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能源汽车产业与传统汽车产业的联系

新能源汽车产业与传统汽车产业的联系

时间:2023-06-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传统汽车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新能源汽车产业与其形成基础有着诸多的联系,例如微观载体、管制机构、分销渠道等方面。当然,生产设施、组织架构、管理经验、销售渠道共享等方面的考虑也是目前新能源汽车生产主要依托于传统整车制造企业的重要原因。可见,新能源汽车产业与传统汽车产业在通用基础技术方面有着较大的重合面。因此,就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新能源汽车产成品的市场投放仍较大程度借助各汽车厂商原有销售渠道进行。

新能源汽车产业与传统汽车产业的联系

作为传统汽车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新能源汽车产业与其形成基础有着诸多的联系,例如微观载体、管制机构、分销渠道等方面。

(一)微观载体方面

从工信部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推荐车型目录》(截至2012年11月6日第39批)中所披露的企业和车型信息(具体情况如图3-8所示)可以看出,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品的生产主要依托于原有的燃油驱动汽车制造企业,并作为企业生产序列中的子公司或独立部门而出现。近年来,传统汽车整车制造领域的大型企业集团纷纷投入资金建立专门的新能源汽车事业部门,以期形成专业化的技术研发、应用优势,取得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先机。此外,部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是由原改装商用车生产企业或特种设备制造企业通过改制、申报、核准、改建及投产等程序转化而来,如北京华林特装车有限公司、天津清源电动车辆有限责任公司、康迪科技公司等。相对地,如深圳比亚迪戴姆勒新技术有限公司[7]等专门为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销售而合资、合作、独资组建的企业则为数较少。

图3-8 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各类车型的企业分布状况(前15家)

数据来源:根据《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推荐车型目录》(第1~39批)中公布企业及申报车型的相关信息汇总整理得到。

可见,新能源汽车产业与传统汽车产业有着基本重合的微观企业载体,其原因主要在于:根据该产业的权威性规制文件《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原有整车生产企业和改装商用车生产企业在申请进行新能源汽车生产时所需提交材料及审批程序较为简单,而新建企业必须按照国家有关投资管理规定,准备并提交包括《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申请书》等在内的各项材料,办理项目的核准或备案手续,工信部会同相关质检机构依据《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条件》对其进行资格审查,对于完全符合条件的企业授予新能源汽车生产资格并列入《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8],该企业才能正式从事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和销售。因此,由于申报材料准备、报批、审核等方面的准入时滞和获批后基础设施投资、生产准备、技术研发、工艺升级、正式投产、产成销售等方面的生产时滞共同存在,新建新能源汽车企业仍暂时未成为该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微观基础。当然,生产设施、组织架构、管理经验、销售渠道共享等方面的考虑也是目前新能源汽车生产主要依托于传统整车制造企业的重要原因。(www.zuozong.com)

(二)生产技术方面

新能源汽车生产技术的核心在于其关键零部件——动力蓄电池、驱动电机、多动力控制系统——的研发、实验、装配,以及生产环节的整车匹配技术等方面,这也是该类产品与传统燃油驱动汽车的主要技术差异所在。但是,传统汽车生产环节中的其他多项技术和方式对于新能源汽车产品依然适用,如流水线生产方式、JIT生产管理方法、车身设计与生产技术、传动/制动装置优化与装配技术、车辆电器系统的组合与配载技术等。这些技术经过燃油驱动汽车生产发展历程中长期学习效应的积累,已形成了成本最小化、效率高度化、设计最优化的作用模式和途径,因此将其应用到新能源汽车生产过程中后,能够很好地起到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扩大利润空间的作用。可见,新能源汽车产业与传统汽车产业在通用基础技术方面有着较大的重合面。

(三)分销渠道方面

高效、通畅的分销渠道是完成技术创新最终商业化运作,实现产品及企业价值的关键。但是,如后文中将要详细论述的情况所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市场发育程度仍不成熟,导致新建渠道的投资回收期、整体利用效率、单位盈利能力等普遍偏低。因此,就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新能源汽车产成品的市场投放仍较大程度借助各汽车厂商原有销售渠道进行。除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用车市场采取大宗采购直接洽谈、交货的形式外,各企业在私人购车市场等领域鲜有新渠道的拓展。

(四)管制及检验机构方面

目前,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与传统汽车产业一致,仍采取公告审批制的行政管理方式,只有列入《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和《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推荐车型目录》的企业和产品才能获得生产、市场准入资格,且二者的申请、审批、行业管理、信息反馈等工作均由工业与信息化部直接负责。

产品质量检验机构是降低技术创新的市场风险,保证产品质量和适用性,维护消费者整体利益的重要作用主体。目前,我国为新能源汽车所建立的产品技术、质量专门检测机构或试验平台已达到6个,分别位于北京、上海、天津、武汉、大连等地[9]。但是,上述专门性检测中心也在检测技术、检测人员、监测设施等方面与传统汽车产业存在着较多的共享环节。例如,国内首家国家新能源机动车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便是于2012年11月9日在上海机动车检验中心基础上筹建的[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