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2.1 鄂尔多斯
(1)市情概况
鄂尔多斯是内蒙古自治区下辖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西、北、东三面为黄河环绕,南临古长城,毗邻晋陕宁三省区。鄂尔多斯市辖2 区7 旗,“鄂尔多斯”为蒙古语,意为“众多的宫殿”。东部、北部和西部分别与呼和浩特市、山西省忻州市,包头市、巴彦淖尔市、乌海市,宁夏回族自治区、阿拉善盟隔河相望;南部与陕西省榆林市接壤。东西长约400 千米,南北宽约340 千米。总面积86752 平方千米。鄂尔多斯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18 个典型地区之一,也是内蒙古的经济新兴城市,呼包鄂城市群的中心城市,被自治区政府定位为省域副中心城市之一。鄂尔多斯是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最具创新力城市、全国生态园林城市、排名中国城市综合实力50 强、全国首批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示范基地。截至2017年底,全市常住人口206.87 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53.19 万人,乡村人口53.68 万人,城镇化率为74.05%。
2017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580 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535 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56.8 亿元,固定资产投资3066 亿元,均列内蒙古自治区第1 位。
作为改革开放后发展起来的现代名城,鄂尔多斯工业经济正在用“转型升级”的如椽巨笔,绘制着“富民强市”的恢宏巨图。煤化工产业作为鄂尔多斯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和主抓手,以科技为引领,奏响了煤炭精深加工和增值转化发展的新乐章。2017年,全市化工行业产值达870 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1.8%。
(2)发展条件
自然资源富集。境内拥有各类矿藏50 多种,全市含煤面积约占总面积的70%,煤炭探明储量2102 亿吨,占全国的1/6,远景储量1 万亿吨以上,是全国地级市中煤炭资源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2017年产煤6.03 亿吨。探明天然气储量4.4 万亿立方米,占全国的1/3 左右,2017年产量299 亿立方米,占全区的97%以上,占全国的近20%。
发展要素优越。鄂尔多斯市拥有丰富的电力能源,电力总装机超过2220 万千瓦,形成了以500 千伏为支撑,220 千伏为骨干、110 千伏为辐射的供电网络格局。工业用电价格0.42 元/度,通过参与电力多边交易,工业用电价格最低可达0.26 元/度。水资源丰富,黄河流经鄂尔多斯728 千米,年平均过境流量306 亿立方米,全市可利用水资源总量20.17 亿立方米,全市地域广阔,可利用土地资源丰富,非常适合发展大型化工产业。
基础设施齐全。现已建成8 个化工园区,总规划面积达1299 平方千米,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000 多亿元,为全市新入驻化工企业提供“九通一平”高标准基础设施保障,可为企业员工提供不低于沿海发达地区的公共服务。全市煤制甲醇、煤制油、煤制气、煤制尿素等化工企业均入驻化工园区,产业集聚效应明显,产业链互相补充、互为配套,为下游产业延伸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交通条件便利。鄂尔多斯隔黄河与呼和浩特市、包头市相望,距首都直线距离不到600 千米,通过二连浩特国际口岸连接蒙古、俄罗斯等国家,是国家规划的呼包鄂榆城市群的重要增长极。全市已建成铁路2200 多千米,形成了“三横四纵”铁路网;建成高速公路1200 多千米,荣乌、包茂高速公路四通八达;已开通至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以及俄罗斯、泰国、印度等35 个国内外城市航线,获批国家综合保税区,形成了集航空、铁路、公路等多种运输方式于一体的“多式联运”立体综合交通枢纽。
科技支撑有力。近年来,通过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在煤化工技术、煤炭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等技术领域,形成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先后建成化工行业国家重点实验室3 个、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博士后工作站4 个。
营商环境良好。鄂尔多斯连续五年蝉联全国最安全城市,以淳朴、豪爽、好客的民风迎接着五湖四海的客商。通过“放管服”改革,“互联网+”政务服务普遍推开,基本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全面提高了政府审批效率和服务质量,创造了更高效便捷的营商环境。开展“信用鄂尔多斯”建设,强化信用约束,建设诚信社会,全面优化提升营商环境。
(3)化工产业
近年来,鄂尔多斯市依托资源优势,围绕打造国家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大力推进煤炭资源精深加工转化,现代煤化工产业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初步构筑起了煤制油、煤制气、煤制醇醚、煤制烯烃等现代煤化工产业体系,产业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前列。全市已形成现代煤化工产能1533 万吨,分别占全区的71%、全国的11%。建成世界首个百万吨煤直接液化项目——神华煤直接液化项目;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化肥项目——中煤年产200 万吨合成氨、350 万吨尿素项目;建成国内第一条煤间接液化示范装置——内蒙古伊泰煤制油有限责任公司16 万吨/年煤间接液化项目;建成国内规模最大的煤制烯烃装置——中天合创137 万吨煤制烯烃项目。一个个中国首创、世界之最的煤化工项目陆续投产,鄂尔多斯已成为国家清洁能源主力输出基地和现代煤化工示范基地的领跑者。
此外,鄂尔多斯市大力发展天然气化工和氯碱化工产业,作为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的有效补充,目前全市氯碱产品市场份额占全区的34%,全国的8.5%,产业链向下发展形成了PVC、糊状树脂、PVA系列产品以及特种纤维和高档型材等产品。
鄂尔多斯被确定为国家级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为鄂尔多斯市发展化工产业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未来,鄂尔多斯将紧跟世界能源技术革命新趋势,加快传统煤化工技术升级改造,推进现代煤化工高端示范,加强自主核心技术研发创新,加快培育现代煤化工行业领军品牌,建设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的世界一流现代煤化工生产和技术示范基地。到“十三五”末,现代煤化工产能达到2000万吨,煤炭就地转化率达到40%以上;到2035年,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煤化工产业集群。
4.2.2.2 宁夏宁东
(1)基地简介
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位于宁夏中东部,规划区总面积3500 平方千米,东起鸳鸯湖、马家滩、萌城矿区的深部边界,西至白芨滩东界,南起韦州矿区和萌城矿区南端的宁夏与甘肃省(自治区)界,北至宁夏与内蒙古(自治区)界,东西宽约16—41千米,南北长约127 千米,范围覆盖灵武市、盐池县、同心县、红寺堡开发区等4 个县市(区)。宁东核心区处于灵武市境内,规划面积885 平方千米,核定面积766平方千米,约占规划区总面积22%,是宁夏煤、水、土地等资源富集区,探明煤炭资源储量331 亿吨,占宁夏的85%,远景预测储量1394 亿吨。工业用水全部通过水权转换方式解决,用水有保障;区域内地形平坦,地势开阔,不占用耕地,建设成本低。
宁东基地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开发区、国家重要的大型煤炭生产基地、“西电东送”火电基地、煤化工产业基地和循环经济示范区,先后被确定为国家14个亿吨级大型煤炭基地、9 个千万千瓦级大型煤电基地、4 个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示范基地、绿色园区及能源“金三角”重要一极,是国家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和增量配电业务改革等试点地区,也是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域。
自2003年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在自治区历届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特别是近年来扎实推进“12111”发展战略,宁东基地开发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为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全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www.zuozong.com)
截至2017年底,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740 亿元;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175 亿元;工业增加值370 亿元,占全区的34.5%,绝对值位居全区地级市之首;地方财政收入50 亿元,其中本级财政收入28.5 亿元;形成煤炭产能9140 万吨、火电装机容量1325 万千瓦、风电装机容量325 万吨、光伏装机容量163 万千瓦、外送电规模1200 万千瓦、煤化工产能2150 万吨(煤制油400 万吨、烯烃260 万吨,是全国最大的煤制油和煤基烯烃生产加工基地)、石油炼化产能500万吨、有色金属产能100 万吨。建成了一批大型高效现代化和数字化矿井,世界首个100 万千瓦超超临界空冷电站、世界第一个±660 千伏电压等级直流输电工程、世界直流电压等级最高的宁东至浙江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世界首套年产50万吨煤制烯烃装置、全球单套装置规模最大的400 万吨煤炭间接液化示范工程,是继南非萨索尔公司后世界上少数投入商业化生产的煤炭间接液化项目;煤制油二期项目跻身国家能源“十三五”规划,宁东新区和沙比克煤基烯烃及新材料示范项目跻身西部大开发“十三五”规划。
(2)总体目标
①建成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能源化工基地。到2020年,煤炭生产能力达到1.45 亿吨,成为全国重要的大型煤炭基地。火电装机容量达到1600 万千瓦,其中外送电600 万千瓦,成为全国重要的煤电基地和西电东送北通道的重要送端电源。煤化工产品生产能力达到2000 万吨以上,成为全国重要的煤化工基地。
②建成全国循环经济与资源综合高效利用示范区。发电煤耗控制在300 克/千瓦时以内,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矿井回采率达到85%以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矿井水综合利用率达到100%,工业废水利用率达到95%以上。
③建成带动宁夏跨越式发展与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重点开发区。
a.经济发展目标:规划工业项目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达到3000 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670 亿元,带动全区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540 亿元,新增地方财政收入150 亿元。形成煤炭、电力、煤化工和新材料四大产业基地;建设高效节水补灌工程面积1 万亩,形成滩羊、长红枣、葡萄、桑蚕、中药材5 个特色农产品基地。
b.和谐社会目标: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 万元和1 万元。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产业工人达到2.8万人,带动沿黄城市带新增就业岗位75 万个,职业培训规模达到10 万人次/年,沿黄城市带吸纳南部山区、中部干旱带人口转移定居50 万人。促进全区城镇化率达到60%。带动全区贫困人口稳定脱贫,逐步实现自治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c.自主创新目标:企业研发投入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达到3%—4%,建成国家级煤化工工程技术中心。
d.生态建设和环保目标:宁东能源化工基地采煤沉陷区面治理率达90%以上,林草覆盖率达到40%以上;企业“三废”全部达标排放,大气质量指数符合二类、三类区标准,SO2、COD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国家下达指标以内。以宁东的开发促进全区生态的根本好转,中部干旱带封育1500 万亩,促进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23%,“大六盘”生态圈造林300 万亩,引黄灌区改土治碱50 万亩。
4.2.2.3 比较分析
目前榆林市现代煤化工产业框架初步形成,已经建成煤制烯烃产能240 万吨/年、甲醇产能580 万吨/年(其中烯烃配套甲醇产能360 万吨、商品甲醇220 万吨)、煤基油品产能398 万吨/年,并开展了煤制芳烃的产业化试验工作。上述项目广泛采用了大型先进清洁的煤气化技术、甲醇合成技术、甲醇制烯烃技术、烯烃分离技术、低温费托合成技术、煤油气资源碳氢互补技术和节能节水技术,在规模体量、技术水平和运营管理方面都居于世界先进水平。
从社会经济指标、煤炭总量指标、煤炭转化指标、发展潜力指标、区域环境容量等方面,对2017年鄂尔多斯、宁东、榆林三大能源基地进行对比分析,如表4-2所示。
表4-2 2017年鄂尔多斯、宁东、榆林三大能源基地对比分析
续表
煤炭转化的层级水平是评价能源化工基地发展的重要指标。目前,鄂尔多斯、榆林、宁东这三大基地的煤炭转化均为围绕煤电、现代煤化工以及载能产业。三家基地在煤电转化方面基本持平,相差并不大。
通过由以上比较可知,宁东基地在煤制烯烃、煤制油产业规模方面均居三者之首,烯烃规模为260 万吨/年,煤制油规模为400 万吨/年,在三大基地中是发展最好的。
宁东基地无论是在经济体量还是煤炭总量方面,其与鄂尔多斯、榆林相比,差距较大。宁东基地的工业总产值和煤炭总量仅为鄂尔多斯的18.94%和9.28%,而小体量的基地在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规模水平方面能位列三大基地之首,足以说明其发展水平先进性。
从“十三五”未来基地发展分析,榆林是未来最具发展潜力的能源化工基地。环境容量方面,由于前期的高速发展,宁东基地区域环境容量已经十分有限,无法承接基地未来大规模的扩张和发展。相比宁东基地,榆林和鄂尔多斯具有更好的环境容量条件。产业延伸方面,目前陕西未来榆林煤间接液化一期后续项目(400万吨/年煤间接液化项目)及中煤榆林二期60 万吨/年煤制烯烃项目等正在积极开展前期工作,延长靖边煤气综合利用项目一期填平补齐工程已经开工建设,同时榆神基地350 万吨化学品项目,延长榆横煤基芳烃、烯烃互补项目和800 万吨/年煤提取焦油与制合成气一体化等项目也有望在“十三五”期间开展。
可以预见,“十三五”期间,榆林基地至少有200 万吨的烯烃原料投产,为下游精细化、多元化、高端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条件。鄂尔多斯基地,就目前看,“十三五”期间中天合创项目投产之后,再无大型煤制烯烃项目布局计划。
由上述分析可见,未来榆林能源化工基地发展的潜力最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