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里根总统:税收政策的成功实践

里根总统:税收政策的成功实践

时间:2023-05-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里根总统的一生政绩斐然,受到了许多民众的支持。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里根从空军退役,成为好莱坞华纳兄弟电影公司旗下的一名签约演员。里根总统闻言简直是万分激动,与拉弗教授相见恨晚,一拍即合。在这个过程中,一开始无人问津的“拉弗曲线”理论因为里根总统大力推行和现身说法,逐渐被广泛流传,并成为了经济学主流理论。因此,里根主张政府必须保持适当的税率。

里根总统:税收政策的成功实践

2004年6月5日,享年93岁的美国第40任总统——罗纳德·威尔逊·里根逝世。里根总统的一生政绩斐然,受到了许多民众的支持。他从1966年担任美国领土面积最大的加利福尼亚州的州长,并在1974年连任;1968年,他成为总统候选人,结果连续三次竞选失败,终于在1980年竞选获胜,并且在1984年再次连任。

1993年,美国政府授予他总统自由勋章;2002年,美国国会授予他金质奖章;2004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决定将里根的生日定为“里根日”,每年进行庆祝;2001年4月,里根90岁生日时,被美国人评价为与华盛顿林肯罗斯福并列的历史上最伟大的四位总统之一;而在美国于2005年举办的在线票选活动“最伟大的美国人”中,里根更是名列榜首。而奠定里根历史地位和如此之高名望的最重要一点,是他在任期内提出的经济复兴计划,而这一计划的核心内容只有两个字——减税。

里根也许不是政绩最好的一位总统,但他一定是最为美国人所熟识的一位总统,因为他不仅做过总统,而且也曾经是一位好莱坞的著名演员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里根从空军退役,成为好莱坞华纳兄弟电影公司旗下的一名签约演员。在此后约30年的时间里,他曾先后在50多部影片中担任角色。作为电影演员,里根在群星荟萃的好莱坞顶多算二流,但并不算大牌的他却有一个奇怪的规定,就是他在一年之内接拍的电影绝不超过四部。

在一次采访中,里根对此做出解释:“因为我拍四部电影刚好达到了附加税的范围,如果我再拍第五部,那么第五部电影得到的钱将有90%作为税钱要上交给国家了。这样就意味着我几乎没有赚到钱,于是每年拍完四部电影后,我就不再工作了。与其白辛苦一场,还不如到国外旅游去。”

这段从影经历对里根的影响非常深远,他得出的这样的结论正是经济学者拉弗的主要观点。而这一理念,不仅体现在里根的拍戏上,还体现了他的政治思想。

1980年,总统竞选成功后,里根和他任命的内阁成员一同被安排参加了经济学课的听讲,而南加州大学的教授、著名经济学家阿瑟·拉弗则是他们的讲师。在课堂上,拉弗向各位学生讲解了自己钻研出的有关税收的“拉弗曲线”理论。

在与大家谈论“高税率如何导致政府低收入”的问题时,拉弗在坐标轴上画了一条倒U形的曲线,并标注上了税收、税率和政府的收入,然后讲道:“税率为零时,税收为零;但当税率为100%时,税收同样为零。”里根总统闻言简直是万分激动,与拉弗教授相见恨晚,一拍即合。

也许许多人都会认为,税率越高,不正是表示着国家财政收入越高吗?其实不然,说得通俗一点,当税率高于某一值时,人们就不愿意工作了。假如税收的起征点为2000元,税率为10%的话,国家就要从中拿去200块;如果税率是20%的话,国家就要从中拿走400块;如果政府为了增加收入强制性征收100%的税收的话,人们一旦知道自己的全部收入交完税后就会一分不剩,那么只有傻子才会去干活,或者人们一定会想尽办法偷税漏税。虽然这个例子很极端,但道理却是一点不假。

因亲身经历,里根总统非常能理解拉弗的经济学理论,因此,在他上台主政之后,就采取了拉弗教授的建议,开始大力推行减税政策,并且坚持不懈地贯彻下去。(www.zuozong.com)

而事实证明,他是对的。在接下来的十几年里,多次减税使得联邦收入翻了近八倍。毫无疑问,在一定范围内,提高税率,国家的确可以多征到税。而减税一开始可能国家会吃点亏,导致暂时收入下降,但从长远来看,却完全不一样,它有利于把经济这块“蛋糕”做大,从而增加收入。试想,如果当税率高到极点时,所有人都无心工作,反正最后得到的钱都不是自己的,那么谁还会去工作,谁还给你交税呢?

虽然美国在实行减税后的第二年出现了经济衰退,但是到了1983年,减税的效应得到了充分释放,储蓄、投资率增长,高利率又吸引了大量国外投资,加之国际能源价格回落,从而促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滞胀”困境,因此开始了持续多年的增长。在此后的数年里,美国经济增长率大幅度提高,企业投资额大大增加,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奇迹般地下降。而美国也因此巩固了它在世界政治、经济、军事舞台上的主导地位,成为了世界上当仁不让的经济大国。

在这个过程中,一开始无人问津的“拉弗曲线”理论因为里根总统大力推行和现身说法,逐渐被广泛流传,并成为了经济学主流理论。

其实“拉弗曲线”的原理并不复杂,它说的就是一个“过犹不及”的问题。拉弗曲线描绘了政府的税收收入与税率之间的关系,是专讲税收问题的,它的含义主要为:税收会随着税率的上升而上升,但是一味地提高税率,并不等于实际税收高。如果税率太高,人们工作的热情就被熄灭了,你反而收不上税来。只有在税率达到一个最优值时,实际税收才是最高的。

因此,里根主张政府必须保持适当的税率。当税率在一定的限度以下时,提高税率才能增加政府税收收入;当税率超过这一限度或者某个最佳的税率点之后,税收不但不会增高,反而会开始下降。因为当税率超过一定限度时,企业的经营成本就会提高,那么投资必然减少,随之收入也会减少,继而导致税基减小,政府的税收收入下降。而且因为付出得不到回报,人们偷税漏税的动机就会增强,国家能够征到的税就更少了。反之,减税可以刺激经济增长,扩大税基,使税收收入增加。

论语·颜渊第十二》第九篇里面记载: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意思就是说,哀公和有若讨论税收的问题。哀公问有若:“今年遭受了饥荒,收成不好,国库里的银子不够用,该怎么办才好呢?”有若回答说:“为什么不对老百姓的税收实行彻法,只抽十分之一的税呢?”哀公听了,不高兴地说:“现在收十分之二的税,国库银子都不够用,怎么能再实行彻法呢,那国家岂不是更惨了吗?”有若回答说:“如果老百姓手里的钱够用,您怎么会不够呢?如果老百姓的用度都不够,您又怎么会够呢?”

有若的思想是我国儒家学派典型的经济思想,其核心就是“富民”。他认为,只要削减田税的税率,使百姓减轻经济负担,百姓富足了,国家就不可能贫穷;反之,如果对百姓征收过甚,这种短期行为必将使民不聊生,国家经济也就随之衰退了。

就像故事里说的一样,如果哀公让他的子民把全部的收成都拿去交税的话,恐怕大家宁愿稻子烂在田里也不去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