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元宵节
传说西汉时吕后弃世,众忠臣拥刘恒为帝,汉元帝(刘恒)把平息诸吕的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用正月为元月,夜称宵,故钦定此日为元宵节。每年逢此日,元帝必微服出宫与民同乐。沿传至今虽已两千多年,仍然长盛不衰。元宵节要扎彩灯,挂在门外,供人欣赏,彩灯越扎越多,于是发展成为灯会,集各种彩灯在公园或公共场所。花灯种类繁多;制作题材,从日月山川之巨,到花鸟鱼虫之微。范围十分广泛。同时有猜灯谜、耍龙灯、踩高跷、扭秧歌、划旱船、吃元宵、放风筝、供应夜宵吃食的买卖等活动,后来元宵节又与集市贸易结合起来。随着人们生活的改善,各地元宵灯会兴盛,成了一个专题旅游节目。
青海煌中县有座著名的塔尔寺,每逢元宵节要举行为期7天的盛大灯节。一大早,来自西藏、甘肃、内蒙古的蒙古族、藏族、回族、汉族、土族同胞成群结队地涌来,最多时达20多万人。风采各异的彩灯,把20多处佛殿点缀得千姿百态。赶灯会的人,向佛教供奉灯香、净水、粮食以示诚意。灯节时,寺内要举行“跳神”活动,二三十人戴上假面具,身着盔甲或绣花袍子,以舞蹈形式击鼓跳跃,进行宗教活动仪式。
蒙古族在元宵节,各寺庙都举行隆重的宗教仪式,大喇嘛端戴法帽,做法念经,众喇嘛打扮怪异,扮牛头马面、天王、菩萨诸神,群僧起舞,号角齐鸣,热闹非凡。牧民们则排长队耐心等待大喇嘛摩顶,大喇嘛扔木棒是庆典高潮,木棒以红布缠绕。大喇嘛在台上闭目诵经,而后将木棒投向“芸芸众生”,杖击中者视为大富,欢欣雀跃。
2.重阳节
古代中国以六为阴,以九为阳,农历九月九日,因月和日都逢九,两个“阳数”重叠,所以叫“重九”“重阳”。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重阳节要登高这一习俗起源于东汉。唐代诗人王维有一首著名的诗:“身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人写的就是重阳登高。深秋的九月,云淡风轻,天高气爽,是结伴出游、登高望远的好时机。每逢重九,人们为避灾消祸,图吉利转好运,乃有登高之习。
在重阳节,还盛行插菊花、饮菊花酒和吃重阳花糕等,以祈祷消灾避难,益寿延年。(www.zuozong.com)
新中国成立后,重阳节又为敬老日。中华民族素有敬老传统美德,重阳节时,党和政府以各种形式开展敬老活动。作为大学生,每逢重阳节,我们可以组织和参加各种尊老敬老的活动,如上养老院或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帮助他们打扫卫生,给他们读报,演出文艺节目等。我们还可以到孤寡老人家里当一天“临时子女”,或在学校开展孝老主题活动。另外,也可以带自己的父母到学校或自己所在的工厂、公司共度重阳节。让老人们体会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问 题 讨 论
清明节时,小琴陪妈妈到野外的墓地去给去世的姥姥烧纸钱,看到附近祭祀烧纸的人非常多,而且还有烧各种纸人纸马的,墓地上空乌烟瘴气。由于当天风大,引起大火。
讨论怎样才能过一个有意义的清明节呢?
随 笔
我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风俗礼仪大多数都和大陆很接近。他们除了保持着中华民族的传统之外,还具有强烈的民族感和乡土观念,交往中注重礼节礼貌,他们喜欢购买祖国的土特产和吃一些具有家乡风味的菜肴;希望同家乡亲友团聚;交往中讲究实惠,注重节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