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寺
会宁寺,俗称土官寺,位于县治西南部,今景阳镇土关村。该寺系明宣德年间(1426—1432年)由西宁卫指挥使会宁伯李英倡建,并以宣宗皇帝授予李英会宁伯爵位之名命为寺名,距今已有570多年的历史。据《西宁府新志》载,会宁寺在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当兵部尚书郑洛经过青海时,曾配合政府安定社会秩序有功,由兵备按察副使刘敏宽呈进条议,和有关部落及寺院一起给予奖赏,由此可见会宁寺在历史上与土司的政治军事生涯密切相关。它不仅是当地各族信民宗教活动的中心,而且在宣扬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地方安宁等方面均有一定贡献。
寺院建筑原有大佛殿、东西殿、过厅、山门、伙房、寺门及高7米多、厚2米多的城堡式围墙等比较完整、和谐的建筑群。其中大佛殿是五脊歇山式结构,正面3间,进深3间,三层斗拱,屋顶为灰筒瓦垅,屋脊和边沿饰有砖雕造型艺术,屋脊中部竖有3座法幢。从整体来看,大佛殿规模雄伟,结构严谨,艺术高超,是一座典型的汉式明代宫殿建筑,它与寺院围墙都是从明代保存下来的原建筑,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其余房屋和设施由于长期的自然和人为的破坏,有的被拆毁,有的断梁残壁,破败不堪。1990年当地信民自筹资金、劳力,对大佛殿、东西殿进行了初步的维修,并重修了寺门,补修加固了寺院围墙,基本上保证了现存建筑和壁画的安全。(www.zuozong.com)
大佛殿正中原有大型泥金彩塑三世佛,即中为释迦牟尼,左为迦叶佛,右为弥勒佛。三尊佛像慈祥端庄,雍容大度,加之佛背圆光的陪衬,显得格外庄严、肃穆,但不幸被毁。现在供奉的释迦牟尼和宗喀巴等六尊佛像系来自塔尔寺,每尊佛像下方印有十世班禅大师的颂文、亲笔签名及其印信,并请塔尔寺僧人来寺做过隆重的开光佛事。大佛殿内还有各具神态的八大菩萨和两尊护法神的彩色画像及十八罗汉和罗汉山的彩色雕塑。罗汉山雕工精细,幽洞险涧,层峦起伏,意境深远,间有佛像、佛塔及野生动物,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另外在天花板上写有好多代表“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的梵文,以示祈福驱邪、吉祥如意。大佛殿内的所有塑像、壁画及雕塑艺术制工精湛,色泽鲜明而调和,符合传统宗教文化艺术,堪称为匠心独运的杰作,具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价值。大佛殿门顶“会宁寺”三字的匾额是1991年特请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题书,它为这座明代古刹增添了光彩。
该寺先后曾由李土司和土官昂管辖,直至1931年废除土司制度后始由村民自管。宗教方面,原与佑宁寺土观呼图克图系统关系密切,自清末以来,与塔尔寺赛赤呼图克图系统建立密切联系直至现在。寺内常住僧人最多时达到7人,少时仅有1人,多数为土族,亦有藏族和蒙古族。现在虽无常住僧人,但每遇一般佛事或较大的祈愿法会时,便请塔尔寺的活佛、僧人来寺进行。1990年,该寺被批准为县级重点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