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先导】
“正确看待荣誉”这一话题的出现,是因为研究者在实地走访调研过程中发现,有些核心成员和学共体对荣誉的追求已经超过了适度的界限,开始走向极端。研究者认为,如何正确看待荣誉,也是核心成员需要关注和重视的问题,或者是需要提醒核心成员注意的问题。而且,不仅核心成员存在不能正确看待荣誉的情况,其他成员也同样存在。而所谓的不能正确看待荣誉,往往都是过分追求和看重荣誉。
在走访中,有这样的一个案例:
某时装队现任队长抱怨,在她接手之后,队里的队员流失过快,对时装队的发展造成了非常不好的影响;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原因就是队员们过分看重荣誉。之前老队长在时,时装队就经常外出参加各种表演和比赛,拿了不少奖,甚至还上过市里的电视台,队员们因此总有高人一等的优越感,认为自己和社区中其他学共体不一样。每次社区组织各种活动时,队长常常以时间冲突为借口拒绝参加,其实是觉得社区里面评选的荣誉缺乏档次,不具备吸引力。为此,社区管理者也曾找老队长谈过心,认为她们应该要多支持社区活动,不应该和其他学共体格格不入。老队长本来就认为社区这个小舞台满足不了她们,不能真正展现她们的风采,社区评选优秀团队之类的荣誉,她们时装队也往往不屑于参加;经过这件事情之后,她索性请辞,不再担任队长,而是到其他社区重组了一个时装队。重组的新时装队由于成员不足,老队长就想要挖原来时装队里的成员,她的吸引条件就是,跟她参加新的时装队,能够有更多“露脸”的机会和更好的舞台,因此,许多老队员也纷纷请辞,跟随老队长去了新的时装队,从而导致现在的时装队人员匮乏,人心不稳。
看了案例中老队长的做法我们不难感受到,对于荣誉的过分追求已经歪曲了原本的学习目的,也背离了学共体中学习的题中应有之义,这是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也是不应该发生的。当然,我们并不反对追求荣誉。人作为社会化的动物,需要存在感和认同感,而荣誉的获得本身就代表了一种认同,它会让获得者更有动力,因而追求荣誉无可厚非,而且有利于个体和集体的发展。但是,本话题要探讨的问题,是“正确看待荣誉”,也就是对于荣誉的追求要适度,不能将其作为全部的努力方向和目标,更不可能作为学共体的终极追求。正如查·萨姆纳所言:“除了能造福于人类的工作之外,世上再也没有什么事业能获得真正而永久的名声了。”学共体的最终追求,理应是个体生命的充实成长,其他违背或阻碍这一目标实现的因素,都需要我们谨慎对待,不要被荣誉蒙蔽双眼。
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荣誉,如何不让自己被荣誉蒙蔽双眼呢?结合案例中的经验教训,加之自己的思考,有以下几个方面可供核心成员参考。
一、荣誉是途径而非目的
正确看点荣誉的第一条,我们需要知道荣誉存在的意义。之所以会有各种各样的荣誉,就是因为它是一种激励手段。在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将荣誉和工作成绩、职位晋升、物质条件的获得、先进典型的评选等结合起来,可以鞭策人们保持工作热情,保有不断提升自己的力量,同时也可以对其他人产生感召力,从而激发潜能,达到更好的效果。从以上论述中可以发现,荣誉,只是而且只能是一种途径和方法,而非目的。如果将对荣誉的追求作为人生的终极目的,那么就会丧失生命存在的意义,甚至适得其反。
诺贝尔奖评委佛勒斯特姆教授说过这样一句鞭辟入里的话:“其实,科学的重要性并不在于是否获奖,重要的是做有趣的科学研究。诺贝尔奖得主们自己也许都没意识到今后会获奖,他们只是在研究上充满好奇心,执着地做自己喜欢的工作。”这句话可谓一语中的。所以我们要明白,荣誉只是肯定我们、激励我们的一种途径,而非终极追求,如果将其作为追逐的目标而刻意、过度去追求,最后会物极必反,丧失初心。
二、荣誉是把双刃剑
居里夫人说:“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守着它,否则一事无成。”我们追求荣誉,只是看到了荣誉带来的好处,而忽略了它的消极作用。其实,荣誉是一把双刃剑,除了能催人奋进之外,它还能让人头脑发昏。如果我们把获得的荣誉当作新的起点,那么就会在原有基础上更加努力,从而让自己获得更大的发展,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如果将荣誉作为终极目标,那么很容易忘乎所以,居功自傲,从而导致自己故步自封,不再进步。
众所周知的特蕾莎修女,在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之后,她并没有因此满足,因为她的使命是救助人,在此之后的岁月里,她仍旧坚守初衷,致力于救助贫民,把她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加尔各答。当然,我们不是伟人,只是平凡世界中热衷学习、追求自身生命完满的普通人,但即使如此,对荣誉的过度追求也足以毁掉一个人。所以,适度即可,荣誉对于我们而言,只不过是一个肯定,没有了它,我们依然可以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三、再多的荣誉也抵不过内心的富足
苏格拉底说:“你们不能只追求荣誉和享乐,要知道,知识才是美德。你们不能只注意金钱和地位,而不注意智慧和真理。你们不要老想着人身和财产,而首先要改善你们的心灵。金钱不能买到美德,美德却能产生一切美好的东西。这就是我的教义。”英雄保尔说:“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他在临死的时候就能够说:‘我将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43年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他将人类的需求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从中我们也可以得到些许启示。追求荣誉,其实质是为了获得尊重和认同,因而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对应了需求层次的第四个层次,也就是尊重需求。但从需求层次理论中发现,自我实现的需求才是人类需求的最高层次,是高于尊重需求之上的,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它告诉我们,任何的外部认可和荣誉,其实远没有内心的富足、自我实现来得有意义。学共体作为一个守望相助的学习共同体,我们的要义是满足个体对于生命成长的追求,也就是自我实现的需要。那么越是追求荣誉,就说明我们离初心也就越远,因为我们被荣誉蒙蔽双眼,从而忘记了初心,也忘记了使命。这样下去,学共体不仅会丧失它存在的意义,更会丧失其赖以生存的土壤,最终只能走向终结。因此,当我们追求荣誉的时候,要多想一想我们的初心。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外界的荣誉和认可只能慢慢被人遗忘,而生命的成长和问心无愧,却能伴随我们不断前行,成就一个更好的自己。
【专栏】
信鸽与奖章
有这样一个“信鸽与奖章”的故事:有一只信鸽,长期刻苦训练飞行技术,练得一身好本领。它常以其灵巧的飞行摆脱老鹰的追捕。它在某次飞行比赛中获得冠军,俱乐部负责人授予它金质奖章。它沾沾自喜地把奖章挂在翅膀上,从此不再练习飞行。后来,在一次飞行中,竟被老鹰捕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荣誉是对刻苦努力者的褒奖,是对成功者的赞誉。但是,获得者如沾沾自喜,不再继续努力,把它作为炫耀资本,则很有可能是失败的开始,就像这只信鸽一样,得到了奖章,却把自己送进了老鹰的口中。
所以说,荣誉是把双刃剑,人们要正确地看待它,把它作为新的起点、劳作的动力,树立对自己更高的要求,戒骄戒躁,谦虚谨慎,拥有平常的心态,永远做平常的自己。
【自我评估】
对照下列问题,您做到了什么程度?
1.我很在乎个人和集体荣誉吗?
2.我是否为荣誉所累?
3.我是否认为获得了某项荣誉就证明是一个好的学共体?
4.我认为学共体的最终目标是赢得荣誉吗?
5.如果没有荣誉,学共体是否也能很好地发展?
6.成员在学共体中得到满足,和学共体获得某项荣誉,哪个更能带来成就感?
【延伸阅读】
1.马洛·摩根.哪怕两手空空,也要看见生命的璀璨[M].钱峰,译.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2013.(www.zuozong.com)
2.大卫·瑞雷.灵魂的目标[M].蒋颖,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
【注释】
[1]项秉健,汪国新.社区学习共同体探幽[J].教育发展研究,2017(1).
[2]王中,汪国新.社区学习共同体的“新资源观”探析[J].职教论坛,2019(5).
[3]汪国新,项秉健.社区学习共同体[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9.
[4]作者为浙江省建德市新安江街道府东社区老年电大班剪纸小组成员蒋桂香。
[5]作者为杭州市余杭区运河街道五杭社区外来务工者舞狮队成员侯安堂。
[6]汪国新,郭晓珍.社区共学养老的实践创新[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18(5).
[7]作者为杭州市滨江区西兴街道书法班成员唐升云。
[8]在杭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承办的2016年全国城乡社区学习共同体发展专题研讨会上的交流发言。
[9]作者为杭州市西溪·兰里书画社成员王铮。
[10]作者为杭州市临安区扶西村蚕桑合作社成员。
[11]作者为杭州市某太极拳队队员葛夏萍。
[12]王毅武,康星华.现代管理学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13]约翰·科特.变革的力量[M].方云军,张小强,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14]赵虹君.领导理论刍议[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6(5):50.
[15]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龢,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16]陈鲁民.拴象的木桩[J].政工学刊,2011(4):31.
[17]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8]袁晓松.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意义新释[J].集宁师专学报,2000(1):80.
[19]袁晓松.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意义新释[J].集宁师专学报,2000(1):80.
[20]李新芳.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启示——谈教师期待对学生的影响[J].河南教育旬刊,2009(4):55.
[21]J.P.吉尔福德.创造性才能:它们的性质、用途与培养[M].施良方,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2]五月花.一个小男孩的取胜之道[J].时代教育,2007(13):1.
[23]卜庆梅,王淑芳,文志斌.新世纪成人学习特点及教学原则[J].成人教育,2007(2):29.
[24]罗丽萍.学习型社会视野下自我导向学习模式的构建[J].成人教育,2007(4):4.
[25]高志敏.成人教育研究的反思与前瞻[J].职教论坛,2007(2s):38.
[26]王芳.放大你的优点[J].意林文汇,2014(7):65.
[27]王芳.放大你的优点[J].意林文汇,2014(7):6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