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用音乐表现梅花、影响最大的作品莫过于古曲《梅花三弄》了。《梅花三弄》是一首古琴曲,这首古曲旋律优美,形式典雅独特,通过对梅花的描写,赞颂了文人的高洁品质。
一、梅花与古琴
古琴又名七弦琴,琴身狭长,琴面上有13个园形的“标记”称为“徽”,用以标记“泛音”或按音的位置。古琴在我国流传已近3000年,西周时已很普及。传说神农氏削木为琴,结绳为弦。又传说舜王初做的古琴为五弦,后经周文王与周武王各加一弦成七弦。在中国历史上有四大名琴“号钟、绕梁、绿绮、焦尾”之说。人们常称琴、棋、书、画为中华传统艺术之四绝,而琴位居其首。
古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古琴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乐器,古琴历来被古代文人看做另一个自我的化身。在历史的进程中它作为一种乐器,也可看做是一种文化礼器。文人士大夫则把琴视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代言,甚至视为文人的标志之一,被赋予了很高的人文寄托。操琴与听琴是古代文化人身份的象征。据载,伯牙、孔子、司马相如、诸葛孔明都是操琴高手,影视剧中表现幽峭高人多以山间松下操琴表征之。
古琴演奏的要求
清谈玄学之风盛行的魏晋时期,古琴吸收了道家的礼乐风范,如琴师在演奏时一般要淋浴、焚香、净衣来达到一种内心的平衡与清净,这顺应了当时隐逸之风盛时的风气。古琴演奏提出了“和、静、清、远、古、淡、恬、逸、雅”等意韵要求,以达到古朴、典雅、清渺、幽远意境。而这种精致、细腻的审美情趣与中国传统审美心理是紧密相连的,使古琴成为抒发内心情感的重要载体。如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纵情山水,远离尘世,修养身心,不谈国事的隐士行为,使文人对古琴有了更多的心理依托。
梅花与古琴
梅花与古琴历来被中国人看成是最具有人格魅力、美学象征以及文化内涵的事物。古人曾经对古琴与梅花做过这样的评价,称“梅为花之最清,琴为声之最清,以最清之声写最清之物,宜其有凌霄音韵也”。由此可见,古人认为用古琴来表现梅花是最为合适的[25]。
二、梅花三弄的由来
《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梅花曲》、《玉妃引》。曲谱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据《晋书·列传五十一》记载,《梅花三弄》为晋人桓伊所作,桓伊为东晋至县(今安徽宿州西)人,字野王,其家族是东晋时期的名门望族,桓伊是东晋淝水之战的名将,曾任淮南太守豫州刺史,在淝水之战中曾立过战功。
《梅花三弄》典故出自桓伊为狂士王子猷(王徽之)——王羲之第五子演奏梅花《三调》的故事。据载,王徽之应召赴东晋的都城建康,所乘的船停泊在现在的南京青溪萧家渡口处恰巧与骑马赶路的桓伊不期而遇,王徽之与桓伊并不相识。这时船上一位客人道:“这是桓野王(桓伊字野王)。”王徽之便命人对桓伊说:“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伊此时已是高官贵胄,但也久闻王徽之的大名,便下马上船。桓伊坐在胡床上,出笛吹三弄梅花之调,高妙绝伦,吹奏完毕,桓伊立即上马走了,宾主双方没有交谈一句话。晋人之旷达不拘礼节、磊落不着形迹,由此事可见一斑。因记载了这样的一段典故,今天的清溪萧家渡渡口已成为名胜。由此可知梅花三弄最初是笛曲,以上在明代《神奇秘谱》中也有相关记载,后由人改编为古琴曲《梅花三弄》。
关于古琴曲《梅花三弄》的乐曲内容,历代琴谱都有介绍,与南朝的笛曲《梅花落》大都表现怨愁离绪的情感内容不同的是,古琴曲《梅花三弄》借梅花的傲霜凌雪的高洁形象,抒发了高士心中刚毅不拔的坚贞气节。
三、梅花三弄乐曲结构与欣赏
《梅花三弄》原曲共分十段加一个尾声构成,结构布局为:A-B-C-B-D-B-E-F-E-G-尾声,循环体式结构。
这十段音乐可分为如下四部分:(www.zuozong.com)
引子部分A——第一部分(B-C-B-D-B)——第二部分(E-F-E)——尾部(G-尾声)
引子部分A是自由缓起部分,这段有个典雅的题名,溪山夜月。乐曲一开始,古琴在较低的音区奏出稳健庄重的音调,曲调冷峻肃穆,勾画出一幅霜晨雪夜,草木凋零,只有梅花傲雪静静开放、轻吐幽香的画面[26],把人们带到一种低沉严肃的气氛之中。下面是引子部分的曲谱:
第一部分(B-C-B-D-B)是描写梅花高洁形象的主题乐段。古琴以清曼、远逸的泛音演奏,十分生动地描绘了梅花“疏影横斜,暗香浮动”、“俏也不争春”的形象。动静交融,刚柔相济,艺术地再现了梅花傲霜雪、斗严寒、迎阳春、唤百花的清风傲骨和高贵品格。其中B段为象征梅花高洁形象的第一主题,在乐曲的第二、四、六段,B段乐曲使用泛音演奏手法在不同的音区三次循环再现,对梅花的主题演奏了三次,第一次在高音区,叫上声弄,第二次在低音区叫下声弄,第三次在中音区叫游弄,《梅花三弄》中的三弄即由此而来。主旋律的三次出现都是用清澈透明的泛音演奏,这段曲调在不同的徽位上的演奏,其泛音色彩也有微妙的变化,有着非常细腻的音乐意境。下面是第一主题B段的曲谱:
第二部分(E-F-E)从第七段开始,是乐曲的第二部分。第七乐段是塑造梅花形象的另一主题乐段E段,E段是象征梅花傲霜斗雪竞相开放的第二主题在第七、九段两次再现。它与第一部分中的“三弄”的第一主题B段形成鲜明的对比,旋律节奏急促刚健,多次出现两个八度的大跳,加上切分节奏,使整个音乐腾踏不定,乍起乍落,跌宕多姿。下面是第二主题E段的曲谱:
这一部分在演奏中,采用了古琴演奏手法中的“滚、拂、泼、刺”等技法,使作品情绪起伏,大有“梅花斗雪开”,竞相怒放之势,表现了春回大地,山花烂漫的景象。
尾部:G段的“入慢”部分,用明显的节奏对比和调性的变化,引出一个新的意境,以此来表现人们遥望斗雪盛开的梅花,从心底里涌现出的无限赞美,从而表现出对“人格”魅力的想往和追求。尾声的乐曲渐渐平稳,不断飘出袅袅余音,仿佛在经历了风荡雪压考验之后,一切又归于平静,梅花依然将它清幽的芳香散溢于人间。“入慢”音乐进入了另一种平静的境界,并为进入尾声作了铺垫。
以下为“入慢”部分曲谱:
乐曲中C、D、F是三个与主题作对比的插件具有动感性。
四、《正月梅花》、《梅花操》
其他有关描写梅花的音乐有:《正月梅花》、《梅花操》、《梅林吐艳》以及现代一些借梅花表达爱情的歌曲如:牛朝阳的《当雪花爱上梅花》、邓丽君的《梅花》等。
《正月梅花》
《正月梅花》描述的是1500年前一个有关梅花妆的美丽传说。相传南朝宋武帝之女寿阳公主人日(正月初七)到宫里梅园赏梅,一时困倦,卧于含章殿下,梅花落在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宫女们都觉得好看,竞相效仿,以梅花印在额头上,称为“梅花妆”。从此世人便传说寿阳公主是梅花的精灵变成的,因此寿阳公主就成了梅花的花神。
音乐以清淡的古筝,悠扬的曲笛,沉静的洞箫,交织出一片梅花枝影横斜的天地,有如仙境。钢片琴穿梭曲间,宛如飞雪,宛如梅香,恍惚中,恰似有寿阳公主翩翩而至。
《梅花操》
《梅花操》谱载民国元年(1912年)林鸿编《泉南指谱重编》。南曲是明清时期盛行于闽南、港台及南洋华人聚居区的一个丝竹乐种,以南琶、洞箫、三弦、南嗳、响盏等乐器主奏,有唐宋古乐遗风,又称南管或南音,现主要流传于泉州一带。《梅花操》是古代流传下来的以梅花为题材的古曲。此曲借物咏怀,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竞相怒放的描绘,赞颂了刚毅不拔、高尚纯洁的情操[27]。全曲由“酿雪争春”、“临风妍笑”、“点水流香”、“联珠破萼”、“万花竞放”五段组成。第一段,节奏徐缓,风格古朴雅致。在对于梅花斗雪争春的描绘中,寄托了作者优美、高洁的情怀。第二段,音调的逐渐高涨,速度由慢渐快,节奏活泼跳跃。借梅花临风妍笑的景色以表达人们热情向上的情趣。第三段,旋律轻快活泼,充满活力。描绘了春临大地,积雪消融,流水潺潺的场景,抒发了人们内心的舒畅情绪。第四段,比前更为富有弹性的节奏。活跃的旋律,表达了人们内心的欢快。第五段,描绘了一派万花竞放、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致,音乐欢腾活跃,充满激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