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民俗服饰,古代习俗心理与事象!

中国民俗服饰,古代习俗心理与事象!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服饰作为一种民俗文化现象,是经过千万劳动者的实践,并被民俗习惯相约束而形成的一种习俗心理和事象,也是古代先民进化的一个重要标志。“耳捂”为防严寒,男子出门多戴“耳捂”。首饰旧时,妇女的饰物佩戴有耳坠、头簪、手镯、项链、戒指等多种。手镯在民间也很流行,成年人戴的是平板式,饰有花纹。服装清代至民初,富家男子穿长袍马褂。除常用服装外,民间尚有一些服饰为不同年龄的人专用。

中国民俗服饰,古代习俗心理与事象!

服饰作为一种民俗文化现象,是经过千万劳动者的实践,并被民俗习惯相约束而形成的一种习俗心理和事象,也是古代先民进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它是人生“衣食住行”四大要素的首当一件,并为生活中的“吃穿”二事所系。包括帽鞋、发式、衣裤、袜、带、装饰品在内。

帽子 不同时代、不同季节佩戴帽子各异。

瓜皮帽 辛亥革命前,男子多戴瓜皮帽,因其形状像半个西瓜而得名。瓜皮帽是用上尖下宽的多块绸布做成,用琉璃蛋或绒布结为顶饰。红色顶饰为青年人所戴;蓝色的顶饰为中老年人所戴;家中遇有丧事,则顶饰用白布包住。

毡帽 农民和商贩多在天冷时戴用。帽分左、右、后3块,翻上去是一圆形帽头,折下来可盖住面颊和后颈,多为灰褐色。

“老头乐” 是老年人冬季爱戴的一种帽子。帽子为圆筒形,卷上去是一软胎绒线帽;撸下来,则脸和后颈全可遮掩,仅露出双眼,由于防寒效果甚佳,青年人也多戴用。

“耳捂” 为防严寒,男子出门多戴“耳捂”。“耳捂”是用蓝黑绸布作面料,里絮棉花,边缘缝上兔毛,中系一绳,挂两耳上。也有人叫其为“耳套”。

礼帽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礼帽曾在民间流行,多与长衫配合穿用。20世纪80年代后期又流行回来,而且女士也有佩戴。礼帽的颜色有多种。女士礼帽帽檐处带一绢花或丝带做点缀。

草帽 为农民和市贩劳动者夏季戴用,呈圆形,由苇篾或麦秸编制而成,布带系颌下,用以遮阳和避雨。

虎头帽 是小孩戴的风帽,前短后长,帽顶的两旁缝一撮白色羽毛,正中绣一个“王”字。民间认为,戴虎帽可消灾避难。

军帽 在“文化大革命”初期特别受人喜爱,一些青年人以戴上一顶绿色军帽而倍感荣耀。

进入80年代,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增强,帽子除实用功能外,其装饰美化生活的功能日显突出,不同样式、不同色调的单帽、棉帽、草帽等,争奇斗艳。现在,青壮年男士多不戴帽子,女青年带帽者居多

发型 男女头发的式样随时代而变化。

男子发型 辛亥革命后,男子剪去长辫子,乡间人多剃光头,俗称“和尚头”。20世纪50年代至今,青壮年大都留分头,也有留长发、平头、寸头的。

女子发型 明清时期,幼年扎“髻”,即在头部绾双髻;长大未婚时梳一长辫,辫稍扎头绳,垂背后;结婚后绾一圆髻,套发网,盘脑后;年老头发稀疏、纂小。20世纪40年代,中青年妇女多剪短发,俗称“剪发头”。50年代后,兴梳双辫,有人认为辫子越长越美,最长者几可垂地。70年代,留短发者增多,有的在头两侧各梳一短辫,叫“扎两把刷子”;在脑后将头发拢起,群众戏称“马尾辫”。80年代,流行烫发,初传到农村时,农妇们曾谑称“鸦雀窝”,如今烫发者很普遍,发式也越来越多样化了。现代女性的发型比较丰富,可概括为以下几种:披发、辫、髻、盘发、短发。披发有长有短,有直有卷,有刘海儿或没刘海儿,偏分或中分。一种额前头发隆起的叫做“飞机头”的发型曾在已婚妇女中盛行一时。90年代中期,出现了可将头发拉直的烫发技术,拉直后的头发光滑通顺,一时流行开来,许多年轻女子留起披肩长发。20世纪末,流行烫卷了的短发。21世纪初,更多年轻女子则将头发烫成或大或小的波浪。由于女性对个性的追求更加突出,于是披肩卷发更是被修剪出不同的花样。

染发 当染发在20世纪80年代刚出现时,只是为遮盖白发,颜色很单调,只有黑、蓝黑、棕黑几种,品质也比较低。染发需要蒸气加热,一般家庭又不具备这个条件,于是去美发店进行染发成为染发者的主流。现在,染发较为普遍,许多老年人将头发染黑,中年女子则一般将头发染成栗色、深棕色或酒红色,青年男女染发颜色更为多样,更加张扬。进入21世纪后,染发的重点代之以挑染、局部染。

首饰 旧时,妇女的饰物佩戴有耳坠、头簪、手镯、项链、戒指等多种。21世纪,各种珠宝发饰、耳环、项链、手链、戒指进入农民家中。

耳坠 俗称“坠子”,也叫“耳环”。女子在幼年就扎耳朵眼,以备戴耳环。耳环所用材质不同,有金、银、铜、珍珠等。

头簪 结婚后的妇女带簪,梳头时插在纂上。簪一般为平板式,上部微弯,下部尖细。另有一种针形簪子,簪头镶有珠子或珠花。

手镯 在民间也很流行,成年人戴的是平板式,饰有花纹。小孩戴的为圆形,对接处有两个小圆豆,以避免损伤皮肉。旧时,除富户、官宦人家有金镯、金坠、金戒指外,一般人家的饰物都是银制的。20世纪90年代后,戴金戒指、金耳环很普遍,金项链、金手链、金脚链也进入寻常百姓家。21世纪,各种玉器、翡翠、彩金、钻石、蜜蜡等高档首饰成为青年人的时尚。

服装 清代至民初,富家男子穿长袍马褂。马褂是一个半身小罩褂,马蹄袖,穿时袖口白里子翻出。女子穿右襟上衣,下系长裙或肥裤。一般人家,男女都穿粗布短衣,上衣分单衫、夹袄、棉袄。男上衣为对襟,下端左右两边有两个长方兜、一排布制扣子。女上衣都带大襟,大襟从左到右可把全胸裹住。下衣为单裤、夹裤、棉裤,裤腰都很肥大,穿时用布腰带扎住。老年人还喜欢用布带扎腿,布带称“腿带”,多为灰、黑色。20世纪20年代后,马褂渐被淘汰,但长袍、长衫仍很流行,是商人、乡绅们的常用服装。戴礼帽、穿长衫是会亲访友和礼节交往中的最好穿戴。50年代,男子穿中山服和学生服的居多。冬季穿棉大衣或呢子大衣(乡间人习惯称呢子大衣为“大氅”),夏季兴穿制服短裤。女子冬季穿一种帽子和上衣连在一起的短大衣,有棉、皮两种,叫“猴衣”。农民仍多着便衣裤褂,布料有所改善,土布渐被淘汰,灯芯绒布普遍。春秋衫针织品穿着也很广泛。60年代到70年代,化纤、化棉混纺布畅销,补丁衣服逐渐绝迹。80年代,男女穿西服的增多,各类衣服颜色也由灰、黄、蓝变为五颜六色。90年代,服装样式更趋多样化,人们追求款式、追求新潮。西服、夹克服、太空服、T恤衫、猎装、裘皮服装等绚丽多彩。女青年的旗袍连衣裙、迷你裙、短款羽绒衣涌入境内。老年人服装也重视款式,追求鲜艳色调。除常用服装外,民间尚有一些服饰为不同年龄的人专用。

中山装 以西服为模本,改翻驳领为立翻领。开始设计的上衣门襟用7个扣,后来改成了5个,袖口则有3个纽扣。上下左右共4个明袋,衣袋上均有做成倒山形的软盖,并各钉纽扣一枚。裤子则参照西装裤的式样,把传统的连裆裤改为前后两片组合,前中开门,一律用暗扣。左右两侧裤缝上端各有直袋,后片双侧均有开线口袋。右前部分设有一小暗袋,前片腰围有褶裥,腰上装5至7个串带,裤脚向外有卷边。20世纪90年代后,正宗的中山装只能到裁缝店定制加工,市场上几乎已经见不到。

小大衣 与大衣类似,只是下摆长度稍短,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这种大衣半身长,常以毛皮或毡绒为领,两侧有斜衣袋用以插手取暖。小大衣分为休闲风格和正统风格。休闲小大衣一般是防水布料做面,化纤棉夹里、羽绒夹里或人造毛挂里,设计上较多连帽,毛皮假领,有很多口袋和装饰。正统的形式则多用呢子面料,绸缎挂里,款式设计简单,领形通常为简单的翻领,通常只有腰线以下有两个明贴袋或斜插袋。

毛衣 20世纪50年代前后,人们把羊毛捻成线,用手工织成。毛衣分开襟和不开襟。自家手工织成的毛衣蓬松、厚实,穿起来非常暖和。80年代开始出现机织毛衣,但是机织毛衣最初由于价格较高,并没有很快普及,人们还是以穿手工毛衣为主。90年代后期,物美价廉的机织毛衣开始取代手工毛衣。只有少数老年人还有手工织毛衣的习惯。

小布衫 旧时,夏季选用麻布做成,衫为单层布制作,冬天可作衬衣,夏天可挡赤日。衫长袖,有对襟、大襟两种,喜用蓝色。一般老年人穿大襟衫,形式是左边小襟,右边大襟,穿时大襟盖小襟用手工布扣固定。年轻人流行穿对襟衫,前襟左右各一口袋,门襟盖上有5对或7对手工布扣。20世纪40年代后,对襟衫于左胸前扣一个小衣袋,称为“小口袋”,小口袋中插自来水笔,是当时时髦文明的装束。20世纪50年代以后,年轻人渐渐改穿中山装、国防装、学生装等,但老年人仍喜欢穿大襟衫。80年代后,大襟衫逐渐绝迹。(www.zuozong.com)

夹袄 春秋季上衣,表里两层。夹袄一般都比较宽大,青少年常用印花布作面,青壮年用蓝色布料作面,老年喜用青色布作面。夹袄分对襟、大襟。对襟夹袄在两边有暗袋,可装物品,亦可插手;大襟夹袄则是在小襟上缝一个明袋。20世纪50年代以后,青年人穿夹袄者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穿针织的“秋衣”。但由于穿着舒适,很多老年人都喜欢中式的夹袄。80年代后绝迹。

棉袄 有里有面、中间夹棉的上衣。棉袄为冬天着装,在老年人中流行,有对襟、大襟两种。穿着时用一条长布带扎腰,老汉们常将长管旱烟袋、烟荷包的火镰、盛火绒的小壶等小物件系在一起,插在腰间,也有盛杂物于怀中的习惯。用带扎腰。棉袄有大、中、小之分。生活条件好些的,可随着天气冷暖变化,调节棉袄中棉花的厚薄;再宽裕一点的,可准备大、中、小不同的棉袄穿着。20世纪80年代后,年轻人冬天基本不再穿着棉袄,以穿衬衫、坎肩、毛衣套外衣为时尚。90年代后,老人也基本穿起了毛衣、羽绒服。棉袄成为幼、婴儿的冬季着装。

T恤 一种针织面料的短袖衫。一般比较肥大,也有合体的。由于T恤平铺开时像英文的大写字母“T”,故得名。T恤是夏季着装,20世纪80年代末,从儿童到老年都喜欢穿用。

牛仔裤 20世纪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初期开始在境内流行。牛仔裤和夹克、风衣、T恤及羊毛衫等其他西式便装共同掀起了便装化和成衣化的风潮。牛仔裤穿着随意且容易打理,男女老少皆可穿用。牛仔裤穿着非常普遍,很多年轻人都将它作为日常必备的着装。

老板裤 由西服裤发展而来,在西服裤原有的基础上减少裤口尺寸,增加腰部褶量。锥形裤流行高潮时,裤子上部十分肥大,腰部有十来个褶裥,流行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匿迹于90年代初。

喇叭裤 20世纪60年代后始兴,裤身较瘦,裤口肥大,由膝至裤口部分状如喇叭,故名。80年代匿迹,90年代又重新流行回来。

直筒裤 20世纪80年代,男子下装经历了由喇叭裤到牛仔裤的演化过程,形成直筒裤。喇叭裤、直筒裤作为裤子的基本廓型,交替流行。

夹克衫外套 最初为男子专用款式,后被女服改造穿用。面料多样:灯芯绒、晶光布、涤棉布、尼龙绸、水洗绸、水洗布、牛仔布等等多不胜数。在款式上也比较丰富。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面料花色发展,女士夹克衫的款式更是不断翻新,设计上夹克衫常在肩、袖、门襟、衣袋等处进行变化,还加进一些五金饰口,如拉链的环、铜浮雕的商标等。传统的面料在工艺上运用了镶嵌拼接、电脑绣花、花边点缀。

男式西服 20世纪80年代的西服样式及制作工艺比较陈旧落伍,先是单驳领,后来是双排扣、枪驳领。颜色以藏青色、黑色和灰色为主。直到90年代,西服的质量和穿着礼仪才开始慢慢被人所重视。现在的西服大都经过了休闲改造,使用软料薄衬,尺寸比较宽松随意,原来的加盖口袋常被改用拉链封口。流行的西服主要为单排扣,从一粒至四粒不等;前襟下摆有传统的小圆弧底角摆、斜坡圆弧角摆、方角底角摆;领型主要在驳头的高矮、宽窄、长短上变化;颜色更加丰富,除了传统用色为藏青、黑、灰,常见的还有褐、枣红、墨绿等,配上布料的暗纹效果,使西服外观呈现出多样的变化。与西服搭配穿着通常是衬衫、西裤、皮鞋。领带只在少数场合被戴用,不戴领带时衬衫上口的纽扣敞开不系。近几年最时髦的一种搭配穿着方法是同色同质的西服、西裤,配上同色系或深或浅的衬衫,再配与衬衫同色的丝质领带。

女式西装 20世纪80年代,女士穿西服和男士同时流行起来。20世纪90年代初期,西服式的职业装迅速占据了服装商场的柜台。合体的西服套装使女性变得身材更修长、纤细,气质更高雅、大方,再配以膝盖以上的后开衩一步裙,就成为女性职业服的典范款式。

进入21世纪,境内居民在穿着上开始讲究个性和多变,但款式、颜色不同,总趋势以艳丽为主。品牌内衣、童装种类繁多,老年服装也逐渐趋向新潮。人们穿衣服讲究品牌和时尚,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可自由选择各自喜欢的品牌,有如艾格、背靠背、美特邦威、艾莱依、以纯、森马、匹克、乔丹、李宁、劲霸、虎都、七匹狼、希努尔等品牌服装进入农民家庭。

鞋 境内鞋子的品种繁多,主要有布鞋、皮鞋、运动鞋、休闲鞋、靴子等。

布鞋 在民间流行很久,因穿着舒适轻便,至今仍受到人们特别是老年人的喜爱。布鞋一般为圆头、圆口、布帮、布底,做时要经过搓麻绳、纳鞋底、做鞋帮、绱鞋等多道工序。如今,机制商品鞋到处都有,甚至有专门的布鞋店,已很少有人自己做鞋穿了。

绣花鞋 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绣花鞋在农妇中曾广为流行。绣花鞋亦布底、布帮、圆口,只是在鞋头、鞋帮处用丝线绣上梅花、兰花、荷花、菊花等花样,新婚妇女必穿。

胶底鞋 用轮胎外带作鞋底、帘子布作鞋面制成的。因结实耐穿、价格低廉,农民多穿用。如今,村民平时劳动多穿胶鞋、运动鞋,节日和会亲访友时穿皮鞋。

高跟鞋 高跟鞋的特点,顾名思义是鞋跟较高,通常为四五厘米左右,最高者达到十几厘米。高跟鞋非常受现代妇女的欢迎,这是因为穿上它必然要收腹挺胸,从而使身材显得修长、匀称,更加突出女性的曲线美。高跟鞋的式样有很多种:有棉鞋、单鞋、凉鞋等。有各种颜色的,有各种质地的,鞋跟有不同高度、不同粗细的,鞋头有尖、有圆、有方,细而长的高跟鞋与纱裙搭配令女人显得婀娜多姿、千娇百媚。稍粗的中高跟鞋配穿长裤可使女人看起来成熟、干练。

靴子 多为妇女穿用,也有男式靴子,款式基本为平底,靴帮高度在20厘米左右。女靴品种较多,靴帮长度短到脚踝,长及大腿。有系带式的,有拉链式的,还有用粘扣粘合的;有平底的,有厚底的,有高跟的;靴面有清一色的,有拼接的,有印花的,还有绣花的;质地有皮的,有革的,有布的等等。妇女们冬天普遍喜欢穿矮帮的靴子,可以护住脚踝,不致被寒风侵袭。长筒靴多为一些时髦女性所钟爱,穿起来时尚、帅气。还有很多妇女在冬天喜欢与裙子搭配长到膝盖的靴子,看起来俏丽而且保暖。21世纪初,流行波西米亚风格的服饰,所以靴子的设计上多带有流苏和皮带等装饰。

凉拖 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流行的一种类似拖鞋的凉鞋式样,男女皆穿。很多凉拖只是把普通凉鞋的尾部去掉,所以外观上凉拖还是凉鞋,只是不系带,方便穿脱。后来,开始流行夹趾凉拖。

拖鞋 居家用鞋,男女鞋款式类似,只在鞋号和图案上有差别。拖鞋分为棉拖和普通拖鞋。棉拖适合冬天室内穿着,鞋底为橡胶材料,鞋面棉布制,中间夹棉或直接用人造毛制成,保暖性好。普通的塑料拖鞋一年四季皆可穿着,不怕沾水,容易清洁。

特殊服饰 特殊服饰主要指婚、丧以及禁忌情况下的穿戴。

新婚大典时兴穿红色,要里外上下红。一来红色是暖色,热烈饱满。二来红色在民间具有驱邪消灾的作用。新郎头戴礼帽帽花,身穿长袍,外套马夹,斜挎红布,有“新婚胜如小登科”的说法。现在新郎普遍穿礼服、佩红花。新娘礼服多为大红色中式套服。随着经济的发展,婚纱摄影楼为新人准备了各种各样的婚纱和结婚礼服,供客人选用,到婚纱摄影楼买或租赁礼服已成惯例。

丧服均以白色为主,粗针大线,毛边朝外,俗称“丑孝子”。孝帽样式因与死者关系而定,儿女称孝子,为叠折大包头。儿子头戴用麻绳做成的头围,俗称“缰绳”,黄纸糊成的提篮,俗称“凉冠”。出殡时,为遮掩女人哭相,还在头上顶盖一块白布,谓之“盖头”。孙小辈孝帽为“长生”,依次为白孝帽、黄孝帽、红孝帽,即在白孝帽上缝制提篮式弧圈,弧圈上扎不同颜色的纸,以区分辈分,显示与死者的关系。

本命年是满一生肖轮回,九又是个数中的奇数,都有到头从来之意,所以逢九和本命年,有穿红内衣、系红腰带的习俗,至今仍有流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