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在云南祥云县东南的大波那木椁铜棺墓中出土一个铜鼓,形体高瘦,一起出土的还有一个铜釜,大口鼓腹,翻转过来与铜鼓十分相似。人们由此断定,铜鼓是从铜釜发展演变而来的(图5-5)。
图5-5 铜鼓发展示意图
1、2.陶釜 3.铜釜 4.铜鼓
因此,铜鼓的原始功能当是作为炊具使用。1975年在云南楚雄县万家坝古墓葬中出土的铜鼓则成为有力的证据。此次发掘共出土铜鼓5面。这些铜鼓是迄今现存铜鼓中最为原始的,它们器身似釜,外形粗糙,鼓面小,胸部鼓突,腰细长,足短外开,外壁无花纹,而内壁有花纹,出土时都是倒置,和一同出土的3个铜釜几乎完全一致。
更为有意思的是,这些铜鼓大部分鼓面都有烟熏痕迹,说明了这些铜鼓确实曾作为炊具使用。而据彝族《铜鼓歌》叙说,彝族祖先在长途迁徙过程中,曾经“拿鼓(铜鼓)当锅用,熬煮野菜吃”。事实上,直到明代,仍然有拿铜鼓当炊具使用的现象,当时在中国西南民族地区多年从事征剿战事的王阳明有《征南日记》诗云:“铜鼓金川自古多,也当军乐也当锅。”
而最先作为炊具的铜鼓,又是怎样演变成为打击乐器的鼓呢?
我们都知道,艺术起源于生活。在人类早期社会,人们并不是一开始就会有目的地去制造某一种专门的乐器,而往往是得益于平时生产生活的启发,对一些劳动工具或生活用具进行了有意识的简单敲击,敲击所发出的声响按强弱快慢组合起来,便是最原始的音乐,而这些劳动工具和生活用具就成为最原始的打击乐器。被誉为“俄国马克思主义之父”的普列汉诺夫在其著作《论艺术》中说道:“生产者简单地敲击自己劳动对象的工具,一定比其他都更早地经历这种变化。大家都知道,鼓在原始民族那里是非常普遍的,而且在某些民族那里,至今仍然是唯一的乐器。”
中国古代有不少关于敲击用器以为乐的记载。战国时代楚国爱国诗人屈原在《离骚》中说:“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在这里,诗歌是借用以炊煮具的陶釜代替铜钟敲击的现象来比喻人事关系的颠倒,但是同时也说明了作为炊具的陶釜在当时有代替乐器铜钟使用的现象。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的渑池会上,蔺相如威逼秦王击缶(陶缶,盛酒器)为赵王奏乐的故事为大家所熟悉。这些记载表明,在古代,许多生活用具都可以作为乐器的代用品。甚至在今天,我们有时也会拿出一些锅碗瓢盆来敲敲打打,成音作乐。
炊煮之器可以随手抓来敲击奏乐,我们可以想象,生活于早期社会的人们在吃饱喝足以后,便随手将身边的铜釜翻倒过来,用树枝、木棍敲打,或浑厚,或清脆的声响不禁令人欢欣喜悦,并伴以手舞足蹈,这是很自然的现象。久而久之,人们出于对音响效果的追求,而对铜釜进行了不断改造,用于敲击奏乐的铜釜开始专门作为打击乐器使用,不再用作炊煮食物,也就成了作为乐器的铜鼓。(www.zuozong.com)
云南石寨山出土的“诅盟铜贮贝器”器盖上铸有立体诅盟典礼场面,从中可以见到铜鼓与錞于合悬于一木架之上(图5-6),铜鼓侧悬,吊耳于横木上,錞于正悬,旁一人执鼓槌敲击之。另有石寨山出土的宴乐籍田铜贮贝器盖上,有“妇女九人,铜鼓平置地上,二人围铜鼓而坐,举手做敲击状,边击边唱”(图5-7)。人物屋宇镂花铜饰物中,亦有用铜鼓作舞蹈伴奏的场面。这些都说明了,当时铜鼓已经作为打击乐器在使用。
后来,在一些重要典籍中,如《通典》《文献通考》《太平御览》等都把铜鼓归入“乐部”,把它作为一种乐器加以记载。《新唐书·南蛮列传》记载:唐代东谢蛮宴会上“击铜鼓,吹大角,歌舞以为欢”。明代田汝成的《炎徼纪闻》载,仲家“俗尚铜鼓,中空无底,时时击之为乐”。清人屈大均《广东新语》中说:“粤之俗,凡遇嘉礼,必用铜鼓以节乐。”这些记载,反映了铜鼓作为乐器在欢宴喜庆上使用,以击乐助兴。
图5-6 诅盟铜贮贝器器盖图案临摹图
图5-7 宴乐籍田铜贮贝器器盖图案临摹图
而同时,铜鼓也常用于丧葬仪式中敲击。自宋代开始,关于铜鼓用作丧葬乐器的记载逐渐增多。如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六三记载新州(今广东新兴县)风俗说:“豪渠之家,丧祭则鸣铜鼓。”李京的《云南志略·诸夷风俗》记载:白人死,“击铜鼓送丧”。近现代民族学者岑家梧在其著作中也有记载:“(水族)出殡时,燃爆竹,放大炮,吹喇叭,击铜鼓。”根据当代的民族学调查,如今在云南、广西的壮族、瑶族、水族等少数民族依然保留有“击铜鼓送丧”的丧葬习俗(图5-8)。
图5-8 广西南丹白裤瑶、中堡苗丧葬击铜鼓为逝者灵魂送行
铜鼓的音乐性能,具体体现在音量、音色和音调上。古书常有“击之响亮”“声闻数里”“振响遏云”等记载,以形容铜鼓的音量宏大。而对铜鼓的优美音色,古人也常以“声极圆润”“叩之渊渊”等词汇加以赞赏。铜鼓由炊具转化成为一种独立的打击乐器,是其使用功能的第一次重要转变,甚至可以说,是其功能发展演变过程中一次质的飞跃。铜鼓开始变成为一种专门的打击乐器,不管是在喜庆时击打,还是在祭典和丧礼中使用,它都将因此而获得它的一项重要功能,这种功能具有社会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