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深情关怀:拜访宋平同志纪实

深情关怀:拜访宋平同志纪实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9年9月20日上午8时许,我拨通了宋老办公室的电话,一位姓朱的秘书接了电话,我作了自我介绍,说了想拜访宋老的想法。到了宋老的会客厅,小周说:“你稍等。”首先把我编写的《哈达铺包产到户追溯续集》一书清样本送给了宋老。宋老虽然年事已高,但精神矍铄,十分健谈,视力很好。我向宋老简要汇报了我县教育的发展情况。我俩在交谈中,不时发出朗朗的笑声,不知不觉一个多小时过去了,宋老精神焕发,没有一点倦意。

深情关怀:拜访宋平同志纪实

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华诞,我应中国管理科学院企业发展研究中心、中华英模促进会、欧美同学基金会和时代人物杂志社等单位的邀请,参加了在首都北京隆重举行的“祖国万岁——海内外各界爱国人士庆祝共和国60华诞主题系列活动”,并借此机会,有幸拜会了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曾担任周恩来同志的政治秘书、中共甘肃省委第一书记、国家计委主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国务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今年已92岁高龄的宋平老人,并合影留念。

金秋北京,秋高气爽。2009年9月20日上午8时许,我拨通了宋老办公室的电话,一位姓朱的秘书接了电话,我作了自我介绍,说了想拜访宋老的想法。朱秘书说:“我请示一下,把你的手机号留给我。”没过10分钟,我的手机响了。朱秘书说:“你过来吧,他等着呢。”当时我激动的心情难于言表,我是抱着侥幸心理拨通电话的,没想到在几分钟内却变成了相见的现实。我简单地收拾了一下行囊,便在宾馆门前挡了一辆出租车出发了。

经过40多分钟的行程,我到达了宋老住宅大体方位,但不知宋老的具体地址。下车后,我又拨通了朱秘书的电话,说了我当时的所在位置。朱秘书问:“你穿的什么衣服?个子有多高?”我说:“我穿着白色西服,没打领带(因走得太急,忘了打领带),留着大背头,戴一副无色眼镜,个子一米七以上,右手提着一个小包。”朱秘书又说:“你朝南走,有人会接你的。”我按照朱秘书说的一直朝南走,走了十多分钟,我迎面来了一位穿着便装,推着自行车的年轻人,他不时地打量着我。我俩迎面相遇时,年轻人主动上前问我:“请问你贵姓?”我说:“我姓王,叫王建庭。”年轻人说:“我接你来了,走吧!”我问他贵姓,他说姓周,“你就叫我小周吧”。我俩向前走了一会儿,在解放军战士执勤站岗的大门上,小周对我说:“到了。”并给站岗的解放军战士说:“这位是客人。”我俩便进了大门。小周对我说:“宋老年事高,交谈时间掌握在20分钟以内。”在小周的引领下,经过一个大院,向右进入一个小院,小院前又有解放军战士站岗,小周又说:“这位是客人。”我俩又进入了一个小院。到了宋老的会客厅,小周说:“你稍等。”小周从里面进去,一会儿宋老乐呵呵的从里间走出来,握住我的手说:“你来了,见到你真高兴。”我向宋老问好,他把我让到对面的沙发上。小周给我沏了杯茶,并在里屋端出宋老的茶杯就出去了。我环视了一下宋老的会客厅,会客厅庄重简朴,两行布沙发排列整齐,中间放着木茶几。看到眼前的这一切,使我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和我来时对宋老住室陈列之豪华的想象形成天壤之别。“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你们太辛苦了!”敬慕之情从我的内心油然而生。

客厅里只有我们俩人,我给宋老送了两样礼品。首先把我编写的《哈达铺包产到户追溯续集》一书清样本送给了宋老。并简要汇报了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宋老虽然年事已高,但精神矍铄,十分健谈,视力很好。他接过书,翻了好几页,并详细看了彩页和前言部分,宋老说“好”。接着我又将纪念改革开放30年时,我县拍摄的四集文献纪录片《长征路上的曙光宕昌县哈达铺公社包产到户追溯》碟片双手送到宋老手里。他放下碟片后说:“30年过去了,哈达铺的情况怎么样?社员的收入怎么样?”我简要地作了回答。宋老说:“哈达铺在历史上的意义重大,是党中央决策去陕北的地方。群众的收入不高啊!一千五六百元少啊!那里能发展什么?除了药材外,还能发展什么?宕昌的自然条件差,如何让群众富起来,增加收入,要研究这些问题。日光温室搞得怎样?过去卖的菜都是连黄叶子包的大白菜,品种单一。现在什么菜都是新鲜的,品种又多。除了发展药材,沿河两岸要大力发展花椒。”我说:“岷江、白龙江两岸花椒发展得很好,产量也高。”宋老问:“销售怎样?”我说:“销量很好。”宋老说:“这就好。条件差,要想办法,要多吃苦。”我说:“兰渝铁路、成兰铁路已经动工,哈达铺是两条铁路的交汇点,都设二级站。两条路通了,可以拉动哈达铺经济的发展。现在年轻人都出外打工去了。”宋老说:“农村人通过打工能见见世面,也能挣点钱,改善生活。你说你以后搞教育工作去了,宕昌的教育怎么样?”我向宋老简要汇报了我县教育的发展情况。我说:“84年我到县文教局去时,全县的适龄儿童入学率不到70%,全县只考取了一个大学生,社会上传言:‘宕昌县的高考还不如XXX,人家一家考了两个大学生。’我到地区去开会,头都抬不起。由于穷,学校校舍建设很差,全县没有一所砖混建筑的教室,‘黑屋子,土台子,泥孩子,缺桌子,少凳子,敞院子’的现象校校皆是。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现在连山沟沟里的学校都是两三层的砖混教学楼,教学设备齐全,现在真的可以说,农村最好的建筑是学校。全县2000年普及了初等义务教育,今年是我县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关键年,10月份省上组织人员验收,我看“普九”能够顺利过关。现在全县一年要考取二三百名大学生。”宋老听了高兴地说:“要把教育抓好,这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业,一定要抓好。”

宋老接着说:“哈达铺搞责任田,实行包产到户,这是三中全会的产物,是群众的创造,要多干少说,少攀比,要和中央的口径一致,安徽搞得早。你们搞了,我让林田去调查的。林田还在甘肃,他也写了一本书,给我寄了一本。”

宋老接着问我:“下罗村的情况怎么样?”我回答说:“下罗村的变化也很大。你当年去调查时的那个打麦场,现在建成了崭新的两层砖混结构的全日制小学,适龄儿童全部入了学。学校下面沿公路的地方,建起了居民新村。这几年全村盖了好多砖木结构的新瓦房,村里的道路也硬化了,实现了通电、通电视、通电话。群众的生活实现了小康。”

宋老说:“包产到户有它的局限性,但在当时还是调动群众积极性的好办法。”我说:“当时实行责任田、搞包产到户就是为了解决群众的吃饭问题。”宋老说:“我到通渭去,一家几口人只有一个碗,群众太穷了,太苦了,我心里很不好受。有的生产队搞了几个组,责任到组,群众晚上还苦战哩!”(www.zuozong.com)

我俩在交谈中,不时发出朗朗的笑声,不知不觉一个多小时过去了,宋老精神焕发,没有一点倦意。但我不敢耽搁宋老更多宝贵的时间,便起身向宋老道别,临走宋老给我赠送了两件礼品,我真不敢拿。宋老说:“大老远的来了,还是拿上吧!”小周提着礼品送我,当我出门在院里转身时,宋老微笑着站在门口招手送别,这时我大脑一片空白,不知如何是好,我立正,向宋老深深地鞠了一躬,便离开了宋老家。

在回宾馆的车上,我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陷入了往事的深沉回忆中……我一生三次见到了宋平同志:第一次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1979年9月6日,在那个乍暖还寒的日子里,时任甘肃省委第一书记的宋平同志,未惊动县上领导,驱车来到我们哈达铺公社下罗三队微服私访,调查我们搞责任田、实行包产到户的情况。在下罗三队的打麦场,我和生产队长傅付生同志怀着激动的心向宋平同志作汇报;第二次是1979年12月31日上午,宋平同志主持召开了中共甘肃省委常委会议,邀请我专题作了哈达铺公社实行责任田、搞包产到户一年后的工作情况。宋平同志铿锵有力的声音仍在我耳边回响:“现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召开过一年了,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你们的做法不错,省委支持。只要能增产,能让群众吃饱肚子的办法都可以搞,办法好不好,让实践来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要唯上,要相信群众,要和群众一起做好这篇文章。” 2006年我将我编写的拙作《哈达铺包产到户追溯》一书,分两次寄给宋老(怕收不到),宋老都收到了,并委托人前来看望我,转达了宋老对我的问候:“寄的书两次都收到了,非常感谢!”第三次见面,就是时隔30年后的这次北京相见……一个一辈子在贫困山区工作、退休后的普通公务员,受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切接见,并长时间地和我交谈,使我倍受教育和鼓舞。也充分体现了宋平同志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深入群众、公正无私、清正廉洁、心系群众、平易近人伟大而平凡、高尚而朴素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本色。宋平同志的接见如春风化雨的涓涓细流流进我渴慕已久的心田,成为我一生非常珍贵的精神财富和永恒的回忆。

王建庭

2009年9月20日深夜于北京

(此文原载于《甘肃扶贫》2012年第1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