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行为卫生服务概述和群体行为特征

农村留守儿童行为卫生服务概述和群体行为特征

时间:2023-06-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留守儿童”则双亲健在,只是暂时处于亲子分居状况,和流动儿童一样,这两类儿童弱势群体是我们提供干预的基础和目标所在。老人不在本书讨论范围,而这一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中渐显的情感问题,心身发育、受教育、安全监护、大病小灾等一大堆问题等的充分暴露。但以下来自区域的小样本研究,足可以证明: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应高度关注的“弱势群体”。

农村留守儿童行为卫生服务概述和群体行为特征

【概述与成因】

农村留守儿童,其定义是指“儿童的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连续在半年以上的18岁以下儿童”。留守儿童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伴随着改革开放,工业现代化信息化和都市化建设大潮进程中,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工业较为集中和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转移,较城市流动儿童产生要早一些的儿童少年群体。该群体由我国从农业大国向工业化强国迈进,是我国特有的国情所决定的人口群体,有以下几点内涵:

(1)农村留守儿童与联合国国际儿童基金会等国际组织的是有不同,流浪儿系指由有血缘关系的成年人或无血缘关系的养父母、部落成员,对其抚养、教育和监管的儿童,其父母已不在人世或无照料意愿的儿童。而“留守儿童”则双亲健在,只是暂时处于亲子分居状况,和流动儿童一样,这两类儿童弱势群体是我们提供干预的基础和目标所在。

(2)在一定意义上不包括就地外出务工(劳动)者子女;城市(一方常年在外工作)的单位职工子女,单亲或离异子女等。

(3)“留守儿童”与父亲或父母分离的时间应连续在6个月以上,按公认的心理学原则,该时间段判别“留守”或“非留守”,评价儿童心理、行为、品质和社会适应性是否受到影响的界定点。

【产生原因】

留守儿童是以下三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背后都还离不开我国迄今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这一现实。

1.国家经济发展的产物

历史以来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新中国成立以来仍以农业为主导,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农业发展较快,随着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但仍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进入20世纪中后期,我国已进入快速发展中国家行列,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首先是农业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紧接着城市工业改制、转型,引进外资企业和发展我国私有制企业等,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在由农业大国转向工业强国的过程中,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力。在由农业大国转向工业强国的过程中,都市化、城镇化建设应运而生,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在工业化都市建设中又需要大量农民工的投入,于是进城务工人员离乡背井涌向城市,这样一来,留在老家的子女就顺其自然地成为“留守儿童”。

2.某些制度上的限制

如户籍制度,教育制度等,这些制度曾为国家长期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做出过很大贡献,但是,这已无法适应当前日新月异的经济发展和工业现代化,都市化建设变化的需要。因此,改革变化、转型等需要逐步进行,更需要时间。在此背景下,留守实质上只是一种劳动力需求,而非无故的人口流动。为此,进城务工者子女在与父母务工地这距离很远的户籍所在地接受教育的成本投入有很大区别,留在家乡就地上学,比在城市更方便,投入花费也相对少得多。

3.劳动生活条件限制

农民工进城务工大多无固定居所,且多从事建筑业、服务业、加工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业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场所变动快等特点。城市日常生活费用开销大,在保持低生活水平情况下,更不能承受子女在城市生活费、入学借读费、学费、大病小灾医疗费等;其居住条件也差,大多合租廉价旧房、平房、城乡结合部民房或在务工地搭建的临时住房等;上述这些,都大大地限制了父母带孩子生活的可能性,相反,农民工将挣的工钱和省吃俭用的钱节 约下来,寄回老家,给平时单靠农业收入相比却显得宽裕得多,足以维持和改善生活家庭稳定和供子女上学之用。

4.尚未完全消除的城乡差别

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城市、乡村二元结构,虽已从商品、物流、生活水平和居住条件上已大大缩小了城乡差别,但是,消费娱乐、文化氛围、生活方式交通购物、文化教育、经济收入等方面,仍存在着一定差距。在传统的“家乡”观念上和社会适应性上,使许多务工者不太情愿把孩子“随迁”进城并持续留在农村老家。

【行为—健康问题表现】

留守儿童是新的社会暂时现象,实事求是地讲,农村剩余劳力外出务工,不仅给国家建设带来大批劳动力资源,同时给务工人员和家庭也创造了不菲的收入和财富。特别是年轻人、有文化、懂技术、有一技之长的人来讲;也是他们命运的转折点。有不少人从此进入城市工人队伍中来,有人学会经商,办企业,有不少人从此走向创业当老板的道路;更多的人在外出务工中学会很多东西,积累不少财富,长了不少见识。毋庸置疑,很多农村新楼房多是他们在外打拼和省吃俭用建起来的,对社会发展和家庭奔小康起到的正性作用。但是任何新生事务都有它的两面性,却苦了他们的老人和儿童。老人不在本书讨论范围,而这一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中渐显的情感问题,心身发育、受教育、安全监护、大病小灾等一大堆问题等的充分暴露。迄今为止尚无相关的系统,综合的深层次研究。但以下来自区域的小样本研究,足可以证明: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应高度关注的“弱势群体”。其心理、行为、情感、营养等心身健康成长和学习、生活等问题,与同龄农村非留守儿童不同,同时,与城市流动儿童也存在有不少不同之处。其核心问题是亲——子情感链条中断、监护关系转移,以及由两地分居所导致的家庭正向影响作用,其影响力受到不同程度的缺失,通常面临的主要有:

【心理问题表现】

由于亲情的缺失所引起的心理—情感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的主要症结,也是导致其出现许多个性、行为、人格异常的关键原因。他们长期得不到父母的慰藉和关爱,也没有父母在思想、认识和行为上的引导与帮助,容易产生价值观和行为上的偏离,有学者曾用心理测评调查显示,主要表现有:

(1)乐观性差,自我感觉幸福指数偏低;有些稍大点的儿童少年,出现或多或少的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差,表现忧郁,焦虑,无以是从,恐惧、胆小怕事,偏激、孤独,个别少年会出现偏执、敌对等心理障碍,这一现象,在评价中高于城市常住儿童。其中躯体化、人际关系差、敌对和忧郁这四个因子更达到显著水平。

(2)自律性、轻松性、稳定性和乐群性等人格发展方面表现也较低,而世故性、紧张性、焦虑性等,其表现明显较高。

(3)尤其留守女童,如果其手下留有弟弟或妹妹需要她照顾,其心理可想而知会更糟糕,她们的焦虑、忧郁(此还不能达到抑郁状态)水平,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对来自于贵州、湖北、重庆的资料显示,在留守中小学生进行的调查,焦虑水平时证实,留守女童的焦虑水平显著高于非留守同龄同学,两者只在特质性焦虑上无明显差别。其父母外出时年龄越小,焦虑水平越高。有学者在安徽对882名36年级小学留守儿童的调查中发现,其中有明显孤独感者高达17.6%,比非留守儿童高出2倍以上。

【行为问题表现】

从四川、安徽、广东等地的调查中发现,农村留守儿童易出现以下几种行为问题:

(1)内向孤独、冷漠、任信、说谎等,稍大点孩子可出现破坏他人或公共财物和带有攻击性行为。(www.zuozong.com)

(2)生活懒散,不讲卫生;学习动机不强,学习自觉性差,缺乏坚韧性,作业脏、乱、差。

(3)与监护人或抚养者关系不良,年龄越大越明显。除单亲抚养者以外,如与祖父母相处较融洽,但易滋长任信、违拗等不良个性行为。后者通常在与父母相聚后,又分离达半月时,其情绪波动较大,此时是危险行为发生的高危阶段。与亲友抚养人关系最差,反感或拒绝其批评教育,严重者甚至有顶嘴、逃学和离家出走等对抗行为。

【安全问题表现】

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是务工人员最放心不下的问题之一。当前已衣食无忧,可以使人放心。但转移给祖父母老辈人监管和抚养,常因受伤害意识差,老年体弱管理不到位;托咐亲友抚养的留守儿童,常因儿童逆反,对抗行为难以听从监管,且农活越忙,危险行为和事故发生率越多。

(1)受非故意伤害求助第一时间不及时,且缺乏父母监护的儿童更容易做出冒险行为。各种意外伤害如溺水、触电、烧烫伤和跌坠等发生率高于非留守儿童。

(2)发病时多不能及时就医,不能按时服用药物。

(3)留守女童较易受到性侵害,包括猥亵或强暴等。

(4)被拐骗和暴力伤害事件发生率高于非留守儿童。

【营养状况和生长发育问题】

儿童期身体发育的营养需求和营养均衡非常重要,调查研究学者通过与当地非留守儿童对照、比较,可见以下情况:

(1)相比之下,留守儿童生长发育存在迟滞现象明显,在筛查中发现消瘦、缺铁性贫血,常量和微量元素缺乏者等营养不良检出率高于非留守儿童。父母双亲离家越早,差异越明显,离家时儿童约在6岁以上时,两者差异缩小。

(2)留守儿童的膳食结构和营养状况,常有以下几种:①由祖辈抚养和监护的孩子,常因老辈人体弱、多病,以向节 俭成习,所以能节 省时就节 省,上顿留点下顿吃;②亲友抚养者:农村人一年四季活头忙,再者谁能像父母那样考虑周到,随茶便饭,能吃就吃;③由哥哥、姐姐照顾的孩子,其难处更大,生活更艰苦。一般情况下能一天吃上三顿饭就算不错,什么膳食结构,营养均衡那就更不用讲了。

【行为保健和健康促进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行为健康是一个较为薄弱的群体,核心问题是亲情缺失,亲子链接断裂,缺乏父母关爱和教养。当代儿童不仅只是吃饱穿暖的日常生活,而精神、心理需求不亚于双亲同在的同龄同村儿童;与其相比对亲情的关爱更是“渴求”。处于少年时期的留守儿童,对被转移的抚养者和监护人常更早地出现逆反心理,特别是老人和其他亲友,对其监管程度怕轻又怕重,轻则无济于事,重则会产生敌对情绪,甚至少年儿童会变本加厉地出现更为危险的行为来。在劳务输出大省(市、自治区)中留守儿童较为集中的地方,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危险行为对策

(1)加强与进一步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服务体系,尽量培养多功能全科医务工作者,将留守儿童心理—行为保健纳入当地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范畴。

(2)在劳务输出地的政府部门,办劳务输出培训计划等项目中,应将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和儿童心理—行为指导列入内容之中,增强被转移监护人和抚养者的责任意识。有条件的地方为留守儿童建立“健康档案”,或集中培训监护人安全防范知识,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地提供支持力度。

(3)采取村委、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保健模式,加强村卫生室医生和学校教师心理—行为知识培训,强化家庭监护人对儿童健康管理,作好心理咨询、保健服务,计划免疫工作等。

(4)发现6岁上下的儿童,他们是危险行为高危群体,由于正处发育期,既喜欢贪玩,又敢于冒险行为,还不太懂事。因此,格外需要加强管理和细心照料。当发现有危险行为苗头时,及时给予控制和干预。

2.健康促进对策

(1)劳务输出地的农村村委或乡政府,应以村为单位结合村卫生室的建设,应担负起儿童健康保健工作,同治安干部联合,共同配合留守儿童抚养者(即监护人)共同建立“援助小组”,把留守儿童的健康安全作为健康促进的大事来抓,使他们获得更好的照顾和保健服务。

(2)有针对性地做好预防工作,对儿童的预防接种和疾病防治落到实处。

(3)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宣传、教育的知识普及,引导抚养者或监护人明确责任,树立角色意识,真正担负其抚养、监护和保护儿童健康的责任。

(4)对农村撤并学校的寄宿制学生,由于他们年龄小,分散居住在各村组,除搞好对他们教育工作以外,对其膳食、营养、安全、保健、起居等做到全方位管理,及时填补,由家长外出后所有的监护空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