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会时期,境内由于医疗条件差、医生少、技术低,加之村民生活贫困、思想保守,疫病蔓延流行,疥疮、瘟疫、伤寒甚至天花等传染病不断流行,严重危害人民健康。新中国成立后,各级政府积极采取各种措施,防治传染病的流行。县卫生部门要求各区、乡政府,发现传染病立即报告疫情,及时派出医疗人员,检诊和追踪调查传染源,对病人隔离治疗,对疫源地做消毒处理,有效地控制了传染病的蔓延。
20世纪50年代,麻疹、流感、菌痢、百日咳、肺结核、疟疾、伤寒、猩红热等常有患者。60年代,肺结核、疟疾、猩红热得到控制,麻疹疫情减弱,而流脑、小儿麻痹、白喉、肠炎时有发现。70年代初,县社两级卫生、兽医技术人员组成布病防治专业队,对接触大牲畜、羊群的饲养员和羊工,注射布氏菌苗,防治布氏杆菌病。70年代后期,麻疹、百日咳、小儿麻痹基本得到控制或消灭,流脑、菌痢患者大幅减少,乙脑、病毒性肝炎得到进一步防治。1985年后,流行出血热、狂犬病、传染性腹泻,似有渐增之势,虽病例不多,但危害较大,各级卫生防疫部门在村支两委的积极配合下,针对性地采取了灭鼠、接种疫苗,对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等措施,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1995年,肠道传染病减少了90%,细菌性痢疾基本消失。
2003年春季,全乡防治非典型性肺炎(SARS,简称“非典”)传染病,采取“全面布控、全民参战、立体防疫”的群防群控措施,制定防治工作预案。乡村两级均成立防治领导组,各村组织应急小分队,随时准备处置突发情况。遵照上级指示,在各主要路口日夜严守,对进出人员严加登记、测试体温,并以村民小组为单位,组织防疫人员入户喷洒药物进行消毒,确保了全乡无一病例,无疑似病例,无疫情发生。(www.zuozong.com)
2005年至2006年夏,阳泉地区出现禽流感,根据《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和《全国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急预案》的规定,乡村两级组织应急小分队,走家串户,为禽畜打针消毒,确保无疫情发生。
2016年,乡卫生院依据《传染病防治法》,建立健全传染病报告制度,不定期进行传染病知识技能培训,采取多种形式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当年全乡共报告传染病30例,其中发现结核病人10例,并进行按月随访、登记造册、监督服药、监测服药不良反应。2018年,共报告各类传染病15例,报告率10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