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电影《一个购物狂的自白》的分析介绍

电影《一个购物狂的自白》的分析介绍

时间:2023-04-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看完《一个购物狂的自白》这部电影后,我仿佛在女主角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以购物狂为题材的影片,《一个购物狂的自白》不是第一部,早在2006年在香港上映的由韦家辉导演,张柏芝、刘青云等众多明星主演的《天生购物狂》,就是一部讲述购物狂的影片。2009年在美国上映的《一个购物狂的自白》,是一部根据英国畅销书作家索菲·金塞拉的“购物狂”系列小说改编,由P. J. 霍根执导的喜剧片。

电影《一个购物狂的自白》的分析介绍

Confessions of a Shopaholic,2009年于美国上映,104分钟。
P. J. 霍根执导,艾拉·菲舍尔、休·丹西、琼·库萨克主演。

对众多女人来说,最好的休闲、享受去处就是商场。在那里,各种美轮美奂的商品吸引着你的眼球,极大地满足你的欣赏需求;在那里,你可以过把瘾地试穿你爱慕的各种名贵服饰,哪怕试穿后不买;在那里,服务员可以给你“公主”般的待遇,紧跟你左右,尽可能满足你一切购买的欲望;在那里,可以见到打折、反季销售、返券等一个个令人心跳的字眼,哪怕只是看到街上那涌动的人群,也能让女人们兴奋开心上好一阵子;在那里,装饰得温馨、舒适、豪华而五彩缤纷的卖场会让你仿佛置身于另一个童话般的世界,让你心神向往、流连忘返。

此情此景,相信生活在都市里的大多数女人并不陌生,置身于华丽炫目的环境对很多都市女性来说本身就是一种格外的享受。即便是作为大学心理学教授的我,也常常被豪华商场中各种精美的商品所吸引,陶醉在这种环境中。

在看完《一个购物狂的自白》这部电影后,我仿佛在女主角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影片中女主角疯狂购物的行为和购物感受与我有太多的相似:路过商场无条件被橱窗里的各种商品所吸引,购物欲望一旦被激起,不去购物就感到难受。就是在撰写这一节的时候,我也刚体验购物时的兴奋、满足感以及购买后的后悔与愧疚感。那天陪同和我一起长大的闺蜜去商场购物,闺蜜其实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购物狂,她向我讲述了如何疯狂购物的经历,以及购物时那种满足的体验,结果自己没能够抵制住诱惑,买了一件自己并不怎么需要的价值几千元的蓝色格子大衣。电影女主角的疯狂购物行为,其实在你我的身上似乎都可以看到,购物狂就是你、我、她。

以购物狂为题材的影片,《一个购物狂的自白》不是第一部,早在2006年在香港上映的由韦家辉导演,张柏芝、刘青云等众多明星主演的《天生购物狂》,就是一部讲述购物狂的影片。2009年在美国上映的《一个购物狂的自白》,是一部根据英国畅销书作家索菲·金塞拉的“购物狂”系列小说改编,由P. J. 霍根执导的喜剧片。这部电影在美国上映时正好遇到金融危机,很多陷入了债务危机的人们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明白了到底是消费重要还是自己的生活重要。

影片的女主角丽贝卡是一位活泼可爱而又迷人的女孩,她喜欢纽约的繁华与时尚。就像大多数女人一样,丽贝卡对购物充满了无比的热情,各种不实用的名牌服饰、靴子、包包会源源不断被她运回家,把它们堆在衣橱里,锁在鞋柜里。当她的购物热情被一个Gucci包或者Prada鞋激发起来的时候,没有任何人能阻止她刷卡。到头来工作了几年的她不仅沦落为一个典型“月光族”,而且她的信用卡总是被刷爆,也因此负债累累,欠下一大堆卡债,一张张账单接踵而至。好友苏兹强烈建议丽贝卡在被汹涌而来的账单淹死之前,必须去找一份高薪的工作来应对财务危机。被梦想中的时尚杂志社拒之门外后,在好友的鼓励下,丽贝卡写下一篇用女人买鞋的理论来解释投资的文章并寄到时尚杂志社,而这篇稿子阴差阳错地寄到了金融杂志社,结果她被该公司旗下的财经杂志聘为专栏记者。对投资理财一窍不通的丽贝卡,因为误打误撞写的文章,意外受到读者的欢迎,丽贝卡立即成为财经界的名人。主编卢克对丽贝卡也刮目相看,两人之间还逐渐萌发了爱情。丽贝卡通过人们购买东西时的心理,教人们如何刷卡、如何理财,引起了很多消费者的共鸣,杂志销量大增,她的名气也大增,很多金融专家和专栏作家还有投资商都想见这个笔名为“绿围巾”的女孩。甚至女主角父母都让她去看看“绿围巾”女孩的专栏,父母不知道那么好的文章就是出自自家这个欠了一屁股债的女儿之手。

一身名牌的丽贝卡实则因疯狂购物而债台高筑,虽然作为财经杂志的记者,丽贝卡明白应该如何理财,但是购物之瘾胜过毒瘾,她只能选择不断撒谎和不闻不问来逃避债务。为了逃避购物卡中心的追债者,她不断重复谎言,这贯穿了整部电影。追债人在得知自己的欠款人是著名的“绿围巾”时,便和那个时尚编辑联手在“绿围巾”的首次电视访谈节目揭穿她一直欠款的一系列谎言。因为谎言被揭穿,她痛失了爱情,丢掉了工作。因为自己的一点点的虚荣而产生的误会,她丢失了友谊

这个时候的丽贝卡陷入了人生的低谷,她开始发现自己因为迷恋购物而失去了最好的朋友以及一个自己喜欢的人。丽贝卡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并且重新开始了新的生活。在治疗小组成员的帮助下,她卖掉了自己曾经买的奢侈品,去还自己欠下的债务,治好了购物的癖好,用自己对时尚的触觉收获了一份好的工作,同时也重拾了丢失的爱情。

恋爱的感觉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热恋中的人彼此免不了会朝思暮想,而想起对方时心里总是充满了温暖、甜蜜和幸福。那么,还有比处于恋爱中的男女更美妙和更幸福的感觉吗?

有,当然有!那就是购物时的感觉。丽贝卡把遇到帅哥对自己微笑时的心情比作暖暖的奶油被涂在热吐司上,这是对男人的感觉。丽贝卡看到名牌时,心中便升腾起恋爱般的感觉。她认为男人永远不会像商店那样爱你、款待你,要是男人不适合,你也不能在7天内退货,把他换成羊绒毛衣。所以,购物的感觉远远比对男人的感觉更温暖、更美妙、更幸福。在丽贝卡生活的世界里,商店里的味道总是那么清新,商店总是能燃起她的购物欲望。丽贝卡看着橱窗的商品仿佛欣赏艺术品一般,她和那些精美的衣装鞋帽有着类似于心灵的沟通,她被它们吸引得无法自拔。她从购物中获得幸福感,从表情就可以看出那是何等美妙的感觉,也许其中也包含恋爱心动感。对有些购物狂而言,只要有一段时间不购物,心里就会涌动一种莫名其妙的恐慌。

人类的欲望是由人的本性产生的,想要达到某种目的,欲望是人类活动的一切动力。世间一切人类的活动,无论是政治战争商业,还是文化宗教、艺术、教育……都是人类欲望驱动的结果。欲望可以使人成功,也可以使人失败。购物欲是人类欲望的一种,适当的购物欲望可以满足人类生存和生活所需。但是当购物欲望无法控制时,心理学家或精神科医生称这种行为为“购物狂”或“强迫性购物”。“购物狂”实际上是一种心理疾病—— 习惯和冲动障碍的表现。在我国的疾病诊断分类CCMD-3中,习惯和冲动控制障碍也包括病理性赌博、病理性纵火、病理性偷窃、拔毛症(病理性拔毛发)等等。

这种行为带有冲动性、无法控制,所以患者在描述的时候常提到“强迫性”这个概念。但是需要说明的是,“强迫性购物”不属于强迫症,而是习惯和冲动障碍。美国J. E. Grant博士和S.W.Kim博士在明尼苏达大学的精神病学系指导冲动控制障碍的治疗,他们在著作《我该如何停下来》中为我们详细论述了包括病理性赌博(病态赌博)、强迫性购物、盗窃癖(强行入店行窃)和强迫性性行为等在现实中的表现、临床表现、失控行为的原因、失控行为带来的影响,以及如何治疗等等。

购物狂有不同的等级,超级购物狂是最为严重的,它又称为“透支型”购物狂,是指靠信用卡的支持持续疯狂购物的人群。电影中的丽贝卡便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透支型”购物狂。购物狂的临床特点包括当事人知道他(或她)的这种行为是不好的并极力加以控制,但总是失败,难以控制;购物行为没有任何明显的外在的目的;在购物前,心情紧张或不愉快感越来越强烈;在购物过程中,体验到如释重负般的快乐或行为本身可给患者极大的心理满足;购物的行为反复发作。影片《一个购物狂的自白》通过一个典型剧幕将购物癖的临床特点综合展现出来。

丽贝卡作为财经杂志的记者,教人们如何理财,绝对知道自己冲动购物行为是不好的。刷爆十几张信用卡、债台高筑的她时刻躲避讨债人的跟踪,丽贝卡想尽各种方法来控制自己的购物欲望,如她把信用卡冻结在冰箱里,不随身携带,但是购物的欲望时刻都蠢蠢欲动,呼之即出。电影中有一个给人印象特别深的情节:丽贝卡参加社区的一个购物狂治疗小组,在小组治疗中,成员要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如何控制购物冲动的经验。在轮到丽贝卡给大家分享的时候,她除了讲述前来购物狂治疗小组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朋友,丽贝卡竟然如醉如痴地向治疗小组的成员描述购物时的感觉“太棒了”“简直是太美好了!……只要刷了卡,东西就属于自己的了”“购物就是天堂,通向天堂的只需小小的信用卡”。丽贝卡购物时的感觉是如此美妙,她当然不会放弃病态的购物行为。可见,购物的时刻,就是购物狂们最快乐、最享受的时候。就在此刻,丽贝卡的购物欲望被再一次挑逗起来以后,购物欲望控制着她的思想,主宰着她的行为。如果不去购物的话,丽贝卡如同热锅上的蚂蚁般难以忍受痛苦。此时的丽贝卡不顾一切拼了命地离开治疗小组,冲进家门打开冰箱,用高跟鞋的鞋跟砸开冰块取出信用卡,之后便挥舞着信用卡,又一次血拼商场。这一幕可以让观众捧腹大笑。可是在笑过之后,你能够理解她们内心所经历的煎熬吗?可见,病态的购物欲望一旦被某件衣服、某个包包、某双鞋子所引起,就变得难以控制!(www.zuozong.com)

美国一个调查报告显示,大概2%~8%的人有“购物狂”的倾向。在发达国家和大城巿里,这个比率更高。“购物狂”的症状通常在青少年或成人早期(约20岁)出现。从男女性别看,女性较男性多,斯坦福大学关于购物狂的研究报告中也指出,每10个购物狂中有9个是女性。

丽贝卡看到各种名牌商品就如同鱼儿见到了世上最广阔的大海一样,“扫荡”两个字都难以形容她的购物之旅。死了都要买,哪怕是债台高筑,哪怕失去爱情丢掉工作,丽贝卡也不会停止刷卡。那么,购物狂的购物欲望是如何被激发的呢?影片没有直接揭示原因,但是将影片放在当前社会背景之下来分析的话,不难看出其社会心理文化诱因。

也许女性天生就是购物狂,物质的东西对于她们有着难以抵挡的诱惑力。“女人的衣柜永远少一件衣服”“女人的鞋柜永远少一双鞋子”,这话说得一点都不错。就算一年365天每天换一件衣服,女人还是缺少一件衣服。购物狂总是能够为自己的非理性购物找到一个“我需要”的借口,似乎被“我需要”这个魔咒诅咒了一般。电影为大家展示这个咒语的魔力:当丽贝卡去参加面试的时候,需要感受温暖的时候,需要感受人们尊敬的时候,需要上电视的时候,她的内心深处都会蹦出来一个声音对她说“你需要××”。为了去梦想的杂志社工作,途中被商场里的一条绿色围巾所吸引,丽贝卡又被魔咒诅咒着:“你需要那条绿色的丝巾来向你未来的上司展示你的品位,围上这条围巾使自己更有自信,成为自己的象征。”然后她冲进一家商店,不顾一切地为自己买下那条绿色的围巾。

在现实生活中,女人永远都能为自己的疯狂购物找到一个最合理的理由:遇到非常挫败的事情或压力过大的时候,通过购物能够让人感到平和与轻松;在特别的日子为自己、为爱人购物会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幸福感。女人开心时购物是为了奖励自己,郁闷时购物是为了安慰自己,无聊时购物是为了充实自己。心里装着“女人要对自己好一点”的信念,同样款式的衣服可以买两三件,本着“只要喜欢,不买可惜”的信条,于是买两百美元的内裤,丽贝卡理直气壮地宣称“买内衣可是女人的基本人权”。由此可见,购物狂购物的欲望是被一个个“需要”所激起的。需要一旦被激起而没有被满足时,就会使人感到紧张。为了消除这种紧张,自然会滋生种种满足需要的购物欲望。

专家研究认为,购物狂是缺乏自我价值感和自信心所致。购物狂所购之物,往往多数以“名牌、精品、孤品、极品”来间接为自己定位。心理学家则认为,这些人往往在社会中有自卑感,希望通过购物来发泄某种压抑的情绪,或者用这些外在的物质刺激来填补内心的空虚。“他们只是在买东西的过程中感到快乐,而物品一旦到手就失去了吸引他们的魅力。”与多数强迫性购物者一样,丽贝卡在刷爆了信用卡之后倍感后悔和内疚,深深地陷入痛苦之中。在成为一家财经杂志的记者后,特别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债台高筑的她居然要教人们怎样理财。在又一次疯狂抢购打折靴子之后,后悔莫及的她写下了下面这段话:

“你的信用卡就像是一件打折的羊毛大衣,初次相见时,它发誓会成为你最好的伴侣,直到你看仔细,其实才意识到它不是纯羊毛的,你被骗了。然后,冬天来临,你发现那件大衣根本就不是你的朋友。你应该看看衣服的细则说明,应该仔细看清楚自己要买的是什么东西。”

“购物狂”的购物目的似乎更注重享受购买行为的过程,对购买的商品的使用价值并不过分讲究,所以他们会花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去购物。但他们购买的物品很少使用,甚至会忘记所买之物,使之成为家庭橱柜里的收藏品。丽贝卡的房里堆满了各种购买的物品,她常常被淹没在其中。

如果仅仅从个人心理来解释购物狂的成因是不够全面的,人类的行为还与生存于其中的社会环境有关。许多社会环境因素都极大地影响到人们的购物行为。现代社会用信用卡结算的方式给人们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助长了一部分人的非理性购物。因此,她们也就经常对一些社交活动所需要的商品—— 服装化妆品、饰物等进行疯狂采购。设置在商场大厅中的广告及播放的画面、音响造成强烈的感官冲击,让女性往往经不住诱惑。错误的观念导向,如“购物是享受”“购物有利于健康”,甚至把购物作为治疗心理疾病、精神抑郁等的方法,这使女性在潜意识中加重了实践性尝试。由于女性体育活动、抽烟及喝酒的行为很少,缺乏健康的压力宣泄渠道,心理补偿和发泄的渠道较窄,购物往往就成为她们平衡情绪、舒缓压力与宣泄情绪的最佳方式。当压力比较大的时候,专注于一项爱好,或者投身于工作,让注意力暂时离开压力来源,也许是一种好的手段。一旦不能重新回到现实,那么就会上“瘾”,最终演变成为一种病。

那么,强迫性购物的行为该如何停下来呢?

有多种抑制购物冲动的方法,购物狂享受的是购物时的喜悦。调查发现,很多购物上瘾的人,在购物之后都会后悔,所以购物之前养成“做计划”的习惯,可以在没有打折或者闲暇的换季时列举出自己需要的物品;养成记账的习惯,可以坚持记录大件商品或大笔消费的支出金额。在购物冲动产生之后,一定要在心里问自己:“这东西我真的需要吗?这东西在我的购买计划中吗?我现在已经有多少这种东西了?一个人需要多少这种东西?”将你的全部信用卡从你的皮包里拿走,只留一张信用卡,甚至交给别人替你管理。在任何地方,一旦产生购物欲望,就采用“替换政策”,即买了一件衣服就必须丢掉另一件衣服。

专业治疗购物癖的有效途径之一是接受团体心理治疗。美国的医院和社区心理服务中心,成立了多种团体治疗小组,如自信心训练小组、丧亲心理调整小组、酗酒少年干预小组、多重人格治疗小组、癌症患者治疗小组、饮食障碍治疗小组、危机干预治疗小组、治疗滥用药物倾向小组。这些治疗小组的成员都有相同的行为问题或心理障碍,在专业团体心理治疗师的指导下,通过团体成员的互动、交流,矫正情感和行为障碍,纠正深度心理问题。参加治疗小组的成员,大都可能经历过非常严重的情感问题、深度的心理冲突、精神病的困扰,以及存在某些偏离社会的变态行为。团体治疗师一般是心理咨询方面的心理学专家、持有执照的精神健康咨询师以及具有临床经验的社会工作者。

影片的结尾,丽贝卡通过参加购物狂治疗小组,在心理治疗师的帮助下,与众多购物狂患者一起,相互鼓励、相互支持,分享控制购物欲的体验。丽贝卡在小组成员的帮助下,把自己之前所有的名牌衣服都拍卖了,包括“绿围巾”,偿还了所欠债务。后来丽贝卡找回伴娘服,去给好朋友当伴娘,朋友原谅了她。当完伴娘后,丽贝卡穿过马路时,橱窗里的人体模特引诱她买东西,但此时,她已经不盲目乱买东西了,快乐地奔过橱窗,并重新获得了爱情。

最后,我想引用影片丽贝卡的扮演者在拍摄完电影后说的话来结尾:“对一个女人来说,身边有着这么多数也数不清的名牌服饰和化妆品,真是一个美差,不过我个人倒不是对这些东西很在意,我觉得一个女性的美丽是包含着很多因素的,物质能够给予她们的只是一个方面,而且并不能决定什么。我在《一个购物狂的自白》里扮演的角色,其实正好能够给予大多数女性一个负面例子,大家也可以看到女主角因为过于崇拜购物,让自己的生活变得非常混乱无序,这其实就是一种警示,希望大家都能明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