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时间:2023-06-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统计发现,当前高职高专院校对于会计电算化课程的设置有不合理之处,表现如下。(四)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师资队伍不完善ERP会计信息系统不仅涵盖的知识内容广泛,而且实践操作性较强,这对于教授ERP会计信息系统的教师也提出了不同要求。

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会计电算化是一种以电子计算机作为载体的会计信息系统,其实质是在会计实务中应用电子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该系统的应用实现了数据的自动化处理及对搜集到的数据进行高效分析。与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其他财会课程相比,会计电算化最大的差别在于该课程更加强调学生要深入理解相关财务软件的应用及熟练掌握其使用方法。会计电算化的课程内容主要是在信息系统中对财务会计课程中的业务进行账务处理。

通过这一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会计电算化实际上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事实上它更注重实践;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学习各个系统的操作方法,还要深刻理解各个系统之间的关联关系。基于此,我们发现现今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存在以下的局限。

(一)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教学目标不明确

教学目标是指通过实施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而要达成的预期教学效果,既是所有教学活动的起点,更是最终的归宿。所以,对于教学活动的设计,首要环节就是确立准确合理的教学目标。而在现实中,高职高专院校对于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不清晰,未能使教学目标适应现代企业的真实情况,切合市场需求。

绝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对于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目标的定位还停留在电算化早期发展阶段,在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中明确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掌握通用财务软件的操作技能,教学重点在于财务软件操作,更多地强调相对于手工核算而言会计电算化所具备的效率优势。

然而从用工企业反馈的情况来看,该教学目标存在如下问题,导致学生能力不足。

(1)会使用的财务软件单一,对于学校未教授过的财务软件缺乏融会贯通能力。

(2)财务软件运行出现异常情况时,缺乏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知识掌握不足,缺乏系统维护能力。

现代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的不断提高,使得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也步入了新阶段,加快进入网络化、信息化时代;已从原先的以“核算型”为主的财务软件发展成为以会计电算化系统为核心,整合会计核算功能、财务决策支持功能、企业经营管理功能等对企业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进行一体化管理的ERP系统,即功能多样、结构复杂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因此,需要改变过去以“核算型”为中心的教学目标,重新定位。

(二)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课程设置不合理

课程设置是指设立并安排特定专业的所学课程内容,即专业课程计划,集中体现了学校对于该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会计电算化课程不仅仅是一门实践性课程,更是将会计学、管理学财政学及信息技术融为一体的交叉性学科。因此,该课程的教学是在已开设上述课程的基础上设立的,其目的一方面巩固上述课程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着重培养学生系统操作能力,掌握新技能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经统计发现,当前高职高专院校对于会计电算化课程的设置有不合理之处,表现如下。(www.zuozong.com)

(1)会计电算化课程设置的时间不充裕,占整个专业课程的比例过低;一般高职高专院校仅设立一门会计电算化课程,加上时间限制,导致学生学习内容不全面,只接触了账务处理操作系统和会计报表操作系统,对于财会的其他核算模块如固定资产模块、工资处理模块、应收应付系统模块及购销存系统模块知之甚少。

(2)由于学校教授专业知识时采用的是相关的会计知识独立授课方式,使得各种专业课程之间缺乏关联性。在现阶段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有在学习会计电算化课程时才接触、了解和使用ERP软件的相关会计知识部分。由于ERP软件的会计模块融合了会计各门课程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技能,知识体系庞大,单一会计电算化课程根本无法使学生熟练掌握ERP中全部的会计功能。另外考虑到会计证考试的时间性,会计电算化课程一般开设时间较早,学生只学习了最基本的财务会计知识就开始学习电算化课程,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孤立地接受基本操作知识学习,而缺乏对系统的全面学习,难以理解ERP系统的整体性。

(三)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教学内容单一

教学内容是指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形成的动态材料,是教与学共同作用的对象,综合反映了学校教授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素材信息。

当今社会,随着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及企业对会计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财会软件由以核算功能为主的单一系统软件不断发展为以网络为基础的多功能综合系统的ERP软件。与此不同的是,高职高专院校对于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内容却未能及时更新,不能紧跟信息技术时代发展的步伐。一方面,仅限于教会学生如何在财务软件中进行记账、算账、报账方面的简单操作,没有对ERP系统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发挥的作用进行系统讲解,从而影响学生的就业,不利于其今后的发展;另一方面,高职高专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未能利用互联网,使得教学内容仍停留在单机系统体系;同时受资金条件制约,为节约成本,学校的教学财务软件还比较单一,未购买和使用ERP系统,这无疑影响着学生对先进财务软件的学习和操作;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对基本理论的系统全面讲解,将教学重点放在现行主流软件的操作教学上,这就导致学生无法全面系统地认识会计信息系统,对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勾稽关系更是了解甚少,无法整体地应用会计信息系统,进而导致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操作困难,上手较慢;如果企业使用的是非主流软件,学生更加不能胜任相关工作,出现束手无策的情况。

(四)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师资队伍不完善

ERP会计信息系统不仅涵盖的知识内容广泛,而且实践操作性较强,这对于教授ERP会计信息系统的教师也提出了不同要求。

(1)教师需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掌握会计、税务、信息技术等多方面理论。

(2)教师需要具备极强的动手能力,掌握系统软件的实践操作能力并对系统进行维护管理的能力。

在目前的高职高专院校中,从事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的教师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从高校毕业后立即投入高职高专院校教育工作的具备信息管理或会计专业背景的教师,他们理论功底扎实,深入理解ERP系统知识,却没有会计实务经验和社会实践经验;另一种是社会实战工作人员,他们往往来自一线,实战经验丰富,对于ERP系统的操作娴熟,却往往缺少对于ERP系统等知识的系统性学习,理论有所不足。

会计电算化课程是一门交叉性学科,实践性与综合性均较强,只有高素质复合型专业教师才能胜任该课程的教学,不仅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更要具备较强的实践经验,很明显,当前师资力量的相对落后导致教学质量难以提高。欠缺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素质教师;而且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师往往既缺少丰富的实践经验,又限于精力的限制,不能及时更新会计理论知识,这些都会严重影响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因为种种现实原因,教师无法及时掌握企业ERP的最新动态,更不能紧密结合市场,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最终导致学生走入职场的竞争力大大降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