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致远(857—928?),字海夫,号孤云。新罗国(今韩国)庆州沙梁部人。懿宗咸通九年(868,新罗景文王八年),年十二入唐求学。僖宗乾符元年(874)宾贡及第。后寓居洛阳。调授宣州溧水尉。广明元年(880),淮南节度使高骈辟为都统巡官兼殿中侍御史,专司表状文书。中和四年(884,新罗宪康王十年)充国信使东归。拜新罗国侍讲兼翰林学士、守兵部侍郎、知瑞书监。出为太山郡太守。真圣女王七年(893),官富城郡太守。次年进位阿餐。后隐居伽耶山而终。高丽显宗十四年(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赠谥曰“文信侯”。生平事迹见《三国史记》卷四六本传、《登科记考》卷二三。参见金东勋《晚唐著名诗人崔致远》(《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5年第1期)、党银平《唐末新罗文人崔致远占籍与家世考述》(《东南大学学报》2000年第2卷增刊)、祁庆富《崔致远在中国行迹考》(《烟台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崔致远在唐求学游宦长达十六年之久,是唐末来华的著名新罗文人,也是韩国统一新罗时期(668—935)最杰出的诗人、学者和文学家,在韩国被尊崇为汉诗学宗师、东国儒宗及朝鲜汉文学创始人,为中韩文化关系史上引人注目的重要人物。长于骈体章奏,文辞典丽,文笔流畅。诗擅近体,在唐期间所作诗,或抒发故国之思,或描写军幕生活,亦有怀友送人、感伤时事之作,风格平易浅近;归国后所为诗,多歌咏民情风俗、隐逸情怀,对新罗社会问题亦时有触及,较有现实意义。(www.zuozong.com)
僖宗光启二年(886),崔致远在回国之次年,手编入唐期间“诗赋表状等集二十八卷,随状奉进”于唐僖宗,据《状》称包括“试今体赋五首一卷,五言七言今体诗共一百首一卷,杂诗赋共三十首一卷,《中山覆匮集》一部五卷,《桂苑笔耕集》一部二十卷”。《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四六》一卷,《桂苑笔耕》二十卷;《宋史·艺文志七》著录《笔耕集》二十卷,又《别集》一卷。其后,宋以来公私书目均不见著录,则南宋以后其集在国内已散佚不存。今传《桂苑笔耕集》二十卷,乃清道光中由高丽传入者。现有高丽刻本、朝鲜铜活字印本;又有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番禺潘氏刻《海山仙馆丛书》本、光绪刻本,《丛书集成初编》据《海山仙馆丛书》本加以收录;《四部丛刊初编》则据无锡孙氏小渌天藏高丽刊本影印。另有数种抄本。《唐文拾遗》辑录其文为十一卷;《全唐文补编》卷九七录存其文十篇及《鸾郎碑序》残文。《全唐诗逸》卷中收诗一首,断句七联,《全唐诗补编·补逸》卷一九收录其诗六十首,《续拾》卷三六补诗十首,又附录十一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