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终身学习浪潮的推动下,学习成为社会关注的显性词汇,对学习相关理论的探索,也从各个方面开展起来。从学习的概念来看,学习不只是指人类的学习,也包括动物的学习。广义的学习指的是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实践和训练获得,由经验而引起的比较持久的心理和行为变化的过程。[1]广义的学习在人类和动物界广泛存在,但人的学习是一种特殊的过程,蕴含了一个人的目的性和积极主动的意义。狭义的学习,是指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掌握知识和技能,促进身心素质的发展的过程。[2]学习理论是支持混合学习的基本理论,与混合学习相关的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作为一种学习理论流派,在世界各国的现代教育体系中具有深远的影响,其中比较有代表的人物是桑代克。桑代克最早在《动物的智慧:动物联想过程的实验研究》中阐述了其经典理论观点联结说,即“猫解决疑难笼问题”。
其实验过程是这样的:将饿猫关入笼中,笼外放一条鱼,饿猫急于冲出笼门去吃笼外的鱼,但是要想打开笼门,饿猫必须一气完成三个分离的动作。首先要提起两个门闩,然后是按压一块带有铰链的台板,最后是把横于门口的板条拨至垂直的位置。经观察,猫第一次被放入笼中时,拼命挣扎,或咬或抓,试图逃出笼子。终于,它偶然碰到踏板,逃出箱外,吃到了食物。在这些努力和尝试中,它可能无意中一下子抓到门闩或踩到台板或触及横条,结果使门打开,多次实验后,饿猫的无效动作越来越少,到最后一入笼就会立即以一种正确的方式去触及机关打开门。桑代克记下猫逃出笼子所需的时间后,即把猫再放回笼内,进行下一轮尝试。猫仍然会经过乱抓乱咬的过程,不过所需时间可能会少一些,经过如此多次连续尝试,猫逃出笼子所需的时间越来越短,无效动作逐渐被排除,以至到了最后,猫一进笼内即去按动踏板,跑出笼子,获得食物。根据实验,可以画出猫的学习曲线。桑代克把猫在笼中不断地尝试、不断地排除错误,最终学会开门出来取食的过程称为尝试错误学习,并提出了学习的“尝试—错误”理论。
按照桑代克的分析,疑难笼所构建的“刺激情境”促使动物使出浑身解数,尝试各种可能的办法来逃出笼子,最后“偶然”打开门闩;经过多次尝试,打开门闩的时间不断缩短,最后变成了熟练的动作。因此,桑代克认为学习即联结,心即人的联结系统,学习是结合,人之所以能很好地学习,是因为形成了许多结合。在猫打开疑难笼的情境中,产生了门闩—开门反应之间固有的联系,产生了学习。
与桑代克同时代的俄国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进行了经典的条件反射实验。巴甫洛夫早先致力于研究狗的消化系统。他发现,当把食物置入狗的胃里时,胃壁会分泌胃液以促进消化。一系列研究表明,胃液分泌的数量和持续的时间是随放入胃里的食物的种类和数量而变化的。为了清楚地测定胃里发生的变化,巴甫洛夫以其精湛的外科手术,使狗胃的一部分外露出来。他把狗胃的一部分组织切开,接着在躯体一边切开一个洞口,外面再连接一个囊袋。这样,狗实际上就有了两个胃:一个是原来的胃,其绝大部分组织保持其基本功能;另一个是通过手术连接在外面的小胃(或称为“巴甫洛夫囊袋”),这个囊袋的内部是可以观察到的。巴甫洛夫发现,囊袋分泌的情况与胃的分泌活动完全一样。他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
巴甫洛夫根据实验研究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动物有一种固有的生理反射,它以一种非常精确的方式随胃里食物的种类和数量进行胃液分泌。这一结论也适用于唾液分泌,因为狗唾液分泌的情况,是与嘴里食物的种类和数量完全吻合的。例如,当嘴里有食物时会分泌一种稠的唾液以开始消化过程,而当在嘴里滴一点酸液时,就会分泌大量淡的唾液以稀释酸液。巴甫洛夫在实验过程中遇到了一种新的情况:如果把狗的食管切开,从颈部移到外部,这样,食物可以咀、可以咽,但不会到胃里去,而是从颈部流了出去。巴甫洛夫发现,狗的胃液分泌几乎仍然像食物进入胃一样多。这就使他得出结论:引起反射性分泌的刺激,不仅可以是胃里的食物(即适当的刺激,Appropriate Stimulus),而且还可以是嘴里的食物(即信号刺激,Signaling Stimulus)。巴甫洛夫后来又发现,引起狗胃液分泌活动的,可以是狗原先吃过食物的盘子,甚至只要看到以前喂过食物的人,也会引起胃液分泌活动。这种情况完全不同于属于生理反射的那种分泌活动。巴甫洛夫由此认为,存在着两种反射:一种是生理反射(Physiological Reflex),这是一种内在的、任何动物的所有成员都会表现出来的反射,它们是神经系统固有组织的一部分;另一种是心理反射(Psychic Reflex),后来他改称为条件反射(Conditioned Reflex),这种反射是特定动物作为特定经验的结果而产生的。例如,所有狗在胃里有食物时都会分泌胃液,但只有那些具有某种经验的狗才会在听到铃声时产生胃液分泌活动。发现了人与动物学习的基本机制,他尝试将研究客观化,提出了学习是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
随后,斯金纳在20世纪30年代发明了一种所谓的斯金纳箱的学习装置,使用饥饿的白鼠进行实验。箱内装上一操纵杆,操纵杆与另一提供食物的装置连接,把饥饿的白鼠置于箱内,白鼠偶然踏上操纵杆,供食装置就会把食物放下来。经过几次实验,白鼠学会了不断地按压操纵杆,直到吃饱为止。操作性条件反射很好地引入了工具,使之形成了两者之间深刻的联系,同时,也简化了桑代克的疑难笼实验,更好地阐述了行为主义的学习理念,逐渐形成了学习理论的重要流派。其基本过程是:动机、反应、强化、反馈。在后来的研究中,在纯粹的抽象事物学习过程中,行为主义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这一发现推动了程序教学等教育界重要的学习方式的发展,在MOOC等在线学习过程中,反复学习以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思想还蕴含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在混合学习领域,基于在线学习的方式,其资源与评价方式同样蕴含了行为主义理论。随着后来社会学习理论家班杜拉等人的研究,引入了替代性强化等概念,很好地阐述了学习行为,形成了一种影响较大的学习理论。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著名心理学家苛勒通过黑猩猩的经典实验[3],提出了学习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即著名的“顿悟”学。按照苛勒的解释,在黑猩猩接起短棒取下高处的香蕉的过程中,它所面对的情境是模糊和混乱的,当它看出几根短棒接起来与高处的香蕉发生关系时,就产生了顿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学习理论,即学习是知觉的重新组织,这种知觉经验变化的过程不是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的过程,而是突然顿悟的结果。顿悟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是情境刺激的整体性和结构性;另一方面是大脑本身具有一种组织的功能,能很好地填补缺口和缺陷。顿悟说在强调整体性的学习环境中具有积极意义。在后来的研究中,认知主义占有极大的影响力,尤其是布鲁纳和奥苏泊尔,他们认为,学习中存在一个认知的过程,学习是通过认知来获取意义和意向的,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这和格式塔早期的观点类似,这种认知观强调知识经验的作用,认识是已有知识的内化和顺应,促进了人的学习。有内在逻辑结构的教学环境和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发生关联时,学习就产生了。
当然,奥苏泊尔和布鲁纳基于不同的视角,也产生了一些不同的观点,比如布鲁纳更多地强调学生的发现,而奥苏泊尔更多地强调接受。但不管是接受还是发现,都是强调学习者的积极主动的过程,都重视学习活动本身带来的内在强化作用。
在混合学习环境的设计过程中,实际上是提供一种整体性的环境,通过整体的刺激功能,强调部分的组合作用,实际上在推进混合学习的价值中具有重要意义。(www.zuozong.com)
(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被认为是学习理论的“第三种力量”。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
人本主义的核心观点是:学习过程必须关心人的尊严,必须重视人的主观性、意愿和观点;学习应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创造性和自我实现,强调人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作用,要将意愿、情感、需要和价值观纳入学习过程中;气氛适宜的学习情境尤其重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获取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探究自己的情况,学会与教师和班集体成员的交往,通过阐明自己的知识和态度,实现自己的学习潜能。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使学生相信他是一个真诚的、可以信赖的、有感情的指导者。
就学习动力而言,马斯洛等认为,学习不能由外部强加入,而要通过内化的方式。学习的基本动力是“防卫力量”和“进取力量”。防卫力量的内在作用是恐惧失却安全,并逃避现实;进取力量是不断使个体趋向完美,并充满信心与朝气的生活。教师的任务不仅是教会知识,而且是为学生设置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自由选择,自行决定。就学习的原则而言,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自由学习原则。所谓自由,就是让学生自由选择、决定自己的方向,去探索发现结果,教师只是在旁协助,以减少阻力和挫折;也只有自发地投入学习过程,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习才会有基本的价值。这和混合学习强调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的早期思想可以追溯到皮亚杰。其核心观点是,教师是教不会学生知识的,知识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学习过程中的其他人,即教师和其他学习者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获取。因此,建构主义的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借助他人的帮助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其中“情境”“协作”“交流”“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理论的四大因素。情境是意义建构的基础;协作是意义建构的方式;交流是意义建构的手段;意义建构是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
在意义建构过程中,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形成和调整自己的经验结构,在这种建构过程中,一方面学习者对当前信息的理解需要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超越信息本身;另一方面,对原有知识经验的运用又不只是强调提取和套用,而是根据个人兴趣进行改造,是同化和顺应两方面的统一。因此,建构的意义是事物的性质、规律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建构意义就是指学生对学习内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成的理解,最终形成特定的认知图示或者认知结构。
建构主义极大地影响了现在的教育教学体系,在基础教育领域的第八次教学改革中,建构主义作为理论基础,代表新生力量支撑着改革的推进;其所代表的理论和教学范式,影响了教材开发、教学流程和学校组织机构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在混合学习中,建构主义理论也大量被使用:通过理解资源、理解学习者的过程,强化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强化混合学习场域对学习者的触动作用。
[1] 张大均. 教育心理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9.
[2] 张大均. 教育心理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9.
[3] 在单箱情境中,将香蕉悬挂于黑猩猩笼子的顶板,使它够不着。但笼中有一箱子可利用。识别箱子与香蕉的关系后,饥饿的黑猩猩将箱子移近香蕉,爬上箱子,摘下香蕉。在更复杂的叠箱情境中,黑猩猩把握了箱子之间的重叠及其稳固关系后,也解决了这一较复杂的问题。与箱子问题类似,棒子问题要求黑猩猩将一根或几根棒子作为工具,用以够到笼外的香蕉。实验者通过观察发现,黑猩猩处于对香蕉的可望而不可即的问题情境中,在几次用短棒够取香蕉失败后,突然顿悟,将两根短棒连接起来,达到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