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习策略的定义、分类及学习策略与阅读策略的关系

学习策略的定义、分类及学习策略与阅读策略的关系

时间:2023-05-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Cohen把学习策略分为两大类:学习语言策略和运用语言策略。在这三类学习策略中,元认知策略和认知策略是主要的,它们包括其他研究者前期发现的学习策略的大部分研究成果。综上所述,Cohen对学习策略的分类方式忽略了元认知策略,存在明显的不足之处。本文在设计调查问卷时,重点涉及三类学习策略中比较重要的元认知策略及认知策略。因此,阅读策略是学习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关学习策略研究不可或缺的内容。

学习策略的定义、分类及学习策略与阅读策略的关系

Tabolt认为,在二语习得中,主要有三种策略:产出性策略、交际策略及学习策略。产出性策略和交际策略重点研究语言运用,学习策略重点研究语言习得。本书主要探讨二语学习策略中的阅读策略。

一、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始于20世纪50年代。研究者发现,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还主动学习掌握和运用在学习过程中所采用的策略。他们认为,对学生进行策略训练,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传统教学注重既有知识的传授,重点研究教师怎样教,极少研究学生如何学。现代教学理念认为,学生在教学中应处于主体地位,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因此,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更要教授学生学习知识的策略。

(一)学习策略的定义

Bialystock把学习策略定义为:“学习策略是利用有效信息提高第二语言学习水平的最理想的方法。”Weinstein & Mayer认为:“语言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学习语言时的做法或想法,这些想法或做法旨在影响学习者的编码过程。”Rubin(1987:41-51)把学习策略概括为“学习者获得、储存、重新获得以及使用语言信息而采取的任何操作、步骤、计划和惯例行为”。O’Malley & Chamot则把学习策略看作学习者用来帮助自己理解、学习、记忆信息的特殊思想和行为。

关于学习策略,虽然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但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学习策略不仅涉及学习者的心理过程,也涉及具体可视行为,这些思维过程及可视行为贯穿语言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之中。

(二)学习策略的分类

对学习策略的分类,西方学者对此有不同的看法。

1975年,Naiman总结了成功的外语学习者通常使用的五大策略。随后,许多学者就学习策略分类方法给出自己的见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O’Malley & Chamot、Oxford和Cohen等人的研究成果。

Cohen把学习策略分为两大类:学习语言策略和运用语言策略。Cohen的分类方法没有涉及元认知策略,也忽视了情感策略在语言学习和语言运用中的作用,存在明显的不足之处。

美国应用语言学家Oxford把学习策略分为两大类:直接策略和间接策略。直接策略又分为记忆策略、认知策略及补偿策略。间接策略又分为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和社交策略。

O’Malley & Chamot将学习策略分为三大类: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及社交/情感策略。在这三类学习策略中,元认知策略和认知策略是主要的,它们包括其他研究者前期发现的学习策略的大部分研究成果。

Oxford认为直接策略和间接策略之间不存在等级关系,两者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协调和互相支持的。O’Malley & Chamot认为,对于ESL学生最重要的认知策略占53%,元认知策略处于次重要地位占30%,社交/情感策略只占17%。

综上所述,Cohen对学习策略的分类方式忽略了元认知策略,存在明显的不足之处。O’Malley & Chamot和Oxford的分类方法较为完善,是国内外学习策略研究者通常采用的分类方法。笔者认为,O’Malley & Chamot在对学习策略研究时考虑到了ESL学生的特殊性,更有针对性。

参考以上研究者的分类,在本研究中笔者倾向于O’Mal-ley & Chamot的分类,把学习策略分为三类: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情感/社交策略。本文在设计调查问卷时,重点涉及三类学习策略中比较重要的元认知策略及认知策略。

(三)有关学习策略的研究

1966年,Aaron Carton最早指出,不同的外语学习者在学习外语时采用不同的推理方法。1971年,Carton发表了第二篇论文,详细讨论了外语学习者的推理策略。1971年,Rubin开始研究成功的外语学习者的学习策略。

有关学习策略早期的研究重点是探讨“成功学习者”的学习策略使用特点。Rubin研究发现,成功的外语学习者在心理特征和学习方法上有着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Naiman总结了成功的外语学习者通常采用的五大策略。Reiss、Gillette等人也做了相关研究。20世纪80年代中期,研究的侧重点转移到学习成功者与不成功者策略使用的差异性研究上。

此后,中国在学习策略研究领域取得了快速发展。研究者也开始注意对个案进行研究,同时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如文秋芳、程晓堂、郑敏、秦建华、王英杰。中国有关学习策略的研究有了新突破。

二、阅读策略

(一)学习策略与阅读策略的关系

从外语学习的角度,学习策略可分为词汇学习策略、阅读策略、会话策略(交际策略)和写作策略。学习策略包括记忆单词策略、阅读过程中的归纳推理方法,以及写作中谋篇布局的技能技巧等。因此,阅读策略是学习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关学习策略研究不可或缺的内容。

(二)阅读策略的定义

阅读策略是学习策略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阅读策略研究以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第二语言习得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为基础。Johnson & Johnson认为,阅读策略是学习者为解决阅读中的困难而采取的行为过程。Van Dijk & Kintsch也限定了阅读策略的具体内容,他认为,阅读策略不只包含阅读中的一些技巧,如预设、推理文章的内容、猜测文中生词大意、略读法、跳读法等,还包含阅读者为达到预期阅读目的所采取的有选择性和控制性的行为。

(三)阅读策略的分类

关于阅读策略,Hosenfield、Block、Sarig和Oxford等人对此都进行了分类。笔者在设计大学英语阅读策略调查表时,参考了Nuttall的分类方式。Nuttall把阅读策略分为:预测、猜词、寻读、略读、篇章分析及推理。

(四)有关阅读策略的研究(www.zuozong.com)

1.国外的研究

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阅读研究称为古典阶段的研究,词汇知识是该阶段的研究重点。20世纪60年代起,逐渐开始研究阅读中的心理过程。心理语言学对阅读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20世纪80年代初,学者提出了一系列阅读模式,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四个:Gough提出的信息加工模式;Goodman和Smith提出的心理语言模式;Rumelhart提出的交互模式;Adams等人提出的图式理论等。

随着阅读模式理论的发展,学习者及教学者逐渐体会到阅读过程中策略使用的重要性,读者必须掌握不同阶段的阅读策略才能有效地激活储备图式,构建新的图式,并在此过程中解码篇章信息。

Hosenfield在阅读策略方面所开展的研究较早。研究发现,成功的二语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善于利用上下文或语境来预测。

Block的研究结果表明,成功阅读者能够有意识地灵活运用各种阅读策略,并能更有效地监控阅读过程。他们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快速找到细节信息,而且具有预测信息及与旧信息融合的能力。同时,对于文中不连贯的地方能有意识地使用策略加以理解。

Anderson的研究表明,某些策略和高效的阅读理解之间并不成正比。对策略掌握的熟练程度不只体现在是否能够使用某些策略,还体现在是否能够协调使用这些策略。

学习者可以通过有意识地学习使用成功阅读者所惯用的有效策略来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并通过在阅读过程中有意识地自我调控来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Pearson & Fielding认为,在教授过程中,策略培训不仅可以帮助其提高阅读理解成绩,而且有助于培养知识记忆能力。

Cohen认为,阅读策略培训应与外语教学相结合,根据这种观点他提出了SBI(Strategies-Based Instruction)。教学模式总体上来说,国外培训研究主张显性的训练方式(Explicit training),即学生被告知策略使用的价值、训练的原则、目的及预期效果等。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研究者提出将策略培训与外语教学融为一体,即嵌入式培训方式,使之成为外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Auerbach和Paxton在大学阅读课堂中融入策略培训,发现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英语阅读的策略、概念、意识、感觉等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2.国内的研究

我国的英语阅读教学法以及阅读教学研究,在过去的20多年里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张必隐的《阅读心理学》系统介绍了西方的阅读心理研究理论,同时介绍了有关中文阅读实验的研究成果。陈贤纯的《外语阅读心理学》首次将外语阅读教学与心理学结合起来论述。胡春洞、戴忠信合著的《英语阅读论》从实践出发,研究如何提高英语阅读能力和学习能力。陈贤纯、王笃勤、朱纯等学者从理论和实践出发,阐述影响阅读理解的主要因素。

此外,英语教学者还就如何开展英语阅读教学改革,提高学生阅读水平展开研究,研究结果为英语阅读教学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赵云丽在对国内主要外语核心期刊中有关大学英语阅读策略培训的论文统计时发现,从2002年,研究者对英语阅读策略的研究开始有所关注,到2006年,针对该领域的研究论文数量急剧增加,一年内发表的文章数量超过1997年至2005年发表的文章总量。

文章大都属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结果,讨论方向主要为:阅读策略培训、阅读策略比较研究、阅读策略与阅读成绩比较研究。

阅读策略培训以刘伟、郭海云、孟悦、张东昌、夏章洪、谭晓瑛、魏立明等人的研究为代表;阅读策略比较研究以刘亦春、吴伟英等人的研究为代表;阅读策略与阅读成绩比较研究以刘珊等人的研究为代表。

阅读策略培训的研究成果将在之后部分重点讲解。

刘亦春选取部分学习成功者及不成功者为试验对象,重点探讨其英语阅读策略的使用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学习成功者更善于运用自我评价等策略,而且他们能够主动进行策略迁移,用到口语和听力当中。

吴伟英选取83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其阅读策略的使用情况。研究发现:男生和女生在总体阅读策略的使用上没有明显差异,而在利用上下文进行策略阅读时,女生使用阅读策略比男生更频繁、更灵活。

刘珊在中国地质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中选取研究对象,调查总结了认知方式和阅读策略对学生阅读成绩的影响。结果显示:认知方式不同的学习者在信息处理上的差异,使场独立者在推理等深层理解能力上形成优势。

国内的研究多以国外理论研究体系为基础,采用问卷调查、阅读测试、阅读策略培训、有声思维等手段开展实证研究,分析试验数据或调查数据后得出结论。试验证明,经过阅读训练后,学生的总体阅读水平及能力都有所提高。

刘伟、郭海云在北京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开展大学英语阅读策略培训研究。试验证明:批判性阅读策略培训能提高学生应用策略的频率,增强学生的策略意识;批判性阅读策略培训能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

孟悦选取84名非英语专业学生作为试验对象,进行策略培训后得出以下结论的:策略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外语阅读水平;策略教学极大提高了学生进行综合推理和推测词义的能力;策略训练对学生阅读速度的提高具有明显的直接作用。

张东昌采用个案分析的研究方法进行策略性阅读教学培训,笔者通过实际操作总结了策略培训的实施步骤,详细陈述了试验的操作程序,为大学英语阅读策略教学提供简单却行之有效的方法。

夏章洪在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中开展为期10天的集中培训。培训内容为英语阅读中常用的六种策略。培训结果表明:学生能基本掌握并灵活运用所训练的阅读策略中的五种策略;策略训练似乎能提高学生的综合阅读水平;学生对这类训练的看法褒贬不一。

综上所述,有关阅读策略培训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大都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选取实验班开展研究,研究后分析试验数据,研究以正向结论为主。多数研究表明,阅读策略培训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统观国内的研究,多以普通高校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少数涉及高职高专类院校的学生,没有专门针对新专升本高校的研究。本文将采用显性策略培训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即嵌入式培训模式。该研究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探讨嵌入式培训模式在新专升本高校实施是否有效;二是研究在该层次高校开展此项研究的具体实施方法。显性培训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嵌入式培训模式较为成熟、有效,进一步提高了试验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