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活动中的复杂性、不确定性超过以往,央行货币政策的具体操作也不可避免地会变得更加复杂并根据形势变化相机抉择。面对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从1884年至今的货币政策也在不断调整变化。
1984.1992年是我国货币政策的试运行期,总体上看,该时期货币政策执行的结果是松动或带有扩张性质的;从效果来看,这种总体松动的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也使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加大,使我国经历了数次比较大的经济波动。该时期的货币政策为什么会形成如上特点,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该时期的货币政策是被动的,即主要受货币需求的影响,央行不能根据宏观调控形势的变化对货币需求做主动调节,只得按货币需求被动地供给货币。而该时期社会普遍存在追求经济高速发展和投资膨胀的倾向,在这种情况下,总体上松动或带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1992.下半年以后,中国经济又逐渐出现了投资、货币供应量增长过快的现象,通货膨胀率不断上升。1993年6月,我国政府开始实施以抑制通货膨胀为首要任务的“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经过4年的努力,取得很大成效,国民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连西方经济学家也不得不承认这次反通货膨胀的成功。单从外部环境来说,这次宏观调控与1984—1992年期间并无什么改变,但这次货币政策操作吸取了以往的经验和教训,在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重视和加强了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和判断,及时准确地把握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形势,变被动为主动,是这次货币政策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中国经济从1997年底开始受到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经历了一场很深刻的调整。由于这次调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在1998—2002年期间相对较低,平均为6.1%。另外,在这期间中国的物价也有所波动,在有些年份为负;在另一些年份为正。尽管中央银行动用了一切可以动用的手段和措施进行宏观调控,以此促进消费和投资,但其作用并不十分明显。以现在的眼光看,这段经济波动既包含暂时性需求扰动,更有深刻的结构原因,因此,在那段时期,货币政策的滞后效应较长,实际上是由宏观经济运行状况所决定的。
从2002年夏天开始,中国经济走势开始发生变化。由于对宏观经济走势的预见性不足,货币政策一时没有跟进,因为国内多数的经济学家感觉中国仍处在通货紧缩阶段,因此货币供应量未及时收紧。2003年第一季度开始出现较明显的信贷膨胀,总的贷款规模和2002年相比出现了成倍的增长,随着这种增长趋势日益明显,中央银行逐渐认识到应该进行宏观调整。但是,就在各方意见几近趋同、准备采取措施的时候,伊拉克战争爆发了,因此未敢轻易对经济中的投资、贷款以及局部过热的情况进行调整。其后“非典”疫情又随之而来,2003年4月份时,“非典”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已经显现,因而央行不得不把事先设计好的有关适当收紧货币供应量的政策调整为冷静观察。在“非典”疫情几近结束的时候,央行开始重新考虑启动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特别是控制货币供应量,在这一背景下,中央银行出台了若干政策,包括2003年6月份出台的房地产信贷方面的政策,以及2003年8月份决定并于9月份实施的提高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的政策。但是由于担心对经济增长造成损害,调控的力度并不大,加上货币政策的滞后效应,通胀率(CPI)在2004年第二、三季度还是超过了4%、5%,随后中国政府开始借助一定的政策组合对局部经济过热进行宏观调控,主要是遵循“有保有压”的原则,通过结构调整,抑制某些行业和领域投资需求过热,控制银行贷款过快增长,防止通货膨胀。(www.zuozong.com)
2005.,我国经济的一大特点是内外发展不均衡,央行继续执行稳健货币政策,针对宏观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适时调整调控目标和手段,突出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和前瞻性,对于稳定金融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2006年上半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骤然加速,中国经济面临过热危险,遏制投资过快增长,便成为2006年宏观调控的重中之重;同时,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货币信贷投放过多,也是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针对这一系列问题,央行及时调整,实行稳中偏紧的货币政策,根据形势的变化,提高存贷款利率,并交替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从全年来看,虽然形势复杂多变,央行在一定程度上处于被动应付的局面,但是取得了很不错的成效,CPI通胀率维持在2%之内,GDP增速超过10%。2007年,经济运行中出现了由偏快转向过热的风险,并且主要在食品涨价的推动下,通货膨胀压力明显上升,三季度,货币政策因此由“稳健”调整为“适度从紧”,四季度又调整为“从紧”,在开展公开市场操作的同时,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共5.5个百分点,6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同时加强了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的指导。一系列措施的出台有效地控制了通货膨胀形势,CPI同比涨幅在2008年2月达到高点后开始下行。
2008.下半年开始,通胀情况开始出现缓解,同时受美国次贷危机等影响,经济增速出现了明显放缓的趋势,通缩压力也开始显现。为此,11月初,人民银行再次将货币政策由“从紧”调整为“适度宽松”,这也是我国10年来首次提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人民银行不仅取消了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管控,还调整了央票的发行方式,并采取大幅降息、大幅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等方式来释放流动性,保证货币信贷市场的稳定,支持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
2010.2011年,金融危机的影响逐渐弱化,全球货币转向宽松导致的通胀预期逐渐上升,我国4万亿元投资刺激也给通胀带来潜在的压力。央行在同年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货币政策从适度宽松转向稳健意味着以M2为代表的货币供应总量增长应低于适度宽松时期,降至以往稳健货币政策阶段的一般水平,只有货币供给总量回归常态,才能实现中央提出的把好流动性总闸门的要求”。2012—2015年,我国经济平稳发展,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央行较多关注经济增长目标,基本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2016—2018年,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发生变化,2016年4月后,央行持续通过MLF和SLF续做填补市场流动性缺口,而非降准,稳增长已不是首要目标。随着金融创新和金融市场发展,影子银行体系扩张往往快于传统信贷增长,在中国主要表现为表外业务的快速增长,其顺周期加杠杆、跨市场传播风险、羊群效应等现象也较为突出。将更广泛的金融资产、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纳入宏观审慎管理,防范系统性风险是大势所趋。此期间,央行较多关注国际收支和金融稳定目标。2018年2月以来,由于美元大周期走弱和资本流出压力不大,我国跟随美联储大幅加息的必要性不强,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发生了一定变化,不再是以国际收支和金融稳定为主要目标边际收紧的稳健中性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由稳健中性转向稳健灵活适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