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多雾,素有“雾都”之称,一年平均下来,雾气弥漫的天气高达104天。
一天早上,重庆又下起了很大的雾,可见度仅有10米左右,10米开外就什么也看不见了。
一个年轻小伙子刚到重庆工作没几天,对路线不是很熟悉。早上出门后,他凭着感觉向公交车站走去,但是即便他再小心谨慎,依然找错了方向,迷了路。
正在他拿出手机查询地图的时候,迎面撞上来一个人。撞到他的人立即道歉:“不好意思,不好意思。”
年轻人客气道:“没关系。呃……请问,你知道最近的公交车站怎么走吗?”
“你不是本地人?你是迷路了吗?”路人听了,问道。
年轻人说:“是的,我刚来这边工作,今天还有个很重要的客户要谈,再不赶紧就要迟到了。”
路人又问了年轻人上班的地点,然后跟他说:“那你跟我来吧,我带你过去。”
年轻人听见路人愿意给他带路,特别高兴。雾已经越来越大了,可见距离越来越小,年轻人根本分不清方向,糊里糊涂地跟着路人走。他发现路人虽然认路很准,该拐弯的时候非常果断,但是走路的速度却很慢,好像一直在心里念叨什么似的。
在路人的带领下,年轻人来到了一个公交车站牌下。年轻人感谢道:“真是太感谢了,你的方向感真是太好了,这种天气都能准确地找到路。”
路人笑着说:“这没什么,不是我方向感好,而是我一直就生活在这种看不见的环境里,我是一个盲人。所以,雾再大,对我来说,也和平时没什么两样。”
盲人虽然有着先天的缺陷,看不见任何东西,但是其他的感觉器官,比如听觉、触觉等却比平常人敏锐许多,一直都活在看不见的世界里,所以再大的雾对他也没有任何影响,不会产生任何障碍,他走路靠的不是眼睛,而是感觉,是这么多年下来形成的条件反射。
这就是盲人相对于普通人的“绝对优势”。
绝对优势理论是一个“旨在阐明一个国家如何在国际贸易中获利的理论”。这种贸易通常是指出口其在成本上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而进口其在成本上有绝对劣势的产品。
按照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原理,当两个国家生产同一种商品时,如果其中一个国家在一种商品上劳动生产率高,或者说成本比较低;而另一个国家在这种商品上的劳动生产率低,也可以说成本较高,那么就意味着第一个国家在该商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那么另一个国家就应该放弃这种产品的生产,转而开发本国具有优势的产品,然后按照各自的绝对优势进行专业生产的分工,并相互贸易,使两国都能从贸易中得到利益。
比如说中国和日本,两个国家经济贸易已久。以两个国家的电子产品和服装产品生产为例:日本的电子产业发达,但服装业却不是很好;而中国的服装产业发达,却不擅长生产电子产品。这样就说明日本在电子产品的生产方面有绝对优势,而中国在服装产业有绝对优势。因此根据绝对优势理论,中国应该生产服装产品,并出口给日本;日本生产电子产品,并出口给中国。这样通过贸易,不仅能促使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还能使两个国家都受益。
绝对优势理论,又叫作绝对成本说、地域分工说,是最早的主张自由贸易的理论,主要包含以下几点内容:(www.zuozong.com)
一、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国民财富。亚当·斯密认为,分工是由于人类的交换倾向而产生的,而交换是出于利己目的,利己心是人类的一种天然倾向。分工带来的好处就是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巨大进步。
以服装厂为例。根据亚当·斯密的观点,在服装厂里,分工前所有的工人都是整体操作,一人做一件衣服,厂子里一共200名工人,一天下来只能得到200件成衣。分工之后,采用流水线合作方式,每一名工人一天都能完成最低10件的零件,一天下来就可以制作出2000件成衣,效率整整高了10倍。由此可见,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收益。
二、分工的原则是成本的绝对优势或绝对利益。亚当·斯密进而分析,既然分工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那么如果每个人都从事他最具优势的行业,或者拿出自己生产出的最具优势的产品来互相交换,那么每个人的利益都能达到最大化。
所以说分工的原则依据是成本或者说利益上的绝对优势。比如家里的板凳坏了,你的丈夫正好会木工,可以自己重新做一个板凳,那就一定要自己在家做吗?要知道,你的丈夫并不以此为生,家里也没有相应的材料和工具,如果想要自己制作的话,就需要购买木头和机器,所加起来的费用甚至比购买一个新板凳更昂贵,所以就应该去购买而不要自己生产。
所以裁缝不为自己做鞋子,鞋匠不为自己裁衣服,而是和对方进行互换。因为他们能认识到,把他们的全部精力集中用于比别人具有绝对优势的职业,再用自己的产品去交换其他具有优势的人生产的物品,会比自己生产所有的物品得到的利益更多。
三、国际分工是各种形式分工中的最高阶段。亚当·斯密由小及大,由个人推及国家,他认为在国际分工基础上开展国际贸易,对各国都会产生良好效果。
简言之,如果自己国内生产的产品,耗费的成本比别国的贵,那么最好是用本国具有优势的产品去和别国进行交换,产生贸易往来,而不要去生产。
举例来说,苏格兰的气候不适合种植葡萄,所以苏格兰没有葡萄,要想吃到可口的葡萄,或者想喝到美味的葡萄酒,只能依靠进口。但是如果在苏格兰利用温室,就可以种植出葡萄,并酿造出同国外一样好的葡萄酒,但付出的代价要比国外高30倍。如果真的有人这样去尝试,显然是一种很愚蠢的行为。
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地方的气候条件都不一样,都有其优势去生产某些适宜生产的产品,如果某个国家非要强行生产某种不宜生产的产品,不仅耗费资金和人力,还会找不到销路,人财两空。
只有每一个国家都按照其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才是对所有国家都有利的,世界的财富也会因此而增加。
四、国际分工的基础是先天的自然环境和后天形成的有利条件,这是绝对成本说的基本精神。
因为先天的自然环境或后天形成的有利条件,可以保证一个国家生产某种产品的成本绝对低于别的国家,从而使其在该产品的生产和交换上处于主导地位,即绝对有利地位。各国按照各自有利生产条件,分工合作,然后进行贸易交换,就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各国的资源和劳动力,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贸易中获益,增加各国的财富。
绝对成本说虽然解决了具有不同优势的国家之间的分工问题,也阐述了交换的合理性,但是,它其实是一种比较片面的理论,只能解决一些国际贸易中的特例。如果一个国家在各方面都处于绝对优势地位,而另一个国家在各方面都处于劣势时应该怎么办?
比如我们假设葡萄牙和英国两个国家都生产布和酒两种产品。每生产1单位的布,葡萄牙需要投入四个小时的劳动力,而英国则需要投入六个小时的劳动力,那么在布的生产上,我们知道葡萄牙具有绝对的优势。在酒的生产上,每生产1单位的酒,葡萄牙需要三个小时,而英国仍旧需要六个小时,那么在生产酒的方面,葡萄牙也具有绝对的优势。
也就是说,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葡萄牙都具有绝对优势,而英国都处于劣势。那么,它们应该怎么办?这就要用到前面我们讲过的比较优势来解决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