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禄劝概况
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是昆明市辖郊区县,位于昆明市北部,距昆明市区72公里,东北接东川市,东临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南连富民县,西和武定县毗邻,北隔金沙江与四川省的会理、会东两县相望。境内最高海拔4247米,最低海拔746米,相对高差3501米。由于地势高低悬殊,气候呈垂直变化,形成“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点。禄劝东西宽69公里,南北长105公里,总面积4249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98.4%。
县情总体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少数民族自治县。全县居住着汉、彝、苗等24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3.7%。二是革命老区县。1935年、1936年,红军长征两度经过禄劝,并在皎平渡成功抢渡金沙江,实现了重大战略转移,是全省47个革命老区县之一。 三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全县山区、高寒山区占总面积的98.4%;农业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2.7%,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达三分之一以上。四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禄劝境内山高坡陡,沟壑纵横,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滞后,发展基础差、底子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低,属于昆明欠发达地区,是昆明市3个国家级贫困县之一。 五是资源大县。禄劝地域辽阔,生态良好,水能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丰富。六是希望之县。禄劝在昆明主城1小时经济圈内,是昆明市北部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是云南省进入四川省的“北大门”。
二、优先发展教育,全力提升教育质量
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成立于1984年,历届县委、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发展,实施“科教兴县” “人才强县”发展战略,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加以推进,促进禄劝教育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全县现有各类学校(园)241所,中小学、幼儿园学生总数为54539人。其中,幼儿园53所,在园幼儿8073人;小学170所,在校学生25596人;初级中学14所,在校学生14130人;普通高中2所,在校学生5787人;职业高级中学1所,在校学生953人;教师进修学校1所。2015年全县中小学幼儿园教职工有3955人,其中公办学校教职工3427人,民办学校教职工528人。
教育局制订《中小学教学质量提升实施方案》,明确 “围绕一个中心,增强两个意识,加强三项管理,实现四个提升”的工作思路(即紧紧围绕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这一中心任务,不断增强科研意识和质量意识,加强学校领导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实现学校精细化管理水平提升,教师业务素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声誉提升),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狠抓教育教学常规,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完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改进教学方法,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是以课堂教学改革为切入点,打造有效课堂。以课堂教学改革、打造有效课堂为切入点,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教科研信息培训中心研训一体,充分发挥“研究、服务、指导、管理”职能。
二是以教学教研特色建设为抓手,着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完成250节市级“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的“晒课”及10节优课评选推荐工作,积极做好县级教科研机构等级申报工作,完成年度云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及提升基础教育质量研究专项课题工作。依托全县九个中小学幼儿园教科研基地,加强教学教研特色建设,推进区域化管理,充分发挥优质学校的优势和辐射功能,带动区域内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提升。建立区域内学科教学团队,打造学科教研共同体,开展学科教学研究,促进学科教学改革,拓展优质教育资源,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三是借助对口帮扶契机,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抢抓机遇,借助北京朝阳区教委和盘龙区教育局对口帮扶契机,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与朝阳区11所学校在高考信息资源共享、互派干部教师交流,课程改革、“一对一、手拉手”帮扶方面达成合作;与盘龙区教育局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教师专业发展、校园文化建设、办学条件5方面达成“结对帮扶”合作意向。
四是着力提升民族学校教育水平,让少数民族子女同享优质教育。坚持政策引领,制定了少数民族学生录取加分政策,少数民族集居的学校优先定为寄宿制校点,少数民族学生优先享受贫困生补助;优先改善民族学校的办学条件,新建了禄劝民族实验中学、禄劝民族小学,正在新建思源实验学校,省市民委备案的8所民族学校全都列入标准化学校建设项目,让更多山区少数民族子女获得更多受教育机会,享受到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
三、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www.zuozong.com)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禄劝2016年脱贫摘帽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云南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关于印发云南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实施办法的通知》要求,禄劝将在2016年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国家督导评估验收。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能为适龄儿童少年提供更加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满足群众对教育的期望,对于推动义务教育在更高起点及更大空间上取得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保障投入,夯实基础,让学生进得来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禄劝县委政府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来抓,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认真贯彻落实《教育法》规定的教育经费“三个增长”,确保公共财政预算教育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力求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和教师工资逐年增长。“十一五”以来,共投资9.15亿元,实施了“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和“教育扶贫”两大工程:其中总投资6.69亿元,建成农村标准化学校42所,新建校舍30.12万平方米;总投资2.46亿元,实施了包括“校安工程”、“薄弱学校食堂改造”、“发展学前教育”、“农村初中改造”、“教师周转宿舍”等在内的教育扶贫工程,新建校舍28.3万平方米,并为学校配备了理化生及音体美教学设备,极大地改善了禄劝中小学办学条件,有效地促进了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巩固和提高了“两基”成果,产生了良好的办学效益。同时,禄劝县还制定了一系列保障措施,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按就近免试免费入学的原则安排到公办学校就读,享受与当地户籍学生同等待遇。2015年,禄劝小学入学率99.8%,初中毛入学率112.08%,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入学率100%。
(二)加强资助,多措并举,让学生留得住
——办好营养餐。禄劝多年来在探索食堂供餐管理模式,致力于改善学生伙食及营养状况方面的做法,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重视。2011年3月25日和5月20日,中央电视台先后对我县六合、汤郎箐小学学生伙食状况进行了报道,农村学生的营养问题由此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同年11月,禄劝被定为“国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县,成为该项目的“领头羊”。近三年来禄劝共投资4480.8万元,对165所中小学食堂进行改造,改造面积27275平方米。全县义务教育阶段的37915名学生享受营养改善计划补助,覆盖面96%,其中农村户籍学生覆盖面达100%。
——勤工俭学贴补食堂。为了降低食堂成本,减轻学生负担,各校大力开展勤工俭学活动。现已建成勤工俭学种养殖基地62个,面积384.2亩,建成猪舍7624平方米。仅2015年就为学生食堂提供蔬菜12.8万千克、生猪1998头,解决了部分山区学校买菜难、吃肉难问题。
——建立贫困生救助和校园安保体系。结合县情,在县财政十分困难的前提下,县人民政府每年拨出安全保障人员经费369万元,确保校园安全。同时,探索建立并完善了一整套贫困生救助体系,贫困家庭子女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不同学段均可享受到资助:学前在校幼儿可享受生均300元/年的困难学生补助;义务教育阶段除享受小学生均1000元/年、初中1250元/年的寄宿生生活补助外,还人均享受800元/年的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补助;高中阶段可享受2500或1500元/年的国家助学金;职高生可享受生均2000元/年的助学金及免学费补助;新考入大学的贫困生当年可享受交通行装补助,在校大学生可享受生源地助学贷款;户籍在云龙水库水源区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学生可分别享受生均2000、2400、3000、5000元/年的水源保护区学生生活补助;大学毕业生可享受大学生创业贷款。
(三)强化师资,改革教法,让学生学得好
——探索师资培养和质量提升新路子。教育要发展,教师是关键。禄劝积极推进中小学干部、教师轮岗交流工作。一方面安排县城学校与农村学校结对帮扶,从县城学校选派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另一方面农村学校派教师到县城学校交流学习;三是实施名师工程,建立了潘加海、董加维、杨天海3个名师工作室,通过名师带动一批教师快速成长;四是与昆明市盘龙区结成帮扶对子,县城10所学校接受帮扶;五是与北京市朝阳区11所优质学校结对帮扶,为禄劝教育质量提升打牢基础。
——教育信息化加快禄劝教育现代化步伐。县委、县政府于2012年一次性投入资金6137万元,为全县44所村级完小以上学校配备了教育信息化设备,使计算机生机比高中达7:1,初中达8:1,小学达17:1,全县99%的教室配备了电子白板,基本实现了宽带网络“校校通”、数字资源“班班通”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并建成了教育管理和教育资源两个公共服务平台。开辟了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新天地,在缩小城乡间、校际间差距,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成效初显。
2016年是禄劝脱贫摘帽的攻坚之年,也是禄劝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迎接各级督导评估验收的关键之年,禄劝将抓住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迎国检这一契机,不断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夯实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认真落实国家各项惠民政策,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素质过硬的高水平教师队伍,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全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禄劝教育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真正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