刚,无归不可,无归不药。鸦片战争后当归传入欧美南亚及日本,东南亚各国首先进入膳食序列,熬汤烹肉,调味茶佐,以当归为强身健体食品,从而世界各地争相引种、研究,国内各地也引种发展,但由于岷县独特的地理自然条件和三年生培育、耕作特点以及无法改变的水、土、阳光和气候,引种虽然成功,但其生长的形状、质量和药效,远不及岷县所产。别说国外,即使岷县周边地区,引种的当归身长、横切面、气味都与岷归差异甚大,所以,20世纪中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余年来,国内外市场凡当归交易,都以“岷归”标牌进入市场;1994年日本投入香港中药材市场的100吨当归,也打着“岷归”的牌子出售,由此可见,岷归已成为世界当归之最佳品种。

岷县有6万多户农民种植当归,占总农户的64%,年种植当归5万亩左右,年产岷归约6000—7000吨,占全国当归总产量的60%以上,全县20多万农民(占总人口的50%)参与岷归种植、运销、加工。近年来,岷县人民政府为确保岷归质量,大力调整种植结构,选用十多万亩川台梯田耕地倒茬种植当归,并在国务院有关部门的帮助和支持下,经过十多年科研攻关,解决了当归麻口病防治问题,同时改进了当归栽培技术,推广了独苗栽植新技术,把当归质量推向了新的水平。同时县上大力引导,实施科技战略,开展加工增值,已有50多家个体私营企业对岷归进行粗加工,扶持资源龙头企业——岷州实业集团岷海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引进技术和人才,进行课题攻关,并经国家有关部门审定,批量生产当归丸、当归精华粉、当归浸膏、当归饮片、当归护肤液等系列产品,在陕西、新疆、江苏、安徽、山东、兰州等地建立了销售网络。

《岷县当归甲天下》(《甘肃日报》1998年8月19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