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6年在希腊举行的第一届奥运会,中长跑项目就被设为比赛项目,至今已经经历了100多年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随着训练理论的不断发展,使得中长跑各项的成绩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长跑训练已经逐渐形成为一个比较完美的科学化的训练过程,较80年代前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中长跑成绩的不断提高、长跑战术的应用、以及赛制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中长跑竞赛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竞争的不断加剧,这就对训练提出了新的要求。尽管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训练方法、技术的出现,以及人们对中长跑项目特征的深刻认识和人体结构的新发现等都可能会是中长跑产生新的纪录,但有一点最根本的就是,通过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完成这一光荣而又伟大的使命,都是通过提高运动员的速度和运动单位时间内能量的输出功率来刷新纪录,从这方面来看,新技术和新方法都是围绕这一核心来进行的。因此说,中长跑的发展史就是不断提高运动员的速度和能量输出功率的过程。
世界优秀中长跑运动员拥有良好的短跑速度,这也是其取得优异运动成绩的保障。此外,现代中长跑的项目特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能量供应的变化方面,其能量供应变化的主要趋势是,无氧供能的比重逐渐增加,这说明了供能的效率在不断提高。本研究通过对现代中长跑项目特征的分析,并结合现代竞赛的特点以及其他学科的知识,探讨现代中长跑训练的发展趋势。
一、以赛代练,赛练结合
竞技体育高度发展的今天,受经济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现代竞赛密集化。具体表现为,各类赛事的不断增多,这就使得运动员在一年中参赛的频率加大,中长跑运动员也是如此。例如我国优秀中长跑运动员孙英杰在2003年8参加了在巴黎举行的世界田径锦标赛女子10000m和5000m决赛;9月参加第15届(马尼拉)亚洲田径锦标赛女子5000m和10000m:10月参加了第23届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并取得了一系列优异的成绩。现在竞赛的密集化对运动训练提出来新的要求,而单纯运用大周期和双周期训练理论来指导训练实践显然已经不能满足竞赛的需要。此外,有研究表明,我国许多优秀运动员,训练成绩曾经达到了世界顶尖水平,但是在世界大赛中往往发挥失常,究其原因,是因为大赛经验不足、缺乏胆识,以及教练员大赛经验不足而导致指挥失误。由此可见适当的用比赛的形式来代替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训练中适当的安排运动员参加比赛,这样即可以增加运动员的大赛经验,还可以通过比赛发现问题,并在随后的训练中解决这些问题。有研究表明,以赛代练、赛练结合,改变了传统的周期训练理念、提高了训练的强度、提高教练员的临场指挥能力,同时还提高运动员的胆识、增加参赛经验、促进心理稳定,从而为运动员在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打下坚实基础。
二、根据项目特征采用区别对待原则
区别对待原则是指对于不同专项、不同运动员或不同的训练状态、不同的训练任务以及不同的训练条件,都应有区别地组织安排各自相应的训练过程,选择相应的训练内容,给予相应的训练负荷的训练原则。这里所说的区别对待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不同项目区别对待;第二,中长跑运动员的训练应该注重个体化。
(一)不同项目区别对待
通过上文对中长跑各个项目的项目特征研究得知,800m跑、1500m跑、5000m跑、10000m跑的项目特征是不一样的,其中800m跑基本上属于短跑的范畴,1500 m跑接近短跑的性质(介于短跑和中跑之间),而5000m跑介于中跑和长跑之间,10000 m跑属于长跑,而马拉松属于超长距离跑。由于中长跑各个项目的项目特征是不一样的,因此在训练实践中,由于中长跑的各个项目训练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因此要区别对待。
(二)中长跑运动员训练的个体化
刘大庆、田麦久的研究表明,相对于运用统计方法建立的能够反映优秀运动员总体共同特征的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模型而言,每一名运动员个体竞技能力的各个构成因素的发展大都呈不均衡状态,这种非衡状态是普遍存在的。这就要求在中长跑训练实践中,教练员不能只根据运动项目的特性而忽视运动员的个体差异,进行无差别的训练安排。虽然训练的目的都是使运动员的综合能力和专项成绩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可以说如果教练员的训练达到了完全理想的效果,那么那时候运动员个体差异性就会降低甚至消失。但这是不可能买现的,在训练实践中,虽然项目是相同的,训练目标也是一样的,但是由于运动员的个体差异,如有的运动员素质素质极好,有的运动员速度素质差,但是耐力素质很好,在中长跑训练实践中,教练员如果对这两种类型的运动员安排同样的训练内容,那么就可能会造成一类成功另一类失败的后果。因此,在中长跑训练中,一定要综合考虑运动员的现实情况并结合运动员所从事的具体项目的特征,从而制定科学的、有效的是个运动员个体的训练计划。
三、更加明确有氧训练的基础地位及有氧训练的多样性
(一)建立正确的有氧训练指导思想
众所周知有氧训练是所有运动的基础,脱离了有氧供能方式的运动是不存在的。竞技体育高度发达的今天,各类赛事的增多,运动员每年参赛的特点为:一、参加的比赛次数大大增加,二、竞赛日程的密集,赛次与赛次之间的时间大大缩短,这就使得使运动员的调整和恢复的时间缩短。有氧能力在无氧供能占绝对比重的项目中的地位突出表现在,训练间歇时的氧耗恢复以及每次训练结束后的过量氧耗的恢复及其他身体机能恢复。另有研究表明,良好的有氧基础,是磷酸肌酸快速合成的保障,是运动后各器官功能和激素等系统的快速恢复的基础。由此可见,不管什么运动项目,在进行训练实践中,都必须要合理地安排有氧训练,教练员和运动员一定要确立以有氧训练为基础的训练指导思想。
(二)中长跑训练中有氧训练的重要性
中长跑由于项目的不同,有氧训练的重要性是不一样的,相对而言800m跑的依赖性最低,而马拉松跑的依赖性最高,但有氧训练是中长跑训练的核心是毋庸置疑的,它具有阶段性特征。例如在中长跑的初级训练阶段时,都是以有氧训练为核心而实施的。我们要认清的是:虽然现阶段800m跑和1500m跑都是无氧供能占绝对优势的,但是对于世界优秀运动员而言的,是建立在运动员快速运动以及优异的中长跑成绩基础上的,并不是说,现在所有的人在进行800m跑和1500m跑比赛中,无氧供能分别占到了95%和75%。1932年时,世界优秀运动员在进行800m跑时,无氧供能占33%,当时的成绩为1:51.0,2010年广州亚运会上,我国800m跑运动员张海坤成绩为1:50.01,这表示张海坤在进行800m跑时,无氧供能并非占到了95%,其水平和1932年世界优秀男子800m跑运动员是接近的,其无氧供能只占70%左右。
目前我国一些学者认为,我国中长跑落后于世界的主要原因就是运动员的无氧耐力和速度素质水平较低,并且列举出大量的实例来证明这个观点。通过对2010年广州亚运会男子800m跑和1500m跑比赛我国选手的变现来看,大多数选手都是在最后的冲刺阶段被对手反超或者拉开距离,这表明了我国在这两个项目上,落后千世界优秀运动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运动员的无氧耐力和速度素质较差。但并不能说全部中场项目落后于世界都是这个原因。有研究表明,我国优秀女子10000m跑运动员途中跑段成绩要差于国外运动员,并且国内运动员途中跑的分段成绩波动值大于国外运动员。此外,国际在比赛中,经常会出现我国参赛选手在最后冲刺前就已经被国外优秀选手远超的情况,这些都充分证明了,我国运动员的有氧耐力较差是我国长跑落后于国外的主要原因。
在长跑比赛中,良好的有氧耐力水平,是运动员在最后冲刺前能够持续保持高速前进的保障,若运动员的有氧耐力水平较差,在最后冲刺的时候已经被其他对手远超,那么再好的冲刺能力已经失去意义,另外,运动员由于有氧耐力水平较差,虽然一直紧跟前面的对手,但在冲刺阶段体能严重不足,那么平时训练获得的良好的速度及速度耐力就不能正常的发挥。由此可见有氧训练在中长跑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即是运动员获胜的保障,也是运动员获得优异成绩核心基础。
(三)中长跑有氧训练的多样性
有氧运动能力的表现形式并不是单一的,由于运动项目的不同,其表现形式也不一样,常见的主要有两种:一、长时间持续不断的跑,这种方式跑进的速度不是很快,处于低速或匀速,如马拉松跑、健身长跑;二长时间的变速跑,这种方式跑进的速度时快时慢,快速运动时间较短但速度极快,有时候会停止跑动,如足球、篮球、网球运动。上述运动项目都是属于有氧运动的范畴,其共同的特点之一就是运动待续的时间长。有氧运动能力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那么就意味着提高有氧运动能力的途径并不是单一的。
(1)长距离的持续不断的跑,是发展运动员有氧运动能力的最基本的训练方法,也是目前发展运动员有氧运动能力最常用的方法。这种训练方法可以提的运动员的心肺工作能力、可以提高运动员的基础耐力和力量耐力。其训练特点就足运动量大,运动员在训练时的消耗严重,相对恢复较慢,这与现代竞技体育的发展特点(竞赛次数多,竞赛密集)不相适应,此外由于现代中长跑竞争越来越激烈,运动员最后的冲刺能力逐渐成为运动员取胜的关键,而运动量为主导的大负荷训练会影响运动员的速度,恢复时间也较长。由此可见,长时间持续不断的跑,在中长跑运动员初期训练的时候多采用是比较适合的,而在着重发展运动员专项成绩以及竞赛期的时候要慎重运用。
(2)长时间的变速跑训练(间歇训练)也是发展运动员有氧运动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之一。它目前国内外中长跑训练经常使用的训练方法之一,有研究表明,:综合训练法、持续训练法、重复训练法、间歇训练法是我国现阶段女子中长跑运动训练采用频率最高的4种训练法。间歇性强度训练可以改善毛细血管循环、增加最大摄氧量、促进肌肉能量代谢的经济性、促进高水平运动员的无氧代谢。国内虽然在中长跑训练中使用间歇训练方法的频率很高,但是通常注重的是中、低强间歇训练,而对高强间歇训练的注视程度不够。德国著名足球运动员巴拉克,在代表国家队出战世界杯时,其在一场比赛中跑动的距离达到了12000m,其运动的方式几乎一直是全力加速20~60m,然后休息不到一分钟,又开始下一次的快跑。奥运会5000m跑冠军奥伊塔,其前身就是足球运动员,被人称为足球场上跑出来的世界冠军。可见,对中长跑运动员着重运用高强间歇训练的方法值得探索。
(3)发展运动员其他竞技能力从而促进运动员有氧运动能力的提高。有研究表明运动素质的异类转移在高级运动员身上表现明显,优秀运动员高度发展的素质对其他相对薄弱的素质有提高作用。另有研究表明,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因素中某种素质或能力的缺陷,可由其他高度发展的素质或能力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弥补或代偿,使其总体竞技能力保持在特定的水平。人的能力的遗传学特征与后天改造的可能性决定了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补偿途径的多样性。因此,中长跑运动员有氧运动能力,在一定范围内,可以通过提高运动员其他的身体素质和能力而代为补偿性提高。如运动员协调性的提高,可以使得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的技术动作更加省力和放松,从而大大节省运动员体能,使其有氧运动待续的时间加长。有研究表明,很多优秀运动员通过加强力量、速度、技术和其他生理特性,能够使比赛时的耐力提高20%。由此可见,在发展中长跑运动员的有氧运动能力时,还要注重发展运动员的其他身体素质和能力,从而保障了运动员有氧运动能力的正常发挥,此外其他素质和能力的高度发达,还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弥补运动员有氧运动能力的不足。
(四)增加训练强度是必然趋势
现代竞技体育的竞争日益激烈化和竞赛的密集化,对运动训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大运动量和以大运动量为主导的大负荷训练,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竞技体育的发展要求,探究合理的以大强度为主导的大负荷训练,必将成为现代运动训练的发展趋势。现代运动训练的不断科学化以及广泛的普及,使得落后地区的运动员的成绩增长很快,一次比赛中,运动员的水平差距越来越小,运动员要想在比赛中获得胜利,无论是在体能上,还是在心理、技能以及智能等方面,都面临巨大的考验,这就要求运动员在平时的训练中必须要从实战出发,加大训练强度是必不可少的;另一个方面,随着运动员投入训练的时间逐渐增多,运动总量基本上达到了饱和,在运动量难以继续提高的情况下,只有不断加大运动的强度,才能有效提高总负荷量,进而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就现代中长跑训练而言,提高训练强度也是势在必行的。
(1)在中长跑比赛中,运动员在最后阶段的冲刺能力已经成为运动员制胜的核心因素,在冲刺的过程中,机体所需要的能量主要是磷酸原和乳酸能系统混合供给。Hirvonen等指出在一组7名男性优秀运动员中,跑最快的运动员比其他人能够更快地消耗cpl44J,似乎暗示着跑得最快的运动员具有更高的CK活性。同样地,Parra等利用15s的全速跑,间歇45s,每天训练,2周后CK活性显著升高。通过上述研究发现,大强度训练不仅可以提高运动员磷酸原系统的供能速度,还可以增强肌酸激酶(CK)的活性。此外,大强度较长时间的训练(30-60s),可以使运动员机体内产生大量的乳酸,通过反复不断的刺激,可以有效地提高机体对乳酸的耐受力。
(2)大强度有氧训练后,运动员的糖酵解能力和有氧运动能力均显著增强,但对运动员的快速运动能力影响不明显;此外大强度有氧训练对中长跑运动员的机体有一定的生物学刺激,训练中应该科学安排。由此可见,提高训练的强度在中长跑训练中是极其重要,同时还要根据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和各个项目的特征,正确处理好大强度有氧训练和无氧训练的关系。
(五)多课次训练理论的应用更加广泛(www.zuozong.com)
现代运动训练虽然已经进入科学化训练阶段,就中长跑训练而言,由于其项目的特殊性,要求即要重视大运动量的训练,还要高度重视大强度训练。众所周知,在一次训练实践课中,即要进行大运动最训练还要追求大强度,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如何解决这个矛盾,是目前中长跑训练的一个难点和热点。前大多都采用多课次训练来解决这个问题。
1.多课次训练结构
多课次训练是指在中长跑训练中采用了减少课运动并相对附加训练课次的做法,而多课次训练结构,是指根据运动员一天内的体力波动估况,划分的一个训练小周期。多课次训练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把过去每天1-2次的课训练内容,分散到每天3~6次或更多课次中;二是在一天内训练多次,每次课只突出一个主要内容,时间长短不限,服从内容要求。我国著名中长跑教练员马俊仁将这种训练方式成为“少吃多餐”。
2.多课次训练的可行性
现代中长跑训练即需要大强度的训练,也需要大运动量的训练,突出训练强度是现代中长跑训练的一个发展趋势。运动员在进行人运动量训练时为了不降低训练的强度,可以采用多课次的而训练方式,将一次训练内容分为几个小的课次在一天内完成,这样就给运动员完成整个练习提供了充分的恢复时间,也就保证了每个课次的训练质量,使整个训练在训练量不降低的前提下,大大提高了训练的强度,有研究表明课次增加、训练量加大,有氧代谢能力得到提高,有氧向无氧转化的水平也得到提高了,无氧训练的质取得突破,最后运动员的专项成绩也得到提高。可见,多课次训练在现代中长跑训练中具有很高的可行性,其效果在于大运动量训练的同时,又能保证较高的负荷强度,不因1-2次课负荷量太大,而影响训练强度和造成局部过重的负担,导致机体的不良生理反应。因此,在中长跑训练实践中,探索合理的多课次训练结构,对于运动员取得好的训练效果,提高运动成绩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六)不断完善高原训练理论及实践
20世纪50年代,伴随世居非洲高原的中长跑选手的崛起,国际上已经注意到高原环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并开始有意识地开展高原训练以及对它进行研究。我国于1973年12月,国家体委首次正式组织国家中长跑、马拉松运动员在云南海埂(1890米)高原训练基地进行了为期100天的集训。这次高原训练实践由于理论和经验的缺乏,最终效果并不是很好,但也拉开了我国队伍高原训练的研究与实践的序幕。大量的研究与实践证明高原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中长跑运动员的成绩,高原训练可以使运动员携带、运送氧气的能力增加、高原训练能提高运动员的氧利用率、肌肉耐受高乳酸的能力增加、肌肉能量储量增加。例如Robertson认为低氧暴露是刺激红细胞生成的前提,运动更能刺激红细胞的生成,我国学者研究表明:对于高原训练敏感的人群,适度的高原训练可以通过提高机体EPO水平,促进RBC和Hb含量来增强血液的协氧能力,提高耐力训练水平,对机体产生良性影响。虽然高原训练对于提高中长跑运动员运动成绩具有积极的 作用,但是到目前为止,高原训练的研究仍处于摸索阶段,在训练实践中还有许多需要方面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和实践,对于中长跑项目高原训练面临的主要问题有:高原训练的合适高度;高原训练的待续时间;下高原至比赛的时间;在高原训练期间训练强度、量的安排以及各种微量元素的补充等。这就要求教练员、运动员和科研人员要互相配合,同时还要建立全面的监控设施,不断的实践,从而使得高原训练理论不断发展,并与实践相统一。
(七)加大步长是中长跑技术训练的必然趋势
中长跑主要技术特征为:身体重心位移平稳,动作实效、经济、轻松、自然并保持良好的节奏、高步频、积极有效快速有力的摆动。长跑的成功主要完全取决于平均步长和步频,要求二者的合理结合。国外运动员最大的技术特点是步幅较大,而我国运动员是“快步频、小步幅”。目前世界优秀长跑有许多运动员采用较大步幅跑技术,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有研究通过对中外中长跑运动员途中跑步长比较发现,中国运动员步长的平均值明显小于外国运动员,在整个途中跑过程中,中外运动员步长变化差异明显,中国运动员步长的稳定性差,且在途中跑后段步长明显缩短;外国运动员途中跑步长稳定,且在途中跑后段步长明显增加。世界优秀女子长跑运动员较为适宜的步长为1.68~1.9m之间,我国优秀中长跑运动员曲云霞,在1993年打破女子1500m跑的世界纪录时,其途中跑的步长1.89m、步频3.73步/秒,她是其较大的步幅和稳定的频率,使得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此外,在采用较高频率的跑时,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在长时间内接受和发放高频冲动,容易导致大脑神经细胞较快产生疲劳。可见,在中长跑训练中,合理地增大运动员的步长应该引起教练员和运动员的重视。
(八)更加重视力量训练,加大最大力量训练比重
决定中长跑运动成绩的主要因素是速度力量、速度和速度耐力,其中速度耐力是基础,速度是核心,速度力量和耐力力量是保证。我国学者认为,中长跑运动员的速度力量训练应该发展速度力量,相对力量,力量耐力,不应该发展单纯的力量和绝对力量。有研究表明,训练能够引起特异性的适应,从而导致运动能力的提高,力量训练的特异性存在于不同水平,对抗重力练习应该是最主要的训练目标,因为重力是运动过程中无法摆脱的阻力。可见克服重力的快速力量训练在现代中超跑训练中要引起教练员的重视。为了提高运动员克服重力的快速力量训练的效果,可以尝试加难训练(如上坡、爬山)以及负重练习。有研究表明,负重训练有助于中长跑成绩的提升,但重量并不是越重越好,运动员进行3%的负重重量训练,对800m跑成绩提高较为显著。由此可见,加强运动员速度力量的训练,对于提高运动员的中长跑成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由于绝对速度和速度耐力已经逐渐成为现代中长跑运动员制胜的核心因素,而发展运动员的最大力量对于提高其速度及速度耐力具有显著性成效,因此合理的加大运动员进行最大力量的训练的比重,应引起中长跑教练的重视。
(九)马拉松跑训练更加重视小肌肉群及提高脂肪供能功率的训练
1.重视下肢力量和一些小关节、小肌肉群的力量训练
马拉松跑在距离和运动待续时间上,都远超其他的中长跑项目,在运动过程中,人体在40多公里的连续跑动中,下肢及各关节要长时间负担身体重量和对抗地面对机体的不断冲击,力量耐力的差运伤员是很难眳持较高速度的跑完全程的,因此,无论在高原还是在平原训练,重视下肢和小关节力量训练十分重要。此外运动员在长时间较高速度的运动中,体内能量消耗严重,在最后阶段容易出现动作变形,从而影响运动员的成绩,因此马拉松跑运动员的力量训练一定要尽可能与运动员的技术动作相配合,这样就可以使运动员获得的力量素质支撑运动员以比较合理、固定的技术动作跑完全程比赛。由此可见,马拉松跑运动员要特别重视力量素质的训练,尤其是下肢的力量以及保障技术动作能够待久运动的小关节、小肌肉群的力量训练。
2.探索提高脂肪供能的功率的训练
由于人体内储存的糖,在完全氧化的情况下,其所提供的能量仍不能支持运动员跑完马拉松全程,这就需要脂肪参与供能。但自运动中,和糖代谢相比,脂肪向脂肪酸转化的速度慢,脂肪酸氧化供能耗氧量大,而且能效率低,脂肪有氧分解供能效率是糖的一半。由此可见,提高脂肪供能的效率,在马拉松跑中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表明,耐力训练是提高机体氧化利用脂肪酸供能能力最有效的措施。运动员进行长期的耐力训练,就会使骨骼肌线粒体数量、体积、单位肌肉内毛细血管的密度、线粒体酶及脂蛋白酶活性增加。由于脂肪向脂肪酸动员的时间较长,一般为30min,这就要求马拉松跑运动员在进行提高脂肪供能功率的训练的时候,练习时间要长;此外在人体内糖原储备降低的情况下,脂肪酸才能氧化供能并成为供能的主体,这就要求在训练中,必须要合理的加大训练强度,使得机体内糖原储备快速下降,以促进脂肪分解、氧化供能的速率的提高。由此可见,提高脂肪功能功率的训练,即需要大运动用量,又需要较高强度。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是马拉松跑训练值得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800m跑是一项由无氧供能为绝对主导供能系统的超长短跑,绝对速度及速度耐力是现代800m跑训练的核心,而绝对速度是其制胜的核心因素。
1500m跑是一项由无氧供能为主导供能系统的项目,其特征更加接近短跑,速度耐力是现代1500m跑训练的核心,而绝对速度及速度耐力是其制胜核心因素。
5000m跑是一项山有氧供能为主导供能系统的项目,其项目特征接近长跑,有氧耐力和速度耐力是5000m跑的训练核心,其中有氧耐力是重点,但绝对速度及速度耐力是其制胜核心因素,其中速度耐力更为重要。
10000m跑是一项由有氧供能为主导供能系统的项目,其项目特征更加接近长跑,有氧耐力是现代10000m跑训练的核心,但绝对速度及速度耐力是其制胜的核心因素,其中绝对速度更为重要。
马拉松跑属于典型的耐力型项目,是超长距离跑,有氧供能是绝对主导的供能系统,有氧耐力是现代马拉松跑的训练核心,而合理地速度分配则是其制胜的核心因素。中长跑发展过程中,并非所有训练理论都能有机的与训练实践结合起来。研究表明,目前所倡导的科学化训练对中长跑的提升效果并不明显,甚至是倒退的;此外,20世纪80年代提倡的升风府全球的“高原训练”,对男子5000m和男子马拉松的成绩的提升效果并不是很好,但对女子中长跑提升效果是显著的。有氧训练是一切运动的基础,中长跑由于项目的不同,有氧训练的任务以及重要性也是不一样的,此外有氧能力的提高途径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
由于中长跑竞争的激烈性,这就要求运动员在平时训练合理的加大训练强度,以便适应竞赛要求;同时由于中长跑赛事的密集,使得大运动量训练与之不相适应,而以赛代练、多课次训练理论的提出对于提高训练强度具有积极的作用。步长和步频的关系是影响中长跑运成绩的重要因素,传统中长跑多采用“小步幅、高频率”。由于中长跑运动员的速度越来越快,使得中长跑的成绩大幅度提高,其中一些项目(800m跑和1500m跑)的项目特征逐渐向短跑方向靠近,此外在长距离跑项目竞赛中,运动员往往也是凭借其出现的短跑能力通过在后阶段的冲刺,从而取得比赛胜利或创造优异成绩。而短跑途中跑要求放松大步,因此在中长跑中适当增大步幅值得探讨。
中长跑项目特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成绩的变化而变化, 800m跑已经无限接近短跑,被称为超长短跑;1500m跑跟短跑的性质更加的接近;5000m跑属于短距离跑和长距离跑之间的项目,其特征更加接近长距离跑;10000m跑属于长跑,而马拉松属于典型的长距离有氧运动。此外,中长跑各项目的训练核心与制胜核心是有区别的,绝对速度及速度耐力是800m跑训练的核心,但绝对速度是其制胜的核心因素;速度耐力是1500m跑训练的核心,但绝对速度及速度耐力是其制胜核心因素;有氧耐力和速度耐力是5000m跑的训练核心,其中有氧耐力是重点,但绝对速度及速度耐力是其制胜核心因素,其中速度耐力更为重要;有氧耐力是10000m跑训练的核心,但绝对速度及速度耐力是其制胜的核心因素,其中绝对速度更为重要;有氧耐力是马拉松跑的训练核心,而合理地速度分配则是其制胜的核心因素。这就要求教练员在训练实践中,不能将中长跑各个项目混为一谈,要把握其项目变化规律,以便有针对性地制定训练计划,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训练效果。
高原训练对于提高中长跑运动员的成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高原训练理论还不成熟,这就需要教练员在训练实践中,不断地摸索,重点探索高原训练的高度、高原训练的持续时间以及下高原至比赛的时间,从而有效地提高高原训练的效果。
正确处理有氧和无氧的关系,是中长跑训练的难点,而提高训练强度是中长跑训练的趋势,因此在训练实践中,教练员要注重提高无氧训练的比重,这样既可以提高训练的强度,还能有效地解决训练中有氧训练和无氧训练的关系。中长跑训练理论发展还不成熟、不完善,对于一些问题的认识还具有争议性,如步长和步频的关系、无氧训练和有氧训练的关系等,这就要求教练员不断提高自己的训练理论水平,从实践出发,既不墨守成规,也不贪功冒进;同时,还要立足于实战,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积极推动中长跑训练理论向前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