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宏观调控体系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健全和完善的。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情况下,为了适应新常态和引领新常态,进一步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体制势在必行。要坚持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并重,把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有机结合起来,大胆探索创新政策工具,盘活存量、用好增量,有保有压、有扶有控,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推动结构调整优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
第一,要依据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目标和总供求格局实施宏观调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体现了国家意志、人民愿望和对发展规律的把握,明确了国家发展战略目标和重点任务,是引导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纲领和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要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现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经济体制的改革带动经济的发展,利用发展来解决我国在发展的各个阶段所面临的问题。“十三五”期间,要以五大创新理念为指导,宏观调控要更加注重扩大就业、稳定物价、调整结构、提高效益、防控风险、保护环境;要完善以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为主,区域政策、投资政策、消费政策、价格政策协调配合的政策体系,增强财政货币政策协调性。
第二,坚持总量调控与结构调控相结合。实施宏观调控,要把握好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平衡点。一方面,保持经济总量基本平衡,把握好总供求关系的新变化,明确经济增长合理区间的上下限,加强区间调控、相机调控,加强政策预研储备,备好用好政策工具箱。另一方面,依据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目标和总供求格局实施结构性宏观调控,重视产业政策的制定,明确政策基调,增强可预期性和透明度,加大结构定向调控力度,增强针对性和准确性。要瞄准经济运行中的结构性矛盾,如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统筹施策,精准发力,推动重大经济结构协调和生产力布局优化,努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第三,坚持短期调控与中长期调控相结合。宏观调控要立足当前,兼顾长远,既有利于解决当前面临的矛盾,也为长远发展打好基础。一方面,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有效性,通过预调微调,搞好需求管理,促使总需求与总供给基本平衡,熨平短期经济波动,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防范化解各种经济风险。另一方面,着眼于改善中长期供给能力,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长极、增长带,加快推动经济结构优化,不断提高要素产出效率,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提升经济潜在增长能力,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中长期宏观调控应当成为宏观调控的主体,短期调控只具有辅助性,尤其是不能把相机调控作为宏观调控的主体。古语说得好,“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用于宏观调控非常贴切。宏观调控必须立足长远,放眼世界,观大势,谋大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宏观调控的功能。如果宏观调控只盯着眼前的经济状况,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然会使宏观调控成效大打折扣,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会不断积累,直到发生系统性经济波动和危机,到那时再加强宏观调控已无济于事了。西方国家的宏观调控在这方面积累的教训很多,必须认真总结和吸取,以免重蹈覆辙。
第四,坚持国内和国际宏观调控统筹。我国经济已经深度融入世界经济,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变化、世界资本流动、大宗商品价格波动、主要经济体经济政策调整都会不同程度地传导、影响到国内经济运行。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宏观调控必须具备全球视野,统筹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多参与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推动国际经济治理结构完善。要加快形成参与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机制,主动加强与主要经济体的政策协调和沟通,更加积极地参与多双边国际经济合作,提升国际话语权,推动国际宏观经济治理结构改革,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更加公正合理。“一带一路”是我国参与和推动国际经济合作、扩大国际经济联系的重要举措,是我国开展国际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平台和依托。我们要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加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拓展发展空间,为世界经济稳定复苏做出积极贡献。(www.zuozong.com)
第五,建立风险识别和预警机制。宏观调控的重要职能是维护和实现宏观经济协调稳定运行,而防患于未然是其更为重要的职能。为此,要加强对国内外政治和经济形势的密切观察和跟踪,有效防范和化解突出风险和隐患。要坚持预防为主的调控原则,就是说,要把国际国内重点领域重大风险作为重点,加强信息搜集和分析整理,建立健全风险识别和监测预警体系,做好应对预案,最大限度地争取主动,使经济波动和危机消弭于萌芽状态。要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确定风险防范重点领域。目前财政、金融、能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粮食、生态环保、安全生产、网络安全等方面的风险防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将这些领域作为重点防控对象。要加强宏观调控政策分析评估机制建设。政策分析评估机制的主要任务是对宏观调控政策的背景、力度、效果和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和量化测算,统筹进行政策综合评估和协调,增强宏观调控政策体系的有效性。
第六,增强宏观调控的精准性。决定宏观调控成效的关键是精准性。精准性强调的是宏观调控要准确把握政策的方向、力度和节奏,对调控目标准确发力。进行精准性宏观调控,不仅要对宏观调控措施进行精心考虑和精密设计,在充分调查研究和充分思考的基础上推进政策的实施,不要过犹不及,而且还要对宏观调控政策的有序实施、对政策实施的时机把握准确,并根据经济领域出现严重的突发事件对宏观调控的方向进行有针对性地调整,做到审时度势,准确发力,既不能盲目出击,更不要动作迟缓。盲目出击和迟缓拖延不但会造成宏观调控的失效,还有可能放大经济问题,造成更为严重的经济波动甚至危机后果。
第七,完善宏观调控政策体系。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促进重大经济结构协调和生产力布局优化,减缓经济周期波动影响,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稳定市场预期,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这些任务通常不是单一的、孤立的,而是重叠在一起的,具有明显的叠加性和复合性。为了确保宏观调控任务的完成,必须从宏观调控任务的这一特性出发,完善宏观调控政策体系,综合运用宏观调控政策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宏观政策体系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区域政策、投资政策、消费政策、价格政策等。为了使经济政策更有针对性,要加强宏观经济理论研究,要围绕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深入开展研究,提出宏观经济理论。要在科学的宏观经济理论的指导下提出并形成战略构想、发展规划、政策思路、改革方案和重大工程,进而提出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各种宏观经济政策要科学搭配,有机结合,形成有机整体。要学会科学利用宏观政策体系进行综合调控,增强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协同性,把握好各类政策的方向、力度、节奏和出台时机,避免政策效力过度叠加或相互抵消,形成调控合力。
(原载于《财经理论研究》,2016年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