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红色的变幻与魅力:从色红到彩虹最外层

红色的变幻与魅力:从色红到彩虹最外层

时间:2023-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染一遍叫红,染三遍叫赤,染四遍叫朱。作为矿物染料的朱砂,最高档的是湖南辰州出产的光明砂,色相接近朱红。“糸”与“工”联合起来表示“彩虹的最外层(表层)色条”。多用于表达红色,如:茜纱(红纱);茜衫;茜红(绛红色);茜罗;茜裙;茜绶。这一时期逐步地形成的国家治理体系,所以在民间效仿宫廷穿着红色的衣裙时,并没有被阻止。这种裙子色如石榴之红,不染其他颜色,往往使穿着它的女子俏丽动人。

红色的变幻与魅力:从色红到彩虹最外层

红字的篆体字,与很多的衣物相关的字体一样,都是“丝”字旁,可见生来就与染料有关,与衣物服饰脱不了干系。

红,是中国人最爱的颜色。自古以来,逢年过节、婚嫁喜事,从服装用具、装饰配备,无不用大红的颜色来体现喜事的风采,不仅表达了对节日的祝贺,内心的喜悦也从红红的喜气当中散发出来。这象征吉祥的红色,也传递了恒久的喜庆气息。

桃红又见一年春,捎来的是春来花红柳绿、姹紫嫣红的景色。因此在文人墨客当中,“红”也常为诗人的最爱,把“红”发挥得淋漓尽致。朱熹的《春日》中说:“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文同的《约春》中说:“红情绿意知多少,尽入泾川万树花。”写尽春天景色的艳丽多彩。然而“醉貌如霜叶,虽红不是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却道出了秋红的另一番韵味,这深艳的红叶,比起春天的红花更加炫灿夺目,在萧瑟的秋日,展现了深红的壮丽景观。

先人们对于红色的热爱表现在他们发明了很多种词汇来指代不同的红色,比如按照颜色的深浅程度来分,有绛、赤、朱、丹、红,等等;从制作的原材料不同又可以分为赭、丹、茜等称呼。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含苞的娇嫩,绽放的艳丽,终有谢落之时,此刻岂是无情,那是延续花树生命成长的动力。落红,更没有忘记树根的哺育,它宁愿化为春泥,来回报花树的养育之恩,等待来年的绿茵。万物生息的变化,充满着浓郁的情感,深深体会才能了然原来花草树木也有这般的情义,令我们肃然起敬。

先人们的眼中世间万物皆是这么美,因此我们想要了解古时的服装中的审美情趣,必须先弄懂这些颜色。

1.绛

绛,先人们用它来表示最深的红色。《说文解字》中说:“绛,大赤也”。《释名》:“绛,工也,然之难得色,以得色为工,绛色难染,染成者即为巧工。亦有绛草,植物,也称紫草,可做染料。”《尔雅》:“绛,绛草,出临贺郡,可以染食”。

绛色,这种浓重的颜色在汉代应用很广泛,东汉时期以绛纱作帐,后人以“绛帐待坐”来比喻学生就学。

2.赤与朱

赤,从火。人在火上,被烤得红红的。一说“大火”为赤。本义:火的颜色,即红色。放在火上烤,烤成熟肉,自然暗色是比绛色要浅的颜色,相比朱色更深。

朱,在先秦的古人认为是最纯正的红色,是南方松柏木的树心的颜色。所以自古,人们就熟悉了朱色。

赤字常与朱字一起使用,留下很多词语比如“近朱者赤”“朱深为赤”。

中国帝王服装的红色,文献记载始于周朝,由朱砂和丹秫混合染成。染一遍叫红,染三遍叫赤,染四遍叫朱。赤色偏深,朱的色相最饱和。帝王服装用朱,诸侯服装用赤。作为矿物染料的朱砂,最高档的是湖南辰州出产的光明砂,色相接近朱红。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棺画和帛画中的朱砂,可以作为佐证。

西汉末年,封建社会矛盾激化,樊崇等农民起义军担心自己部下与王莽兵混淆不清,于是令自己部下“以朱涂眉”以相识别,朱色为纯红,眉毛是黑色的,混在一起就是赤色,从此号称赤眉军。

3.丹与彤(www.zuozong.com)

丹,是比较鲜亮的红色,日出的颜色。唐代知名学者李善注:“丹,丹砂也。”古代用作染色的颜料。《意林》卷四引汉王逸《正部》中说:“皎皎练丝,得蓝则青,得丹则赤。”

丹砂也成为朱砂,很多时候在这两个字的使用中没有明确的界限,但是这两种颜色是肯定有区别的。在《礼记·玉藻》中规定天子、诸侯、大夫、士人乃至百姓各该穿什么样的服饰。“玄冠朱组缨,天子之冠也。缁布冠缋緌,诸侯之冠也。玄冠丹组缨,诸侯之齐冠也。”天子戴朱缨,诸侯戴丹缨,可见“丹”自然低“朱”一等。

彤,从丹,从彡。丹就是上面所讲的丹砂。彡,毛饰。即本义从丹演化而来,时常用来指代红色,例如《尚书·顾命》中有“王麻冕黼裳,由宾阶隮。卿士邦君,麻冕蚁裳,入即位。太保、太史、太宗,皆麻冕彤裳。”黼指古代礼服上绣的半黑半白的花纹,蚁指玄色,彤是红色。彤裳,红色的衣服。

4.红

红,字从糸从工,工亦声。“糸”指彩虹的色条系列。“工”为“虹”省。“糸”与“工”联合起来表示“彩虹的最外层(表层)色条”。最早的含义其实是粉红色,《论语》中说“红紫不以为亵服”,君子不用红色、紫色作便服。后来红字泛指各种红色,而起本义在汉代以后就逐渐变化了。

5.茜

茜,指茜草,在古汉语中也指“深红”。多用于表达红色,如:茜纱(红纱);茜衫(红色的衣衫);茜红(绛红色);茜罗(绛红色的薄丝织品);茜裙(红色的裙子);茜绶(红色的印绶,比喻官爵尊贵)。

唐代李商隐《和郑愚赠汝阳王孙家筝妓》中有茜袖捧琼姿,皎日丹霞起。红色的衣袖簇拥着美好的丰姿,如同升起了明亮的太阳和艳丽的红霞。

色红小结:

秦汉是中国历史上秦汉两朝大一统时期的合称,秦汉是中国社会转型期,也是中国文化整合期。这一时期逐步地形成的国家治理体系,所以在民间效仿宫廷穿着红色的衣裙时,并没有被阻止。同时,汉朝初期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大量的纺织品增加,让更多身着红色衣裙的女子有了展示美丽的机会。

唐代《宫乐图》画面描绘了一群宫中女眷围着桌案宴饮行乐的场面,共画十二位人物,其中贵妇十人,一个个高挽发髻,衣着华丽,姿态雍容,环案而坐,两个侍女则是站立长案边,在旁侍候,她们吹奏畅饮,好不热闹。有的穿着红色的长裙,有的带着红色的纱巾,有的披着红色的罩衣,由此可见,红衣在唐代受到很多喜爱。

图2 《宫乐图》为唐代佚名创作的绢本墨笔画,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要说唐代最流行的,要数石榴裙,是唐代年轻女子极为青睐的一种服饰款式。这种裙子色如石榴之红,不染其他颜色,往往使穿着它的女子俏丽动人。唐人万楚在《五日观妓》中说:“眉黛夺将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曾描写了那位弹琵琶的女子色艺惊人:“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这“血色罗裙”即是石榴裙。石榴裙流传的时间很久远,明代唐寅在《梅妃嗅香》一诗中写道:“梅花香满石榴裙”。虽写的是唐朝之事,即可看出当时现实生活中,此种款式的裙子仍为年轻女子所珍爱。

由于石榴裙经久不衰,于是俗语中说男人被美色所征服,称之为“拜倒在石榴裙下”,至今仍在鲜活地用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