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五年(1625)的朝鲜圣节使、冬至使全湜在《沙西航海朝天日录》记载:
十月十三日。早发至莱州止宿。中路有吕蒙正先迹,又有吕祖谦读书堂。有一绝诗:[14]
过吕东莱读书堂
家学从来识正传,东南诸子莫之先。
至今依旧藏修地,五尺羞称陆九渊。[15]
全湜在《沙西航海朝天日录》(又名《槎行录》)中,只提到“有一绝诗”,但并无绝诗的内容。在全湜的《沙西先生文集》卷一中,收录有《过吕东莱读书堂》一诗,应是全湜天启五年(1625)十月十三日路经莱州城时所作。
全湜在《沙西航海朝天日录》(又名《槎行录》)中提到的“吕蒙正先迹”,说吕蒙正的祖籍是莱州掖县。据《乾隆掖县志》卷之八《拾遗》记载:“(莱州)城北十里曰郎子埠,以刘真人得名。再十里为军寨子,或古用兵处,无考。而实吕公梦奇故里也。村后古塚一,相传为吕氏祖墓云”。“刘真人”,即刘处玄,刘长生,全真七子之一,下面有具体介绍。“吕公梦奇”,指吕蒙正祖父吕梦奇。这说明“吕蒙正先迹”在莱州城北二十里,也是明代朝鲜使者从朱桥驿出发进入莱州城前路过的地方。
吕蒙正(946—1011),字圣功,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丁丑科状元,前后三度拜相,为北宋名相,《宋史》有传。吕蒙正祖父吕梦奇,莱州掖县人,五代后唐时,官至户部侍郎。吕蒙正的父亲吕龟图在后周作官,举家迁居河南。吕祖谦(吕东莱)是吕蒙正的八世孙,故全湜记载莱州掖县是“吕蒙正先迹,又有吕祖谦读书堂”。(www.zuozong.com)
据《宋史•吕蒙正列传》记载,吕蒙正初任监丞,升州通判,后回京任著作郎、直史馆、左拾遗,太平兴国五年(980)“拜左补阙、知制诰”。不久“迁都官郎中,入为翰林学士,擢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再“拜中书侍郎兼户部尚书、平章事,监修国史,……遂同相位”。宋真宗即位,咸平六年(1003),“授太子太师,封蔡国公,改封随,又封许”。《宋史•吕蒙正列传》评价吕蒙正“质厚宽简,有重望,以正道自持。遇事敢言,每论时政,有未允者,必固称不可,上嘉其无隐”。吕蒙正为官敢于任事,心胸宽广,正直无私,清廉自持,成为古代官员的楷模,有当官当如吕蒙正之说。吕蒙正反对子女因荫入仕,其诸子侄均凭自己的能力求取功名,开创了东莱吕氏一门三相的佳话。
全湜的七绝诗《过吕东莱读书堂》,即经过东莱书院时所作。我们前面提到“吕东莱读书堂”,即东莱书院。
七绝诗的首句“家学从来识正传”,说吕祖谦受家庭的影响,得到了来自家族的正宗的儒学教育。这里除了前面提到的受到家族的楷模,吕祖谦的八世祖,一代名相吕蒙正的影响外,吕祖谦的七世祖吕夷简,也是进士及第,宋仁宗时官至宰相。《宋史•吕夷简列传》记载,“吕夷简,字坦夫,先世莱州人”,“既薨,帝见群臣,涕下,曰:‘安得忧国忘身如夷简者!’赠太师、中书令,谥文靖”。可见吕夷简在当时的影响。《宋史•吕夷简列传》评价说:“自仁宗初立,太后临朝十余年,天下晏然,夷简之力为多。其后元昊反,四方久不用兵,师出数败;契丹乘之,遣使求关南地。颇赖夷简计画,选一时名臣报使契丹、经略西夏,二边以宁。……其于天下事,屈伸舒卷,动有操术。后配食仁宗庙,为世名相。”“元昊”,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契丹”,后称辽,即辽国。吕夷简有四子,皆成大器,《宋史》均有传。吕祖谦的五世伯祖吕公弼,五世祖吕公著,均登进士第,入朝为宰相。五世祖吕希哲以下,包括曾祖吕好问、伯祖吕本中、祖父吕弸中、父亲吕大器等,皆为朝廷命官。
吕祖谦不仅受到吕氏祖先儒学治国思想的影响和熏陶,在理学思想的形成上,其曾祖吕好问、伯祖吕本中都直接影响了吕祖谦。吕好问、吕本中,《宋史》均有传,吕好问(1064—1131)字舜徒,钦宗时任御史中丞、兵部尚书,南宋初封东莱郡侯,著名理学家。吕本中(1084—1145),字居仁,南宋时期著名诗人、词人,道学家,曾任中书舍人、直学士,因忤秦桧罢官,“学者称为东莱先生,赐谥文清”[16]。吕祖谦受吕好问、吕本中理学思想的影响,自称“小东莱先生”,意在传承家族的理学思想。这也是全湜“家学从来识正传”诗句反映的“家学”对吕祖谦的影响。
全湜七绝诗的第二句“东南诸子莫之先”,说吕祖谦在理学发展中的贡献,在南宋时期的江浙一带是领先的,没有人能超过他。因吕祖谦去世后,朱熹为其书写墓碑曰“东莱先生”,“东莱先生”反而成了吕祖谦的代名词,后人也以“吕东莱”称之。当时南宋理学有多个学派,吕祖谦创立的“婺学”,即金华学派,是当时颇具影响的学派之一。而且,我们在前面已经介绍过,吕祖谦还凭借自己的影响和地位,促成了朱熹和陆九渊的“鹅湖之会”,对南宋理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七绝诗的第三句“至今依旧藏修地”,这里承接首句,说吕氏家族的祖籍地莱州,现在虽然离吕氏祖先迁离莱州已过去了许多年(后周至明末已600年多年),但莱州依然在传承者吕氏家族的重儒之风,是传播儒学教育的重要基地。“藏修”,语出《礼记•学记》:“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郑玄注:“藏谓怀抱之;修,习也。”后以“藏修”指专心学习。
七绝诗的尾句“五尺羞称陆九渊”,这一句是借陆扬吕,意思是莱州人以称道陆九渊为羞,所称道颂扬的只有乡贤吕祖谦。“五尺”,即五尺男儿,男子汉。秦汉至三国时期,因一尺的长度仅是23~24厘米,故称七尺男儿。隋唐时期,一尺的长度是30厘米左右,多称五尺男儿。宋元明时期,一尺的长度是31~32厘米,也多沿用五尺男儿的称谓。“陆九渊”,与吕祖谦同一时期很有影响的学派领袖,南宋时著名理学家和教育家,与著名理学家朱熹齐名,史称“朱陆”。朱熹和陆九渊的“鹅湖之会”,也说明了二人在当时理学界的地位旗鼓相当。明代王阳明发展其学说,成为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陆王学派”,对近代中国理学产生深远影响。尾句仍然是在肯定和赞赏吕祖谦在中国理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