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银行业资本监管和风险计量框架

我国银行业资本监管和风险计量框架

时间:2023-06-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4年,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正式引入审慎资本监管。2011年,银监会发布《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指导意见》,提出资本充足率、杠杆率、流动性、贷款损失准备的一整套审慎监管标准和制度安排。

我国银行业资本监管和风险计量框架

8.1.2.1 我国银行业资本监管进程

为提升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和监管水平,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银监会”)根据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以分类指导为原则,逐步推进我国商业银行实施《新巴塞尔资本协议》。2004年,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正式引入审慎资本监管。2007年,银监会发布《中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确定了我国银行业实施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目标、原则、范围、方法及时间表。2008—2010年,银监会发布一系列实施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监管指引,完善涵盖内部评级法、内部模型法、操作风险的高级计量方法、资本充足率监管检查等多个方面的配套规则。2011年,银监会发布《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指导意见》,提出资本充足率、杠杆率、流动性贷款损失准备的一整套审慎监管标准和制度安排。2012年6月,银监会正式发布《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该办法推出了资本充足率、拨备率、杠杆率、流动性四大监管指标,建立了与巴塞尔Ⅲ接轨的资本监管制度,构建了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银行业监管的新框架。强化了对资本充足率的监管,要求商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不低于5%,一级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6%,总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增加了杠杆率监管指标,规定商业银行并表和未并表的杠杆率均不得低于4%,有效控制银行表内外业务风险,弥补资本充足率指标可能存在的不足;加强了流动性比率监管,引入流动性覆盖率(LCR)和净稳定融资比率(NSFR)新指标并制定了流动性风险计量新标准,有效补充存贷比监管的不足;加强了贷款损失准备监管,建立贷款拨备率和拨备覆盖率的监管标准。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各商业银行贷款质量差异和盈利状况的不同,应动态调整对贷款损失准备的监管。

8.1.2.2 我国银行业资本监管的风险计量框架

根据银监会发布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我国银行业的资本监管包括两种方法:一是新的风险权重法,对部分类别的风险资产权重进行了调整,体现了监管导向;二是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方法,银行在满足监管验收标准的前提下,可以从权重法提升到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方法。由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资产规模、风险管理水平、业务品种、产品复杂度、国际化等方面差异很大,因此银监会以“分类指导”为原则,区别对待不同的银行。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在建立内部评级体系、风险量化模型等方面已经具有领先优势,而商业银行稳健发展离不开对风险的有效控制,因此银监会积极鼓励商业银行改进现有的风险管理方法,采取风险敏感度高的资本计量方法,并规定了实施高级法下的风险管理框架、资产划分、风险量化以及流程等多个方面的具体要求。

1.信用风险资本计量方法 银监会要求商业银行采取内部评级法计算信用风险资本,并鼓励商业银行实施经银监会验收达标通过后的高级内部评级法,同时要求采用内部评级法的商业银行资产覆盖率不低于50%,并要求该商业银行需要制定分阶段实施内部评级法的总体规划,以保证3年内资产覆盖率达到80%。信用风险计量方法为建立更为精确和实用的内部风险模型和信用风险评级体系奠定了基础。

2.市场风险资本计量方法 银监会要求商业银行采取内部模型法计算市场风险的资本,采用的内部模型法应达到监管要求,并通过银监会批准后实施;允许商业银行在实施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过渡期内,组合使用标准法和内部模型法,实现市场风险资本计提的要求。

3.操作风险资本计量方法 根据银监会监管指引,计量操作风险监管资本可以使用基本指标法、标准法和高级计量法。基本指标法下的计量操作风险监管资本是将银行前三年各年正的总收入乘以一个固定比例,取加总后的平均值。标准法下的计量操作风险监管资本是根据银行每年各业务条线的总收入与该条线对应系数的乘积,将各产品线监管资本按年简单加总后取三年的平均值。对于高级计量法,大多数商业银行使用损失分布法计量操作风险,并采用操作损失强度和损失频数的复合分布来度量操作风险监管资本。同时,商业银行也可以根据其自身业务性质、规模和产品复杂程度以及风险管理水平,选择合适的操作风险计量模型。

《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对风险加权资产的计量见表8-1。第一支柱下风险资产的构成及计算方法见表8-2。

8-1 《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对风险加权资产的计量

978-7-111-51805-1-Part03-25.jpg

8-2 第一支柱下风险资产的构成及计算方法

978-7-111-51805-1-Part03-26.jpg

实施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为我国银行业改进风险管理提供了动力和工具,也带来了银行信息技术领域的一场“数据革命”。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高级资本计量方法,为商业银行提升风险管理能力,改进风险计量技术,健全风险管理组织与流程,提供了有效的支撑。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实施的基础是建立高质量的数据集市,通过全面而完整的历史数据积累,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开发风险计量模型,实现监管资本的计量。因此,信息系统的建设是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实施的重中之重。

8.1.2.3 信用风险计量

随着现代金融理论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信用风险计量技术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从粗糙的定性分析到精确的定量分析,从以前专家分析方法发展到如今基于资本市场信息的信用风险模型以及信用风险内部度量模型。新资本协议在信用风险计量方面提供了三种方法,分别是标准法、初级内部评级法、高级内部评级法。在标准法下,只用外部评级结果确定风险权重,每一档外部评级都有对应的风险权重。在初级内部评级下,违约概率(PD)由商业银行自行估计,违约损失率(LGD)、违约风险暴露(EAD)、有效期限(M)等风险参数则由监管部门统一设定。内部评级高级法是计算信用风险的重要方法。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违约风险暴露和期限这四个主要参数都由商业银行建立内部评级模型和系统自行估计。实施内部评级高级法,需要商业银行积累相当长的历史数据来对参数进行充分测算,通过科学地量化这四个关键风险参数来更加精确地计量监管资本与风险成本,从而对信用风险的管理实现从经验管理到流程管理、从定性分析到定量计量、从交易管理到组合管理的转变。在充分识别和计量风险的基础上,新资本协议也有助于推动银行开展更加精细化的资本规划与管理,指导银行进行风险定价和绩效考核

(1)违约概率是指债务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违约的概率,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将其定义为债务人一年内的平均违约率。各信用等级的违约概率必须基于保守且前瞻性的原则,通过历史数据进行分析,根据客户风险特征确定并通过验证。(www.zuozong.com)

(2)违约损失率是指损失占风险暴露总额的百分比。该损失包含对银行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失及成本,如违约债项最终回收金额,时间成本,银行清收、处置和保全成本等。同样,银行需要合理且保守地根据历史数据估计违约损失率。

(3)违约风险暴露是指由于债务人违约时可能的风险敞口,包括表内和表外的风险暴露。未来风险敞口大小需基于银行历史违约数据来估计。

(4)期限是指客户风险暴露的未来剩余期限。期限按照各笔债项的未来现金流贴现计算加权平均值,最小为一年,最大不超过五年。

利用上述四个参数可以计算出预期损失(EL)和非预期损失(UL)等相关指标。预期损失,在统计学中体现为损失概率分布的平均值,是一个常数,计算公式为

预期损失=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违约风险暴露(8-1)

通常银行实际遭受的损失会在这一平均损失附近波动。对于预期损失,银行通过产品定价和拨备进行弥补。非预期损失(Unexpected Loss,UL)是银行在一定条件下最大损失值超过平均损失值的部分。银行可以对其发生概率和损失金额进行量化,并据此计算最低资本。基于新资本协议监管框架计算的非预期损失称为监管资本。根据银行内部模型估算的非预期损失称为经济资本。在实际计算加权风险资产时,一般要求公司敞口估计违约概率的数据积累至少五年、违约损失率的数据积累至少七年,零售敞口估计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的数据积累至少五年。

实施内部评级法的商业银行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银行完备的内部评级体系;二是必须通过监管部门的验收并获得批准。内部评级法对数据质量、数据的完整性和历史观察期有明确的要求,银行必须采集并储存足够的数据来满足内部风险计量和管理程序的需要。具体要求为:一是要做好数据清洗和补录;二是制定数据质量管控体系,以确保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全面性;三是建立符合新巴塞尔资本协议要求的完整、严格、一致的数据标准;四是开发信息系统和数据处理平台,满足银行达到内部评级法规定的最低要求,包括风险加总、数据收集、使用和管理报告等;五是这些数据需要满足内部评级体系和风险计量模型对于数据维度、结构以及标准的需要。因此,数据管理和信息系统是实施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最重要的基础。具有商业银行特色的内部评级体系、信用风险计量模型,都依赖于信息系统的实现。

8.1.2.4 市场风险计量

市场风险可以细分为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票风险和商品风险。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提供了标准法和内部模型法来计量市场风险。

(1)标准法。按照监管规定的方法和模型,采用标准参数,分别计算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商品风险和股票风险这四大类别的资本要求,再计算四类风险的相关期权风险的资本要求,然后将结果相加,就得出银行覆盖市场风险所需的资本。

(2)内部模型法。基于银行内部风险价值(ValueatRisk,VaR)模型,对银行潜在损失的概率进行估算,以一般风险价值与压力风险价值之和计算市场风险资本。风险价值是指某一投资组合,在正常市场波动的情况下,给定一定的置信水平和持有期,预测可能发生的最大损失。由于VaR模型对风险的定义更加科学,使得不同业务和风险类别的风险比较和汇总成为可能,因此该模型迅速获得业界的认可。新巴塞尔资本协议规定,VaR模型需要包含十天内的潜在损失、99%的置信区间和至少一年的历史数据观察期三个量化参数。内部模型法下的市场风险资本的公式为:

978-7-111-51805-1-Part03-27.jpg

式(8-2)中,SRC表示特殊风险计量的资本,而k是修正因素乘数。

在内部模型法下,监管当局认可的市场风险价值的量化方法有三种,分别是方差-协方差法、蒙特卡洛模拟法和历史模拟法。其中,方差-协方差法相对比较简单,但是精确性较低;蒙特卡洛模拟法最为复杂,对模型使用的要求很高;历史模拟法复杂程度居中,较充分地反映了真实市场数据的历史波动。目前,大部分商业银行选用历史模拟法量化市场风险。数据一方面来源于银行账户的交易数据,另一方面来源于以风险因子为基础从市场中得到的各类数据,包括外汇数据、债券价格数据、收益率曲线数据等。历史模拟法的计算方法简单、直观,它用给定历史时间段内观测到的市场因素收益率频率,并参照市场因素的未来价格,重新评估头寸并计算其价值变化,然后,将组合损益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序后得到损益分布,并通过给定的置信水平分位数求出风险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