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40年代中期以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冷战,现代历史上第一次真正出现了权力两极化。[47]由此形成了紧张的国际局势,彼时国际上的主要矛盾是战争与和平问题。[48]总体观察,国际关系的基调是在筹划战争的过程中怎样维持脆弱的和平,国际法的基本问题就是如何避免大规模战争以及如何维持一个基本和平的局面。
对中国而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国内就存在尖锐而复杂的矛盾,解放战争仍在推进,祖国统一远未完成。我们对外还面临着紧张的国际局势,可以说处于内忧外患的紧张状态。1950年爆发的朝鲜战争对我们更是雪上加霜,中国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进入了直接的军事对抗状态,使得我们的国际生存环境愈加严峻。对内而言,经济建设上我们百废待兴,得到美国支持的台湾当局又窃据了我们在联合国的席位,这些问题都使得我们举步维艰,很难参与到广泛的全球性国际事务中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保持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对中国的发展至关重要。基于此,自1949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就一直坚持和平的外交方针。[49]
中国坚持和平的外交政策,也被明确写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与各外国的政府和人民恢复并发展通商贸易关系。”[50]
在这一历史时期,毛泽东和周恩来都反复强调和平,反复说明中国人民是爱好和平的,[51]中国要为持久和平而努力。[52]1950年,毛泽东在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中做报告指出:“世界各国争取和平反对战争的人民运动有了发展,新的世界战争是能够制止的。”[53]毛泽东认为全世界都需要和平,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要团结起来,为全世界的和平而努力。[54] 朝鲜战争结束后,1954年日内瓦会议的召开,达成了关于印度支那停火的协定,有效推动了世界政治的和平化发展趋势。[55](www.zuozong.com)
与此历史的足印相映衬,1953年年底,中印代表团就两国在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时,周恩来在我国既有的外交理念基础上提出了“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随后,这五项原则被正式写入了《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中。[56]在之后的中印、中缅联合声明中都重申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在中印联合声明之后,中国将“平等互惠”改为“平等互利”;在1954年的“中苏联合宣言”中将“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成“互相尊重领土和主权完整”。随后,中国在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序言部分申明了这一基本立场。[57]“我们认为,这五项原则不应该只限于处理中印和中缅关系,它也可以适用于全亚洲,甚至于全世界各国。”[58]在1955年的万隆会议中,我们强调并重申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59]在这一时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处理国际关系问题的一个长期的方针。毛泽东在与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印度尼西亚总理阿里·沙斯特罗阿米佐约谈话时都强调了这一主张,认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应当推广到所有的国际关系中去,[60]国家之间的合作必须是互利的,[61]五项原则适合亚洲、非洲绝大多数国家的情况,我们要追求稳定,不仅是国际上要稳定,国内也要稳定。[62] 我们要团结起来,不能互相损害,坚持互利,不仅在商业上和文化上如此,在政治上也进行合作。[63]1954年周恩来在日内瓦会议上发言表示:“亚洲国家应该互相尊重各国的独立和主权,而不互相干涉内政;应该以和平协商方法解决各国之间的争端,而不使用武力和威胁;应该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各国之间的正常的经济和文化关系,而不容许歧视和限制。”[64]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政治制度不同的国家也是可以共处的。[65]周恩来认为我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就根据平等互利的原则同外国做买卖。[66] 在中英、中日关系中,我们也倡导和平合作、和平共处。[67] 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发展前途是无限的。[68] 刘少奇也认为,要以和平共处原则为基础推动新中国的和平外交。[69]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根据这五项原则来进行外交活动,争取在这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一切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和改善关系。[70]
总而言之,中国密切关注着冷战的国际局势,并面对这一局势坚持和平的外交政策,坚持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核心处理国际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了国际法的“不结盟道路”,确立了国际法中国立场的基调。[71]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对国际法的贡献,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也为中国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