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中,我们会看到某些员工在公司里大吹大擂:老板是我哥们,我只听他的指挥,言外之意就是其他人都管不了他。那些破坏制度的人,往往都是打着老板的旗号,用“我们都是老板的哥们”作为挡箭牌,对抗公司的制度,对抗公司的管理。
一位销售经理带着两位业务员到外地拜访客户,业务没有进展,却每天大吃大喝。公司对出差工作餐有定额要求,这位经理每次吃饭都会超标,两个业务员小心翼翼地问经理:“如果回去不能报销,咋办?”这位经理说:“吃点喝点怕什么?超就超了,到时我跟老板说,老板跟我是哥们,财务不批也得批。如果公司不出我就出,谁还在乎几个饭钱?”
许多人在公司里边显得很牛气,一般人都不放在眼里,公司制度也约束不了他,不是因为他是技术大拿,也不是因为他是业务高手,而是因为在他自己心目中老板是他最好的朋友。作为哥们弟兄,不管出什么事情,老板都会给他撑腰。
这种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老板长期以来对这种观念和行为的默许和纵容。一些老板总是希望身边有一帮心腹之人,平时给他通风报信,关键时候替他“挡剑”,寂寞的时候陪他喝酒,得意的时候有人吹捧。孰不知,这些人就是公司最大的隐患,惹出大事的人往往都是这些“铁哥们”。今天他给你的“投名状”,总有一天会让你加倍奉还,然后江湖恩怨就会不断上演,还会出现恶性循环。现在没有发生这一幕是因为利益关系暂时平衡,一旦有一天平衡打破了,公司的内耗才真正开始了。
如果老板能在公司中旗帜鲜明地提出:“在公司没有兄弟朋友,也没有哥们义气,无论你是业务高手,还是跟我打天下的元老,无论你是曾经的功臣,还是我的亲属,在公司里都是基于共同价值观而形成的互利合作的伙伴,没有其他关系。在制度面前,公司里任何人包括我,都没有所谓的特权。谁对这样的理念感觉不舒服,你可以选择离开公司,谁觉得付出没有得到回报,感到委屈,可以坐下来好好算算账。因为我不想在这方面耗费精力,制造矛盾,产生内耗,我希望公司的关系应该保持单纯和阳光,就是互利共赢,平等合作,把业绩做好,把客户服务好,把钱挣回来,大家高高兴兴地共享财富和成长,这才是正事。与此无关的一些江湖义气、兄弟关系都不能进到公司来,谁在公司敢打着我的旗号吹牛,或者做违反制度的事情,就是在透支我的信誉,到时别怪我不客气。”
在生活中,同事可以是朋友,朋友应当以友情为重,不应当以利相交。在公司中,同事之间既不能“淡如水”,也不能“常恩怨”,别人没时间听你倾述家事,也不能无偿为你付出,我们共同的价值观是客户第一,共同的利益就是分享财富。利益一致,价值观一致,我们就是同事,就是团队;否则,不是宗教组织,就是团伙,反正不是企业团队了。
要说在领导和朋友两层关系方面处理最好的,当属中国乒乓球队的刘国梁和孔令辉了。2008年8月18日,在北京奥运会乒乓球赛场上,中国男团击败德国队,获得历史上第一个男子团体冠军。在夺金的时刻,刘国梁与王皓、王励勤、马琳相拥而泣,国人见证了中国乒乓球首夺奥运会男子团体冠军的历史时刻,也见证了刘国梁的又一次成功。
2003年,年仅27岁的刘国梁出任中国男乒主教练,成为蔡振华之后的又一个“少帅”。之前的“刘哥”一下子变成了“刘指导”“刘教练”,别说曾经的队友有些不习惯,刘国梁自己也很不适应。特别是与刘国梁搭档的孔令辉,他与刘国梁一起加入国家队,一起训练和比赛,吃住在一起,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铁哥们。
可是一夜之间,刘国梁成了队友们的教练、老师和领导,他们一开始张嘴叫“刘指导”时都感觉有些别扭,队友叫得别扭,刘国梁听着也别扭,这是大家把领导与朋友的角色没有分开的原因。在刘国梁出任教练后,昔日的队友都成了刘国梁的“学生”和下属。刘国梁是教练,是领导,还是哥们?许多人好长时间里转不过神来。
有一次新浪网采访刘国梁和孔令辉,以下是他们的对话。
主持人:请问孔令辉,当年刘国梁是你的搭档和队友,有时也是赛场上的对手,忽然有一天他变成了你的教练,你开始会服他吗?
孔令辉:我觉得肯定是心服口服的,现在的成绩证明他确实是优秀的教练。刚开始可能不适应,以前是共同比赛和训练,现在是你指导我,突然之间换了一个角度,刚开始会有些不习惯,后来就慢慢转变了。
主持人:你感觉刘国梁从队员到教练的过程中,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孔令辉:他变得更稳重了,以前他比较幽默,喜欢开玩笑,当教练以后性格相对稳重一些。
主持人:刘指导,你觉得你的变化是什么?
刘国梁:我觉得孔令辉说的基本上是对的,从性格来说,我是比较外向、随和的,喜欢开玩笑,但是由于角色的转变,肯定不能跟以前完全一样了。以前要和谁开玩笑只代表我个人,现在因为有主教练的身份,所以有时候说话就要更严肃一些、正规一些。
主持人:也就是说,不能像当年一样了,当然这也是事业发展的一个过程。
刘国梁:我觉得这是大家的共同愿望,我们从赛场、训练场下来还是朋友,但是在球场上我们都要严肃认真。(www.zuozong.com)
场下是朋友,场上是领导,最直接的考验出现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之前,对于老将孔令辉能否入选中国代表队,很多人都拭目以待。刘国梁后来说:“在两个成年人之间,如果有什么裂痕的话,后期是很难弥补的。我和小辉都明白这一点,所以我俩都会极力避免不开心的事,懂事之后,我们从来没有红过脸。”从刘国梁的语气里,大家知道他很在乎与孔令辉的交情,他和孔令辉兄弟一般的情谊在中国乒乓球历史上是一段传奇。同一个时代、同一项赛事的两位王者,关系保持得这么好,不光在国内,在整个世界体坛上都是少见的。
“奥运参赛权肯定会引起关注,小辉上与不上都会和我扯上关系。”刘国梁说得很明白,“对于我来说,兄弟情谊自然重要,但如何最大程度地保证中国队在奥运赛场上的胜利更重要。”天下了解孔令辉的人之中,刘国梁堪称第一,他说:“从小辉角度说,以奥运会的辉煌战绩来结束自己的运动生涯,自然是最好的,但如果他没能入选,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毕竟他什么比赛都去过,也都赢过。”
3月17日,众多媒体报道,中国乒乓球队宣布了参加雅典奥运会亚洲预选赛的名单,最后的决定出来了,上届奥运会冠军孔令辉没有入选国家乒乓球队,实际上这已经宣告孔令辉结束了在国家队的辉煌运动生涯,代替他的是小将王晧。
名单宣布后,很多球迷在网上留言,有人说刘国梁太狠,有人说刘国梁不够意思。对此,孔令辉非常吃惊地说:“怎么能这么说?这和国梁有什么关系啊?谁去奥运都是为了打出好成绩,而且奥运名单肯定不是一个人可以决定的。”而事实上,在名单宣布后,孔令辉和刘国梁两人都没有关手机,两人都表示要面对现实。
其实在刘国梁成为中国男队主教练之后,孔令辉就和这位兄弟说得很清楚:“我要参加奥运会,必须以自己的实力打进去,不希望靠照顾。”
领导是领导,朋友是朋友,为了国家利益,服从领导的决定,为了朋友的友谊,理解朋友的决定,这就是职业化的榜样。
有一次,我去一家企业调研,有一位副总对我们说:“在我们公司,谁都不敢批评老板,只有我敢,因为我们是一起创业的,是特别好的哥们。这么多年了,彼此太了解了,别看他是老总,我也不怕他,全公司只有我一个人敢与他争辩。”说完了,这位副总一脸得意。
这家企业的老板见到我们之后说:“我现在最头疼的就是那位副总,没错,我们是一起肩并肩奋斗过,一起吃过苦、流过泪,但是公司改制后,我成了股东和总经理,这是我努力的结果。因为这个原因,他心理很不平衡,处处唱反调,思想上始终没有和我统一。拿下吧,不忍心,不拿下吧,阻碍公司发展,我真的很为难。”
这种事情在企业比较普遍,朋友之间可以争论,更谈不上谁服从谁,只要互相理解就好。作为工作中的上下级,可以争论,但是争论之后,上级决策之后就必须服从。如果再以老朋友自居,只讲理解,不讲服从,那么朋友可以保留,上下级关系可能就会停止了。由于价值观不统一,以朋友自居的人总有一天会离开公司,因为这不是个人恩怨,而是为了让公司持续健康地发展下去。
因为领导是自己的朋友,就在同事面前高人一等,到处吹嘘“领导是我哥们,没有人敢管我”。因为领导是自己的朋友,不是带头遵守制度,而是带头破坏制度,搞特殊化,别人不完成业绩可以受罚,他不完成业绩就可以是特殊情况。作为领导的朋友,不主动理解领导的难处,为领导分担,而是只考虑自己的利益或者面子。结果弄得公司不是公司,江湖不是江湖。
还是回到职业化上来,回到“两码事”上来,我们的这些纠结才能找到破解的方法,我们的关系才能回到企业应当有的正常关系上来。
有人会说,公司当中多以法律、权力、职务、资历、辈分相称,从而划出了不同的阶层,在法律上股东就是公司资产的拥有者,其他人就是打工者;在权力上就个人而言是董事长最大,总经理和其他人都得听他的。他的职务是部门经理,我的职务是小员工,我就得服从他的领导;他已经有了20年的从业资历,而我还是一个职场“菜鸟”,我与他不在一个级别中;他是创业的前辈,我是刚来的后生,连说话的份都没有……这些其实与商业本质毫无关系的关系,已经深深植根于我们的民族文化当中,由于中国没有经过工业革命和商业文明的文化洗礼,这些来自生活、社会、政治之中的文化,不知不觉中被企业家当成了企业文化,一直影响至今,以至于很简单的公司关系,却变得无比复杂。公司不大,讲究不少,员工不多,事挺复杂,没有把精力放在互利共赢的合作上,放在为客户创造价值上,放在在商言商上,而是放在处理人际关系上,这种企业文化已经严重跑偏了,需要我们及时纠正回来。
美的集团的总经理方洪波十几年为公司辛勤工作,赢得了老板何享健的信任,获得了公司赠与的股权,成为了家电行业的“打工皇帝”。有人问他成功的经验时,他说:“职业经理人永远要如履薄冰,战战兢兢,职业经理人与‘老板’是不同的概念,老板是天生的,是天才,而职业经理人是严密的机器标准件,是打工仔,靠的是职业的素质和能力。”他还说:“职业心态就是要与老板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职业经理人从精神上讲是没有自我的,要坚持工作至上,有时我也为此很痛苦,但必须压抑,因为这是职业操守。”
我不太赞同方总说职业经理人没有自我,也不太赞同他把自己当作“打工仔”的看法,职业经理人不是被动的工作,要尊重老板的意见,执行老板的命令,不等于一定会失去自我。但是,我非常赞同他的一个观点,就是把自己与老板的位置摆得很正。职业经理人永远要知道老板是谁,他可以不是朋友,但一定是雇主,是领导,如果自大到与老板成为“铁哥们”一样的朋友时,与老板分手的日子也就快到了。
同样,下属不把领导当领导,也是领导惯出来的毛病。因为是老朋友,领导就会给面子,可以给予照顾,可以丧失原则,可以失去公平与正义。下属已经落后了,领导既不教育,更不淘汰,年轻人上不来,优秀的人才没有晋升和成长的机会,公司就会死水一潭,毫无生气。因为是老朋友,就可以在下属违反公司制度时,私下说一声:“以后不要再给我出难题了,我当领导也不容易呀,下不为例好吗!”然后一再宽容这些错误,导致团队黑白不分,风气开始变坏。因为是朋友,公司所有的机密都和他们说,结果有一天他就会拿这些机密来要挟你,你自己给自己挖了一个大坑。
在一些高科技互联网企业,从老板到员工大家一律以“同学”相称,这种文化值得提倡。这种方式既传承了校园中纯朴的同学友情,又体现同事之间的平等合作关系,更赋予了共同学习与成长的内涵。
我们可以不叫“同学”,但是我们至少可以叫“同事”或者“伙伴”,无论是老板还是打工仔,无论是总经理还是员工,无论是前辈还是后生,无论是高手还是“小白”,我们的人格都是平等的,我们都是在不同的岗位上相互合作,共同成长,共享利益。如果没有打工仔的支持,老板就是光杆司令;如果没有员工的操作,总经理就无所作为;如果没有那些后生的创新,前辈也不能被迫超越自我;如果没有“小白”的鼎力相助,高手就是孤独的剑客。资历和身份不同,并不影响我们的平等相待,年龄与职务不同,并不影响我们的互利合作,因为作为团队,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通过取长补短,相互合作,共同成长,为客户创造价值,让公司的持续发展,当然我们也会收获财富和美好的人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