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张说之文集三十卷张说的代表作有哪些

张说之文集三十卷张说的代表作有哪些

时间:2023-05-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张说之文集三十卷(唐)张说撰张说,字道济,一字说之。张说文集,《旧唐书》本传载其“有文集三十卷”。《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张说集》二十卷。在宋蜀刻本发现前,刊刻传世最古的,首推明嘉靖十六年椒君伍氏龙池草堂的《张说之文集》二十五卷。书后有《张说之集补》一卷。但求《张说文集》所佚五卷,渺不可得,乃依两淮马裕家藏本加以重编补缀,题《张燕公集》,仍为二十五卷,录入《四库全书》中。

张说之文集三十卷张说的代表作有哪些

张说之文集三十卷  (唐)张说撰

张说(667—731),字道济,一字说之。郡望范阳(治今河北琢州),世居河东(今山西永济),十四岁徙家洛阳。武后载初元年(689),弱冠应诏举,对策第一,授太子校书,后署乙等。久视元年(700),预修《三教珠英》。累转右补阙。长安元年(701),迁右史、内供奉。二年(702),知考功贡举事,擢拜凤阁舍人。三年(703),为救御史大夫魏元忠,坐忤旨配流钦州。中宗即位,召拜兵部员外郎,累转工部侍郎。景龙中,为工部侍郎,俄拜兵部侍郎,加弘文馆学士。睿宗即位,迁中书侍郎,兼雍州长史。睿宗景云二年(711),擢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玄宗即位,召为中书令,封燕国公,世称“张燕公”。拜紫微令,罢为相州刺史、河北道按察使。开元三年(715),转岳州刺史。迁荆州大都督府长史。六年(718),为右羽林将军、幽州都督、河北节度使、摄御史大夫。九年(721),入朝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十一年(723),正除中书令、右丞相。十三年(725),诏改丽正殿书院为集贤殿书院,充学士、知院事。十五年(727),致仕。十七年(729),复为右丞相,依旧知集贤院事。旋迁左丞相。开元十八年(731)卒。谥曰文贞。代宗大历中,诏配享玄宗庙廷。生平事迹见张九龄《故开府仪同三司行尚书左丞相燕国公赠太师张公墓志铭》、《旧唐书》卷九七、《新唐书》卷一二五本传、《唐才子传校笺》卷一。参见陈祖言《张说年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说雄才杰笔,为时所重。史载“始玄宗在东宫,说已蒙礼遇。及太平用事,储位颇危,说独排其党,请太子监国,深谋密画,竟清内难,遂为开元宗臣。前后三秉大政,掌文学之任凡三十年。为文俊丽,用思精密,朝廷大手笔,皆特承中旨撰述,天下词人,咸讽诵之。尤长于碑文、墓志,当代无能及者。喜延纳后进,善用己长,引文儒之士,佐佑王化,当承平岁久,志在粉饰盛时。其封泰山,祠脽上,谒五陵,开集贤,修太宗之政,皆说为倡首。而又敦气义,重然诺,于君臣朋友之际,大义甚笃”(《旧唐书》本传)。张九龄、贺知章、徐坚、孙逖、王翰、王湾等二十余人,皆为其所奖携,于盛唐文学繁荣,颇有贡献。其文博雅有劲气,与苏img3(封许国公)齐名,时称“燕许大手笔”。其诗宗尚风雅,气格健拔。五律清新,五排典雅,七律苍莽。应制诗平庸,怀古诗成就较高;巡边、赠别诸作,颇有济时拯物之情;晚谪岳阳,诗益凄婉,人谓得江山之助。皇甫湜评曰:“燕公之文,如楩木柟枝,缔构大厦,上栋下宇,孕育气象,可以变阴阳,阅寒暑,坐天子而朝群后。”(《谕业》)徐献忠论云:“燕公精藻逼人,敷华当世,文堪作栋,调亦含宫。于绮丽鲜错之中,有神悰独运之美。故时体稍变,适其旨趣。自岳州而后,声鬯益隆,华要并存,清辉四远。时称燕、许手笔,何惭何惑!唯古调凋委,差谢前流,综理遗篇,仅有《杂兴》一首,可窥曹、谢。珪璋未合,良有余恨。”(《唐诗品》)

张说文集,《旧唐书》本传载其“有文集三十卷”。《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张说集》二十卷。又《艺文志二》著录《今上实录》二十卷,记云:“说与唐颍撰,次玄宗开元初事。”《艺文志三》著录《洪崖先生传》一卷。《通志·艺文略》著录《张说集》三十卷、《燕公外集》一卷;《郡斋读书志·别集类上》著录《张说集》三十卷,《直斋书录解题·别集类上》、《文献通考·经籍考五八》并著录《张燕公集》三十卷,《宋史·艺文志七》著录《张说集》三十卷、《外集》二卷,《国史经籍志》卷五著录《张说集》三十卷、《燕公外集》一卷。《文渊阁书目》卷九著录《张说之文集》,记云:“一部四册,残缺塾本六册。”《唐才子传》卷一亦云:“有集三十卷,行于世。”然三十卷本,自宋至明代中叶,久不见传。在宋蜀刻本发现前,刊刻传世最古的,首推明嘉靖十六年(1537)椒君伍氏龙池草堂的《张说之文集》二十五卷。此集前有永乐七年(1409)六月廿四日濠上贞隐老人伍德《张说之文集记》:“《唐燕国公集》二十五卷,盖吴元年手自抄录,以备一览者也。初以胜国兵燹之变,遗书散逸,仅存其集于敝簏中,犹多鱼鲁。复辍耕力以正之,遂为完物,亟欲梓之,而力不果,吾后世子孙,有能新之以续有唐之文献者乎?唐去今千余年,其相业随世消长而文独存,然则世之所以恃以为不朽计者文焉,尔虽与天壤俱敝可也。燕公之文,岂曰雕龙,如刘勰者为哉!若夫公之纯德茂烈,曲江公志文尽之矣,予何言哉。”记后有“嘉靖丁酉冬十月朔旦椒郡伍氏龙池草堂家藏本校刊”一行。次张九龄《唐故开府仪同三司行尚书左丞相燕国公赠太师张公墓志铭并序》,次目录。正编卷一至卷七赋、杂诗,卷八律诗,卷九杂诗,卷十诗,卷十一、十二颂,卷十三赞、卷十四碑,卷十五表,卷十六至卷二十一碑铭,卷二十二墓志,卷二十三杂著,卷二十四表,卷二十五碑铭。编次间杂混乱。凡录赋五篇,诗四百四十六首,文一百三十四篇。书后有《张说之集补》一卷。前有孙毓修题识云:“《燕公集》依明伍氏龙池草堂刊本景印,既又从江安傅氏双鉴楼藏汪小米校本补阙拾遗,是正良多。按汪氏跋称从士礼居黄氏景宋抄本校抄,手极精洵,称善本云云,可止存卷一至十,非全帙也。”末附“校记”十九条。《四部丛刊初编》据此影印。(www.zuozong.com)

此本历经翻刻,清乾隆时纂修《四库全书》,诏征天下图书,献之馆阁。但求《张说文集》所佚五卷,渺不可得,乃依两淮马裕家藏本加以重编补缀,题《张燕公集》,仍为二十五卷,录入《四库全书》中。馆臣云:“《唐书·艺文志》载其集三十卷,今所传本止二十五卷。然自宋以后,诸家著录并同,则其五卷之佚久矣。集中《元处士碣铭》称,序为处士子将作少监行冲撰,而《唐书·行冲传》乃不载其为此官。《为留守奏庆山醴泉表》称,万年县令郑国忠状,六月十四日县界霸陵乡有庆山,见醴泉出。而《唐书·武后传》载此事乃作新丰县,皆与史传颇有异同。然说在当时,必无讹误,知《唐书》之疏舛多矣。此书所以贵旧本也。集首永乐七年伍德《记》一篇,称兵燹之后,散佚仅存,录而藏之。至嘉靖间,其子孙始为梓行,而讹舛特甚。又参考本传及《文粹》、《文苑英华》诸书,其文不载于集者尚多。今旁加搜辑,于集外得颂一首、箴一首、表十八首、疏二首、状六首、策三首、批答一首、序十一首、启一首、书二首、露布一首、碑四首、墓志九首、行状一首,凡六十一首,皆依类补入,而原集目次错互者,亦诠次更定,仍釐为二十五卷,庶几复成完本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四九)此集前十卷诗赋,计赋五篇,诗三百三十五首,又附诗一百三十首,附赋二篇。后十五卷文,计一百九十九篇。较旧本有条理,此后百年以来推为善本。后又有武英殿聚珍版刊行,编次及诗文篇目均与《四库全书》本有异。前有诗文总目,删去《四库》本中的附诗;卷一至卷五诗赋,不分体,凡诗三百一十首,赋五篇,较《四库》本少二十五首;卷六至卷二十五文,计二百一十六篇,较《四库》本溢出十七篇。《丛书集成初编》本据此排印。

又《张说之文集》二十五卷,补遗五卷,清仁和朱氏所刊。前二十卷依彭文勤所藏明旧抄本,后五卷用吴仲怿藏明抄本,卷帙编次一仍其旧,即前十卷诗赋,后十五卷为文。每卷诗数与他本相校略有递减。计录诗三百二十八首,较嘉靖本、《四库》本少,比武英殿聚珍本多。每卷文数大体相当,计一百三十七篇,较诸本为多。书后《补遗》五卷,共补文六十七篇,较《四库》本多六篇。傅增湘云此集“缪艺风亲任雠校,颇为精审。又采辑佚文,以意排比,分为五卷,题曰《补遗》,以合古来三十卷之数,用力可云勤至,然不见宋刊,旧观终不可复也。”(《藏园群书题记》卷一一)有《结一庐朱氏賸余丛书》本,《嘉业堂丛书》据以翻刻。

1934年,傅增湘在邢詹亭家获得影宋刻蜀本《张说之文集》三十卷,“各卷诗文次第与伍氏、朱氏二本无异,惟最末五卷与朱氏《补遗》目录对核,则文字出入,大相径庭矣。通计卷二十六墓志铭六首,卷二十七表十首,卷二十八序十四首,卷二十九制诰七首,卷三十杂著二十七首。朱本有而宋本无者,凡二十六首;宋本有而朱本无者,二十三首。然其中如《元昌元年对词》标‘文苑策’,朱本只载对策,而策问三道乃佚之;如《谢恩表》、《陈情表》、《进浑仪表》、《谢赐碑额表》,朱氏虽有表文,而批答乃佚之;《劝学启》后有答令,朱本亦不载。在朱本拾遗补阙,为功虽勤,然从千百年后缀辑丛残,而欲期与原本吻合无间,亦戛戛乎其难矣。”(《藏园群书题记》卷一一)今藏国家图书馆。又有清李氏研录山房校写本《张说之文集》,亦三十卷,附补遗一卷。各卷诗文次第与影宋本悉同,仅少诗二首,文三篇。两书均无序跋。卷末《补遗》一卷,尽取《全唐文》中佚文附入,计补文三十四篇。另外,《善本书室藏书志》卷二四著录《张说之集》八卷,明活字本,何元锡藏书。丁丙记云:“此本八卷,前有赋五篇,后分体诗共三百首,与《文集》前编诗四卷首数无大出入,当从宋时单刊诗本重刻也。”有明铜活字《唐人诗集》本、朱警辑《唐百家诗》本;又二卷本,单收诗,分体编次,计录诗三百一十四首。有明高叔嗣辑《二张集》之《张燕公集》、毕效钦辑《十家唐诗》和明刻《唐十一家集》诸本。《全唐诗》卷八五至卷八九编其诗为五卷,《全唐诗补编·续补遗》卷一四补四首,《续拾》卷一〇又补四句;《全唐文》卷二二一至卷二三三编其文为十四卷,《唐文拾遗》卷一六补三篇。《全唐文补编》卷三二录其文十四篇、移正一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