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日本封建社会转折:大化改新

日本封建社会转折:大化改新

时间:2023-05-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圣德太子的改革虽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危机,但却成为日后大化改新的先声。著名的留学生高向玄理、南渊请安等人,返日时带回了大量的唐朝文化典籍,并把它运用于日本,对大化改新产生了积极作用。天武天皇执政期间,大化改新的各种措施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大化改新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中国唐代先进封建制度的积极模仿。

日本封建社会转折:大化改新

日本进入封建社会的转折点——大化改新

645年6月12日,日本皇宫太极殿,皇极天皇正在接见朝鲜半岛的三国使臣,突然,只听“哎呀”一声,众大臣大惊失色,中大兄皇子一剑刺杀了专横跋扈、独揽大权的大贵族苏我入鹿,苏我氏身首异处,鲜血在大堂之上汩汩地流淌,原来这是中大兄皇子联合中臣镰足等人为改革而发动的政变。

政变成功后,中大兄皇子废黜苏我氏拥立的皇极天皇,另立其舅父轻王子继位,称孝德天皇。自己则以皇太子的身份参与政治,推动革新。

孝德天皇即位后,建年号“大化”,迁都难波(今大阪)。第二年,在一批留唐学生的谋划下,孝德天皇颁布革新诏书,效法中国唐朝,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全面的改革,史称“大化改新”。

5世纪,大和统一日本后,部民制迅速发展起来,许多自由农民变成部民,遭受残酷的剥削与压迫,引起广大人民的极端不满和反抗,阶级矛盾阶级斗争日益尖锐。

在统治阶级内部,王室和中央贵族占据全国最多最好的土地,引起地方豪族的不满,为了争夺私地和私民,地方贵族和中央贵族争战不已,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安定,造成最严重的社会危机。

6—7世纪,东亚大陆形势的发展对大和的统治产生了强烈的影响。新罗的崛起,隋唐帝国的繁荣,不只给日本振兴树立了榜样,还给日本造成很大的压力。在此以前,日本统治阶级一贯把从朝鲜获得的先进技术和劳动力(奴隶)作为国内统治的有力支柱。朝鲜的强盛,不仅使大和朝廷和贵族失去从朝鲜获取先进技术和劳动力的条件,而且造成政治威信的降低,财政经济的困难,为人民的反抗和地方贵族的叛乱造成有利的时机。

面对国际、国内形势造成的统治危机,日本统治阶级的有识之士感到,只有实行必要的改革,才能维持和巩固他们的统治。

6世纪末,大贵族苏我氏排除异己,控制了中央政权,苏我氏拥立本族的皇女为推古天皇,以圣德太子充任摄政。摄政期间,圣德太子实施一系列变革措施,制定官位,颁布宪法,强调“国非二君,民无二主”,努力提高王权。在对外政策上,致力与中国修好,向隋朝派遣使节和留学生,积极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圣德太子的改革虽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危机,但却成为日后大化改新的先声。(www.zuozong.com)

圣德太子时期派遣到中国的留学生,直接学习中国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为大化改新作了思想和力量准备。632年,从中国留学回日的学问僧,就曾向推古天皇上奏,说唐朝是法律完备的国家,应建立经常的来往关系,并建议把已经学有所成的留学生召回,让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发挥作用。著名的留学生高向玄理、南渊请安等人,返日时带回了大量的唐朝文化典籍,并把它运用于日本,对大化改新产生了积极作用。南渊请安在唐留学长达20余年,亲身体验到先进的唐帝国与尚处落后的部民制阶段的日本之间的巨大反差,热切要求学习唐帝国的先进文化和制度,改造日本的社会现实。大化改新的中心人物中大兄皇子和中臣镰足都曾受教于南渊请安先生,高向玄理等则直接参与革新活动。学习中国,终于使日本找到了摆脱部民制危机的根本出路。

孝德天皇,仿效隋唐制度,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政治上,改革官制,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机构,各级官吏由国家任免,废除世袭制。中央政府设神祗官和太政官分管祭祀和总理全国政务,下置八省(部)管理相关事务,设弹正台,专管监察事宜,地方设国、郡、里等行政组织,分别由国司、郡司和里长治理,国司和郡司由中央任命,里长由当地有势力的族长充任。

经济上,废除王室和一切贵族对土地和部民的所有权,土地属于国家,部民和自由民一样成为国家的“公民”。取法隋唐的均田制,实行“班田收授法”,国家每6年按人口把土地分给农民,土地不得买卖,死后归还。赋税仿效唐代的“租庸调制”:租为田租,交纳稻米;庸为徭役,每人每年10天,也可以纳绢或布代替;调为贡物,交纳各种土特产品,一般是交纳绢布,每户1丈3尺。国家也按贵族的身份和官职,分给他们一部分土地。

文化上,广泛吸取中国文化的精华,丰富日本文化的内涵。日本最初没有自己的文字,5世纪时,日本人开始学会利用汉字作音符来书写日本语。到6世纪中叶,日本多次派遣唐使,随行的有许多留学生和求法僧。吉备真备在中国留学17年,精通唐朝文化,回国后不仅在太学教授三史、五经、算术、音韵、书法等科目,他还利用汉字的偏旁创造了日本楷书字母——片假名。后来留学僧空海又模仿汉字草体创造了草书字母——平假名。

大化改新后,中大兄皇子主持朝政,他多次率兵镇压保守派的反改革叛乱,巩固了自己独掌朝政的地位,因此他与天皇之间的矛盾加剧。653年,中大兄皇子请天皇下令将国都从难波迁回大和,孝德天皇没有同意。中大兄皇子不顾天皇反对,率文武百官、皇祖母、皇后,撇下天皇,迁回大和行宫,孝德天皇从此大权旁落,第二年,他在郁郁不乐中病死。

孝德天皇死后,反对派集结在有马皇子(孝德天皇之子)的周围,阴谋反叛。661年,日本进攻朝鲜,被新罗和唐朝联军打得全军覆没。侵朝战争的失败,为保守派反对新政找到口实。664年,革新派与守旧派暂时达成协议,朝廷被迫恢复旧豪族部分私地、私民的所有权。672年,大海人皇子与大友皇子为争夺王位,展开了波及全国的大内战(壬申之乱)。大海人皇子获胜,即位称天武天皇。天武天皇执政期间,大化改新的各种措施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701年,日本制定《大宝律令》,以法律形式肯定了革新成果。这样,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斗争,大化改新最终大功告成。

大化改新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中国唐代先进封建制度的积极模仿。它促进了日本社会生产力和古代文化的发展,成为日本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产生了划时代的意义;它标志着日本部民奴隶制的基本终结和新的封建生产关系的初步形成,使日本完成了从古代奴隶制度到中世纪封建制度的转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