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绿色金融
中国工商银行(以下简称工行)在《赤道原则》及国际金融公司《社会和环境可持续性政策和绩效标准》等自愿性国际规则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制定了工行强制性环境规则,执行“绿色信贷一票否决制”,意味着任何未能通过环境评估测试的借款人或项目都不能获得信贷。工行还提出了对监控、识别、管控以及降低环境和社会风险的具体要求。工行在新规则中要求及时向违反环境或安全生产规定的企业发出警告,并将环境和安全事故纳入风险管理模型。
2018年,工行绿色信贷组合规模突破1.24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2.6%。绿色信贷的增长率超过贷款平均增长率6.6个百分点。工行限制对高能耗和高污染企业的贷款,使资源向绿色产业和企业倾斜。最重要的是,工行将环境和绿色因素充分融入整个机构体系和运营流程中,各部门都发挥重要作用。
自2003年以来,工行逐步制定和完善绿色信贷政策,针对不同行业执行绿色信贷政策,支持重点行业绿色信贷业务的发展。工行积极为绿色产业提供融资支持,构建产业分类与经济资本的联系,鼓励和引导绿色经济的信贷业务。结合国际规则和国内绿色信贷分类规则,工行有效改善了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工行制定了具体的政策,引导绿色经济关键领域的信贷供应,比如支持5个绿色金融试点政策以及支持绿色“一带一路”政策。
鉴于绿色金融在支持绿色经济中的重要性,工行已将绿色金融纳入银行发展战略中。工行将成为国际领先绿色商业银行作为发展目标,并制定相应的具体政策,如在60多个行业的信贷政策中纳入行业特定的绿色规则和节能要求。
Ⅱ.绿色债券
工行发行的绿色债券在行业内取得数个里程碑的成绩,尤其是在债券的规模、投资主题和结构方面。工行的首支绿色债券为2017年9月在卢森堡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一带一路”绿色气候债券。该债券是由中资金融机构根据国际资本市场协会(ICMA)绿色债券原则和人民银行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发行的首份绿色债券。债券共募集21.5亿美元,获得五项国际荣誉,包括《亚洲金融》(Finance Asia)年度成就大奖系列的“最佳环境、社会及治理类最佳交易”(Best ESG Deal),《国际金融亚洲》(IFR Asia)的“2017年度最佳社会责任融资类债券奖”(2017 Awards SRI Bond),《财资》杂志(The Asset)“最佳绿色债券”,《环境金融学》杂志(Environmental Finance)的“收益使用创新年度债券奖”以及《全球资本》(Global Capital)2017年亚太绿色/社会责任投资债券。[12]这支美元欧元双币种债券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都是同类产品中表现最佳的。(www.zuozong.com)
2018年6月,工行在伦敦证券交易所发行价值15.8亿美元的三币种浮动利率债券。筹集资金将用于“一带一路”低碳交通、可再生能源和海上风电等绿色资产项目。海上风电场表明工行在本地市场提供绿色信贷服务的承诺。同月,工银亚洲在香港证券交易所发行价值7.3亿美元的绿色债券,是在香港本地注册的中资银行发布的首支绿色债券。
Ⅲ.可持续投资的技术层面
工行与中证指数有限公司合作,于2017年推出ESG绿色指数,成为中国金融机构发布的首个ESG指数。
由于信贷风险中环境因素难以量化,传统的信贷评级体系不考虑环境风险。工行正创建环境风险压力测试,将环境因素对银行信贷风险的影响进行量化,有效提升环境风险防控能力,优化企业绿色信贷结构。
Ⅳ.“一带一路”可持续投资
作为“一带一路”银行家圆桌会议的组织方和“一带一路”绿色指数(于2019年4月发布)的发起方,工行支持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外部供应合同以及设备出口等项目。主要融资类型包括出口买方信贷、跨境并购、国际银团贷款、飞机租赁以及融资支持等。2018年上半年,工行为中巴经济走廊一半以上的重要项目提供贷款。其他重要的绿色项目包括中国和巴基斯坦各省的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站和三峡集团收购秘鲁水电站项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