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好茶、好水、好炉、好壶构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理念

好茶、好水、好炉、好壶构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理念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好茶、好水、好炉、好壶也就构成笔者推崇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理念。茶壶的出现与中国独有的中医中药密切相关,中药的材料主要是动物和植物以及矿石等,茶叶只是众多植物之一。使用时,一般需用容器注水浸泡、温火煎熬,待药物有效成分浸出后方可服用,从而起到医治疾病的作用。矿石经过粉碎等工艺形成的泥团称为“紫砂陶泥”,可捏成各式各样的器具,经高温烧结后成为各种器具。

好茶、好水、好炉、好壶构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理念

印色池。官、哥窑,方者,尚有八角、委角者,最难得。定窑,方池外有印花纹,佳甚。此亦少者。诸玩器,玉当较胜于磁,惟印色池以磁为佳,而玉亦未能胜也。

——《茶史》

中国古代社会以族群生活为主,生产生活的地理位置一般会选择在靠山近水的地方附近,受地形地貌以及交通不便的影响,其活动范围有限,因此,茶叶茶壶是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好茶、好水、好炉、好壶也就构成笔者推崇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理念。也就是说,只有用当地陶泥瓷土做的茶壶,配上当地的茶叶、水和炭火冲泡出来的“茶水”,才可能达到茶叶的香、味、色的最佳状态。

早期茶壶

中国陶瓷闻名世界,中国的英文“CHINA”意思亦为陶瓷。实际上,陶器与瓷器是两种不同的物质,前人是先发明陶泥器皿,瓷土器皿则比较晚。从地理位置上说,凡有茶树生长的地方,在方圆200公里半径范围内,一般都会有适合做茶器的陶泥或瓷土出产。

陶器主要用泥质陶泥制作坯胎,经600℃~900℃烧制而成器。因温度较低,陶土分子烧结不完全,密度较为松散、硬度低;釉的配方较为简单,多用熔点较低的草灰、木灰等配制,由于松散的坯胎能大量地吸釉,所以成品上往往只能留下薄薄的釉。

瓷器主要用瓷土(高岭土)制作坯胎,经1000℃以上烧制而成器。因为温度较高,瓷土的分子烧结完全,密度较为紧密、硬度高;釉的配方复杂了很多,多用熔点较高的长石、二氧化硅等物质调制,釉呈玻璃质面,具有釉层厚、光泽透明、不渗水、不透气等特点。

茶壶的出现与中国独有的中医中药密切相关,中药的材料主要是动物植物以及矿石等,茶叶只是众多植物之一。据说,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是采集植物的最佳时间,此日采集的植物药力和疗效为最佳。植物采集后,一般要经过切,或榨,或蒸等处理,最后晒,或烘,或吹,或阴干后储存,方便一年四季都能随时按医生处方配剂使用。使用时,一般需用容器注水浸泡、温火煎熬,待药物有效成分浸出后方可服用,从而起到医治疾病的作用。煎熬中药的容器就是茶壶的最早形制。

(1)煎熬中药与茶壶起源

由于茶叶最早是作为单味中药使用,尤其是其中一些具有特殊香气、甘甜、爽滑、提神等味道和感觉的茶叶,会受到一些追求情调、氛围和修养的文人雅士们重视,他们开始讲究起水质、炉具、茶壶等如何与冲泡茶叶完美融合,浸泡茶叶的茶壶因此也受到关注,逐渐呈现出较浓烈的美术气味,慢慢升华为中国特有的“茶壶艺术”。

“茶壶艺术”首先源于人类自身。考古发现,远古壁画中许多是以人为主体,表达出对先人的崇拜和敬佩。而茶壶作为艺术的出现最初也是如此,表现了茶与人类社会无处不在、密不可分的关系,满足了人类饮茶治病、追求长生不老的意愿。

现代电子中药壶

其次源于图腾神器。前人为掠夺族群间的生产生活资料、后代繁育权等而不断地争斗,争斗最终以“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结束。胜者往往会用礼仪道德、宗教信仰等方式管治被占领土和族群,图腾神器便成为统治工具。其造型不但要神秘诡异和气势逼人,还要有崇敬族群和信仰鬼神的象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中国青铜器图腾神器的各种造型。而源于图腾神器造型的茶壶,体积虽然比青铜器小得多,但在气韵上仍然能够雄霸娇娆。

最后源于自然和生产生活。人类为生存一直都在与自然作斗争,自然和人类生产生活的事物、景象、食品、用品、动植物等往往能深入人心,经过无数文人雅士和能工巧匠的揣摩、感悟、雕琢后,便在立体空间用比例、线条、体量和节奏等,创造出为数众多的整体协调、气韵神满、寓静于动的经典茶壶艺术,它承载着人类的认知和修养,蕴涵着丰富多彩的人文历史和自然之美。

(2)阳羡紫笋茶与紫砂陶泥

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和安徽东部的三角地带自古便盛产紫笋茶茶叶,又名阳羡茶、甘露、罗齐茶等。其中,最闻名的是阳羡紫笋茶茶叶,与之匹配的是阳羡紫砂陶泥茶壶。

国家外观设计专利紫砂陶泥“哺育壶”

紫砂陶泥水壶

秦朝将荆邑改为阳羡,后数易其名,范围包括现在的江苏省宜兴、浙江(湖州)长兴和安徽广德的部分地区,是我国最早销往欧洲、美洲等地的茶叶的产地之一。因此地所产的茶叶芽叶呈紫色、形状似笋,命名为“紫笋茶”。历史上,还发生过各地茶叶争天下第一的事情,陆羽虽然在长兴生活了28年,编纂《茶经》一书,却仍然认为紫笋茶是最好的阳羡,“芳香冠世产,可供上方”,从而暂时结束了纷争。时至今日,在三省交界的个别小山村里的老人,仍然按照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采野生茶、太阳萎凋、人工揉捻、太阳干燥工艺来制作茶叶,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茶叶所含的各种物质。

宜兴丁蜀镇独有紫砂陶泥。1973年,国家有关部门首次将其地下狭小的矿脉称为“铁质黏土质粉砂岩”,阐述了紫砂陶泥呈“双气孔”物理特性结构,并伴有云母、石英、长条状赤铁矿、不规则微粒和气泡,其他地方尚未发现与紫砂矿物理特性相同的矿产资源,由于其独具的物理特性,决定其渗透性好、适应冷热急促变化。矿石经过粉碎等工艺形成的泥团称为“紫砂陶泥”,可捏成各式各样的器具,经高温烧结后成为各种器具。

紫砂陶泥绿泥壶

紫砂陶泥红泥壶

紫砂矿产资源中以紫泥矿石为主,夹带少量的绿泥矿石,底层是红泥矿石。紫泥矿石中,一般情况下只有1%的矿石才能做炉、壶,其余则可做其他器具。

绿泥矿石因为是夹带生成而且量少,很少用于做壶。红泥矿石因为软化度大、收缩性大且容易开裂和断裂,只适宜做较小的物件。

紫砂矿石练成紫砂泥、高温烧结后,一般情况下的颜色为:紫泥呈紫黑色,绿泥呈金黄色,红泥呈朱红色,堪称紫砂壶之本色。

前人为丰富紫砂壶的色彩、肌理、颗粒等效果,将绿泥和红泥作为紫泥的点缀装饰使用,起到画龙点睛、丰富颜色等效果。将高温烧结后的紫泥、绿泥、红泥粉碎,按颗粒大小拌入泥中互调互铺,可呈现粗与细、凹与凸、糙与滑等颗粒效果。另外,受矿石部位、泥料成分比例、高温烧结温度等差异影响,紫砂陶泥的颜色深浅一般情况下也会有差异。

国家外观设计专利紫砂陶泥“秦月壶”

宜兴紫砂陶历史上,师傅能带出一两位师傅是正常现象,但有两位比较特别:一位是任淦庭,现紫砂“四大刻手”谭泉海(石泉)、毛国强(一粟)、沈汉生(石羽)、鲍志强(乐人)以及咸仲英(冰心)、徐秀堂等师傅均出自其门下;另一位是顾景舟,带出徐汉棠、李昌鸿、徐秀堂(后转入)、高海庚等师傅。

但是,师傅毕竟源于高徒。现在许多喜欢紫砂壶的人们,非常热衷于在高徒中寻找未来的师傅,这不但是一种投资,更是一种衡量自己认知、品味、眼力的方法。

中央电视台曾经报道“紫砂”行业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在于:

一是“假紫砂”遍地。宜兴丁蜀镇非遍地紫砂矿,经过千百年来的挖掘开采,其矿脉早已日削月朘。有人用外埠的泥土,再往泥土中添加化工原料或金属粉末,通过化学反应产生外观疑似“紫砂”产品。一般来说,黑纳粉和紫红粉能呈“底槽清”或“清水泥”色;铁红粉能呈红色;铬绿粉能呈浅绿色;锰粉能呈紫红、紫黑色;钴粉能呈绿、墨绿色;铬锡黄粉能呈黄色;钴粉和锰粉能呈青灰色等。这些添加化工原料或金属粉末的产品,经过后期的打油抛光等再加工,其外形、外貌与正宗的紫砂器具的确神似,一般人很难辨认出来。

二是“灌浆”和“压模”大规模生产。化学产品“玻璃水”能使固体泥土变为液体,灌注入模具待“玻璃水”挥发后,拆除模具便有壶的半成品,经手工修整、完善、高温烧结后便成为紫砂壶产品。这些产品一般人比较好辨认出来,只要看到造型、比例、线条、颜色、雕刻、尺寸大小等都基本相同,或者是只有微小差别且数量较多的紫砂壶,基本上可认定为灌浆或压模生产。

三是“代工壶”不断涌现。就是旁人做好器具后,不管泥料正宗与否、造型如何、功夫是否精湛,最后是盖自己的印章就变成自己做的紫砂器具了。

(3)龙井茶与影青瓷土(www.zuozong.com)

浙江北部自古便盛产湖茶,与之匹配的是官窑影青瓷土茶壶。

历史上浙江北部盛产茶叶,前人称之为湖茶,湖茶中较闻名的是雨前茶,雨前茶中较盛名的是龙井茶。

雨前茶前人泛指江浙一带茶区于农历谷雨前采制的茶叶,是我国较早销往欧洲、美洲等地的茶叶之一。前人认为产自浙江杭州的茶叶“龙井者佳,莲心第一,旗枪次之”,因为工艺相对简单,所以较多地保留了茶叶所含的各种物质。有关研究表明,龙井茶的茶多酚、咖啡碱保留在85%以上,叶绿素保留在50%左右,维生素损失也较少,所以香气、味道、汤汁各方面都比较好。宋朝时期已经有高质量的官窑影青瓷土茶壶出品。

高永坚设计、制作的影青瓷土茶壶

(4)武彝茶与建陶

福建北部自古便盛产武夷茶,与之匹配的有建窑黑陶泥茶壶。

根据有关记载,商周时期武夷茶就是献给周武王的贡茶,又名武夷茶、晚甘喉等,后泛指福建北部所出产的茶叶,简称为建茶。建茶主要产自崇安县,崇安属建州管辖,建州约为现今福建北部的十几个县市,是我国较早销往欧洲、美洲、南洋等地的茶叶产地之一。建茶由前人陆续发现的众多优良品种单株茶树,加上复杂的工艺制作而成,慢慢形成特有的“岩韵”品性而闻名于世。唐朝时期建州已经有高质量的建窑黑陶泥茶壶出品。

福建建窑黑陶茶壶

(5)蜡茶与青瓷土

福建南部自古便盛产蜡茶茶叶,与之匹配的有福宁青釉瓷。

福建南部以出产蜡茶闻名,蜡茶又名蜡面茶、瘟茶、铁观音茶。蜡茶主要产自福宁,福宁曾为州,后为府,是福建闻名的十府之一,现为福建东南部地区。根据《新唐书·地理志》和宋朝淳煕的《三山志》记载:“福州贡蜡面茶,盖建茶未盛前也,今古田、长溪(属福州府)近建宁界(寿宁属建宁)亦能采制,然气味不及。”该地是我国较早销往欧洲、美洲、南洋等地的茶叶产地之一。该茶由于前人陆续发现的众多优良品种单株茶树,加上制作茶叶时的工艺复杂,慢慢形成特有的“音韵”的茶叶而闻名于世。

东晋时期福宁已经有高质量的青釉瓷茶壶出品。

(6)单丛茶与红陶

广东东部自古便盛产单丛茶,与之匹配的有广东红陶泥茶壶。

广东东部的凤凰山脉唐朝时期便有人在此种植茶树,后因前人陆续发现的众多优良品种单株茶树,加上制作茶叶时的工艺复杂,慢慢形成特有的“丛韵”品性的茶叶而闻名于世。与之相对应的是广东潮州宋朝便有高质量的红陶泥茶壶出品。

(7)六堡茶与坭兴陶

广西东部自古便盛产六堡茶茶叶,与之匹配的是坭兴陶泥茶壶。

广东红陶泥茶壶

六堡茶,又名垌茶、虾耳茶。六堡茶主要产自苍梧六堡地区,是我国较早销往欧洲、美洲、南洋等地的茶叶之一。根据《苍梧县志》记载:“茶产多贤乡六堡,味厚。隔夜不变,产长行虾捅者名虾耳茶,色、香、味俱佳。”宋朝时期钦州地区已经有高质量的坭兴陶土茶壶出品。

广西坭兴陶泥茶壶

云南建水陶泥茶壶

(8)普洱茶与建水陶

云南南部、西南部自古便盛产茶叶,与之匹配的是建水陶泥茶壶。

云南南部、西南部盛产茶叶,主要产自普洱府地区,是销往蒙、藏等地的茶叶产地之一。根据《云南志》记载:“普洱山在车里军民宣慰司北,其上产茶,性温味香,名普洱茶。南诏备考:普洱府出茶,产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专、慢撒六大茶山,而以倚邦、蛮专者味较胜。”根据古籍记载:“因普洱茶每年入贡,民间不易得也。有伪作者,名川茶,乃川省与滇南交界处土人所造,其饼不坚,色亦黄,不如普洱清香独绝也。”

明朝时期建水已经有高质量的陶泥茶壶出品。

江西景德镇全彩金鱼瓷土茶壶

江西景德镇白釉刻字瓷土茶壶

(9)其他茶叶与陶泥瓷土

除上所述之外,安徽中南部、湖北中东部、浙江西南部和江西北部一带也盛产茶叶,与之匹配的是著名的景德镇瓷茶壶。

四川盛产茶叶,与之匹配的是荣昌县的荣昌陶泥茶壶;广东中部西樵、鼎湖、罗浮等山区盛产茶叶,与之匹配的是石湾陶泥茶壶;贵州、河南、河北、山东等盛产茶叶的地方,都会有与之匹配的当地陶泥或瓷土所制的茶壶。

笔者认为,若想还原某种茶叶的最好品性,首选要用当地出产水与器皿冲泡;又因为水的保质时间短暂,外地茶客只好退而求之,用当地出产的器皿冲泡,也是可以达最佳状态的,正好符合前面所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理念。

甘京华、李大鸣制广西桂林鸡血玉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