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大学校长角色研究:揭示角色种类

中国大学校长角色研究:揭示角色种类

时间:2023-09-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民国时期的每一个大学校长本身对自己的角色都会有一个期望值,有的大学校长认为自己可以同时兼顾不同角色,在时间、精力等分配时比较注重均衡分配到每一个角色上。受市场经济环境的影响,大学校长的经济人逐利本性逐渐显现,体现为追求经济效益,影响高校主要目标的有效达成。

中国大学校长角色研究:揭示角色种类

1.历史的反思

如前所述,从单一性角色来讲,民国大学校长主要扮演教育家、学者、管理者和社会活动家的角色;从整合性角色来讲,民国大学校长徘徊于学术与政治角色之间。就学术与政治角色来讲,它们具有各自独立的品质,也有相互交叉、协作共生的基础。民国时期的每一个大学校长本身对自己的角色都会有一个期望值,有的大学校长认为自己可以同时兼顾不同角色,在时间、精力等分配时比较注重均衡分配到每一个角色上。当然,有的大学校长更加看重其中的某一种角色,他会将时间与精力等进行倾斜式的分配。他们对于大学校长“是什么”,大学校长需要“做什么”,大学应该“怎么样”类似的问题一定是有一个自己的理解的,只是由于民国时期社会、政治、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学校长未必能够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投入到不同的角色之中。

这是一种充满挣扎与彷徨的角色扮演,也是一种角色扮演的历史常态。民国时期的大学校长角色扮演具有多元化与综合性的特点,也正是这种多元化与综合性的存在,成就了大学校长一种真正认识自我、认识教育、认识社会的路径,使得大学校长在提高教育水平与实现社会改革的徘徊之中更加遵循良心的召唤。

2.现实的思考

当代大学校长的角色扮演与民国时期的大学校长角色扮演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在此,笔者结合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以及大学校长角色扮演的整体架构进行分析。(www.zuozong.com)

一方面,大学校长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暂行规定》实现校长之位的行政化任免,另一方面,大学校长依靠“校长”之位实现他管理学校的“资格”,达到社会地位的提升。在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及权力带来的满足感的现实刺激下,大学校长的政治领域活动占据校长的很大一部分时间。

其次,人性假设是高等教育研究的逻辑起点。“人”应如何做,怎么做,通过考察“人”的行为来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这是教育理论和方法的前提假设。但实然是什么?贝克尔认为,大千世界中,人人都是“经济人”,其左右活动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追求效用的最大化,最大化效用涵盖了个人可能追求的任何目标 [22]。大学校长不会因为加入学校这个特殊组织中或提供的是准公共产品而否定经济人行为。受市场经济环境的影响,大学校长的经济人逐利本性逐渐显现,体现为追求经济效益,影响高校主要目标的有效达成。在此过程中,大学校长的行为指向和活动规律受利益支配,把经济利益作为行动需要的价值判断基础。例如,学生的学费成为大学校长绞尽脑汁增加高校所需收入的一种主要来源;大学校长鼓励高校通过与企业合作获得科研经费也已经成为高校日常运转的一部分。

最后,大学校长的出身基本是知识人,他们当中的绝大部分人曾经在教学、科研中有过骄人的成绩。他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多处于佼佼者地位,否则,他们也不可能在众多同行之中脱颖而出成为执掌一所大学的校长。毕竟,在大学这种特殊的社会组织中,知识人的身份会使他们有着更大的话语权。而且,从中世纪大学的崛起到当今大学的多元化发展,虽然大学的师生增加,校园数量与规模扩大,大学专业和课程门类更加多元化,大学管理越来越复杂,但是大学的职能之一或曰大学存在的合理性却一直未发生改变——学术研究。这种职责并不会因为政权的更迭、经济的繁荣与衰退而发生 改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