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在享受权利的同时,还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履行相应的义务。责任既是使社会规则有序的保障,又是保证个人有所成就的可靠基础,也是为人处世所必备的基本要素。责任是一切良好美德的表现和基础。因此,责任意识是建立一切优秀品质,培养一切美好行为的首要因素。当前大学生犯罪日趋严重,成为困扰人们的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人们也对此进行探讨,试图找出其中的原因和对策。笔者认为造成大学生犯罪日趋严重的原因十分复杂,但其中首要因素当属一些大学生责任意识较差。一个人没有责任感就不值得信赖,不能托以大事,更不足以立身。一个没有强烈责任意识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为此,大学生必须树立正确的责任意识。那么,如何培养自己的责任意识呢?
(一)要培养自省意识
要有责任感,首先须学会对自己负责。自省是建立一切良知与自我约束的基本要素。一个人缺乏自省,他就永远不能求得良好的发展和完善。曾子讲“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无时无刻不在反思自己是否有什么不完善之处。曾子正是以这种自省意识,奠定了他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卓越的地位。人要有自省意识,随时地反省自己,才能使自己少犯错,不断地发展完善自己,才能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也才能有所成就。大学生之所以容易犯错,且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错误,除了其世界观尚待完善之外,另一重要原因就是他们缺乏必要的自省意识。故而他们与同学发生矛盾或利益冲突时,或做事不成功时,总是寻找别人的错误和缺点,却很少反思自己,因此也就常常做出不明智的举动,犯下错误还理直气壮。因此,大学生必须培养自己的自省意识,以具备必要的责任意识。
培养自省意识与培养自尊心、自信心和奋进意识并不矛盾。因为人要有所成就需要自尊、自信,需要顽强进取,但这并不等于可以自高自大,把个人意志凌驾于他人之上,甚至以侵犯或牺牲他人利益为代价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当今一些大学生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当中一部分人个人主义极端膨胀,常以侵犯他人利益来满足自己私欲。人只有学会自省,自尊、自信才会使他沿着正确道路前进,才会养成正确的责任意识,否则就会导致以个人为中心的结局,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要培养正确的自主意识
人要能够对自己负责,须首先学会把握自己的言行。在社会生活中,人们要正确认识自己,正确履行自己的职责,光有自省是不够的。如果他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遇事没有什么主见,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就不能正确指导自己的言行,也就不能承担任何责任。有许多大学生走上犯罪道路往往只是由于追随“朋友”,讲哥儿们义气。这充分显现出了他们自主意识的薄弱,以致不能把握自己的责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正确的自主意识是需以正确的道德意识及正确的人生观为支撑,再辅以自省意识、自律自强来完成的。要培养正确的自主意识,以树立做人的责任感,除了要培养自省意识,增强自尊心、自信心之外,还需有正确的人生观,建立正确的道德意识,从而为明确正确的做人责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要培养纪律意识
强烈的责任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常表现为具有严明的纪律性。因为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既享受着他应有的权利,又必须承担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这是保证他本人和别人能够充分享受权利的必要条件。而要使人们能够履行责任,承担相应的义务,就必须靠纪律来维持。严明的纪律性常常是许多高尚行为和英雄举动产生的最基本的条件。从个人角度来讲,每个人都有私欲,面对危险与恐惧都有逃避的欲望,面对诱惑也常常会有非分之想。但有责任感的人,却严守纪律,约束自己的欲望及行为,使自己不犯错误,正确履行自己的职责,这需要人具有坚强的自制力。一个人若把纪律性作为他行动的指导,他就会以纪律约束自己,坚定不移地履行自己的职责,遵守规则和纪律,并在一定情况下做出高尚的举动,表现出英雄行为。邱少云的事迹,其本质就是人民军队严明的纪律性化成坚定的责任感而产生的感人的壮举。而当今的大学生多受父母师长的溺爱,其欲望情感鲜受拂逆和束缚,故而他们身上一般都有放纵自己欲望、较为任性的特点,且做事常以自己为中心,较为自私,纪律意识差,只想享受权利,却不情愿遵守纪律及履行他们应负的职责,所以一些人就在“忽然”之间走上犯罪道路。学习遵守纪律是人在社会上必不可少的经历。只有这样,学生身心的成长才有可能是全面的,他们才能有良知,才能学会负责。
(四)要培养敬业精神
敬业精神本质是强烈责任意识在人们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表现。古人讲“在其位谋其政”,既然承担了某一项工作任务,就要尽心尽力地把它干好。在这一点上,雷锋的钉子精神就是一个典型的表率,雷锋的“挤”和“钻”是为了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而顽强地学习,他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尽到了人民子弟兵应尽的职责。要养成敬业精神须从日常生活做起,学会承担一定的责任,学习履行自己应尽的职责。从家庭劳动到班级值勤,从学习知识到校外活动,都可以逐步培养敬业意识。大学生敬业意识一旦培养起来,就会把学习当成自己的职责,顽强而执著地前行,厌学、辍学现象就会大大减少,品德及意志就会得到很好的发展。
同时我们也应从以下六个层次着手树立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培养他们的责任心。
第一层次是对自己的责任意识,这是个体存在的基本意识与要求,也是立身之本。如果一个人没有了对自己负责任的意识,他(她)也就失去了生命存在的价值,他(她)本人也就不会珍惜自己的生命。这种情况轻者是对生活的自暴自弃,重者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校园中学生自裁而酿成的悲剧大多属于如此情况。
(1)我们活在世上,免不了要承担各种责任,小至对家庭、亲朋,大至对国家、社会。这些责任多半是应该承担的。不过,不要忘记,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一种根本责任,便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2)生命对于人只有一次,我们对自己的人生怎能不产生强烈的责任心呢?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世间其他的责任都是可以分担或转让的,唯有对自己人生的责任,每个人都只能完全由自己来承担,一丝一毫依靠不了别人。(www.zuozong.com)
(3)不止于此,对自己人生的责任心还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一个人唯有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树立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信念,才可能由此出发,自觉地选择和承担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正如歌德所说:“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因为有这种爱,所以尽责任本身就成了生命意义的一种实现,就能从中获得心灵的满足。相反,一个不爱自己人生的人怎会爱他人,爱事业?一个在生活中随波逐流的人怎会坚定地负起人生的责任?这样的人常常把尽责任看做是纯粹的付出而索求回报。
(4)一个不知对自己的人生负有什么样责任的人,也就无法弄清他对这个世界负什么责任。现实中,有些人虽然正承担着一些责任,但完全是被动的。譬如说,教育孩子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要让孩子懂得学习是他的责任,学习不是为父母、为他人,是为他自己,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小要养成阅读、讲述、观察、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独立写作业,独立收拾文具、学具等习惯。
(5)一个人如果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那么在一切社会活动中,就会对自己的行为持一种负责的态度。一个社会如果由这些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成员组成,那么就必定是高质量高效率的社会。
第二层次是对家庭的责任意识。从某种意义上说,个体关心家庭及家庭中的成员是负责任的体现。具体体现在学生的身上,如关心父母的生活,理解生计的艰辛,不向父母提出过分的要求,分担父母的家务,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等。
第三层次是对他人的责任意识,比如不影响别人,不侵犯他人。可能“他人”与个体之间存在某种关系,但这种“关系”是非物质性的,也是非回报性,所以具有这一层次责任意识的学生特别“体谅别人”,自我中心意识几乎不存在。
第四层次是对集体的责任意识,这是二十一世纪人才具有的基本素质之一。包括维护集体的荣誉,为集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不损坏公共物品,不影响公共卫生等等。
第五层次是对民族与国家的责任意识。从民族主义或国家主义来讲,这种责任意识是最高级的,最没有“功利性”,体现的是一个人真正的民族主义情结及爱国主义思想的高尚品质。
第六层次是对全人类的责任意识,这是最高级的意识,它没有国界的限制,没有民族的差别,没有种族的隔阂,没有利益的要求。像世界上一些著名人物关注和帮助其他国家贫困地区人民的生活而身体力行去奔走呼号的行为就是这种意识的体现。
把一个信念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个行动;把一个行动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个习惯;把一个习惯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种性格;一种性格关系到一个人的命运;具有了责任心的性格,就会收获一个金色的人生。愿我们所有的孩子都有这样的责任心,愿我们所有的人都把责任之心携带在人生的道路上,让人生散发出淡淡的、金子般的光辉。
案例
公益天使——奥黛丽·赫本
奥黛丽·赫本(1929年5月4日-1993年1月20日),英国知名音乐剧与电影女演员。赫本18岁涉足影坛,因《罗马假日》而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奥黛丽·赫本逐渐淡出影坛。1988年,奥黛丽·赫本出任曾经在二战中救济过她的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爱心大使,开始不遗余力地唤起社会对落后国家儿童生存状况的关注。奥黛丽·赫本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份仅有一美元薪金的工作中,她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不时举办音乐会等募捐活动,在公开场合发表演讲,并不顾战乱和传染病的危险,看望一些贫穷地区的儿童,足迹遍及埃塞俄比亚、苏丹、萨尔瓦多、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委内瑞拉、厄瓜多尔、孟加拉等亚非拉许多国家。甚至在1992年底,奥黛丽·赫本还以重病之躯赴索马里看望因饥饿而面临死亡的儿童,在当地展开考察并实行救援。
她挺身为全世界弱小无助的儿童说话,为那些因战争而伤残、因饥荒而奄奄一息、因缺乏饮用水而衰弱、因缺乏维生素而失明、因社会不公正而流浪的亿万儿童说话。她在为女作家莫海德的《背叛——关于今日世界中儿童暴力问题的报告》一书所作的序言中这样写到:“当我们走向21世纪,还是有很多的问题值得我们反思。我们环顾四周,发现那些过去作出的承诺依旧没有兑现。还是有很多人生活在贫困之中,忍受饥饿,苟延残喘。在这些人中我们看见的还有孩子,他们胀大的胃部,他们忧伤的眼神,还有他们痛苦的表情……当今天整个世界被更多地联系在一起时,我们也发现一个讽刺的事实——无论这个国家是贫是富,那里总会有或多或少的儿童在受苦受难。全球化之后统一起来的反而是我们对于他们的忽视、虐待和缺少关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任务就是让全世界都来关注这些孩子,呼吁人们不要忘记这些儿童,不要让他们成为政客空谈的牺牲品,帮助他们更好地活下去。”
1993年1月20日,奥黛丽·赫本因阑尾癌病逝,享年63岁。2002年5月,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其纽约总部为一尊7英尺高的青铜雕像揭幕,雕像名字为“奥黛丽精神”,以表彰赫本为联合国所做的贡献。她是获此殊荣的唯一一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