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美国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引发全球股价、大宗商品价格和主要汇率等剧烈波动,拉开了全球金融危机的序幕。这场卷席全球的金融危机,使得全球经济从繁荣转入危机及和衰退,并从实力消长、经济平衡和治理体系等多方面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值得注意的是,这场危机不仅动摇了美国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而且打破了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区分世界经济体的传统认识。危机发生后,全球经济进入大调整、大变革和大转型时代,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生产流量与流向出现了结构性的变化,以发达国家为中心、发展中国家为外围的世界经济结构关系也出现了逆转,整个世界的经济格局悄然发生变化。
2007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并逐渐蔓延到全球的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遭遇了自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衰退。这场危机对卷入其中的每个经济体都是一种严峻的考验。
(一) 美国
美国是这次金融危机的发源地,金融危机后,美国的经济受到重创。由非营利金融改革游说组织Better Markets 发起的“危机损失”估值报告显示:2008年金融危机给美国造成至少12.8万亿美元的损失。该报告声称只计算了金融危机造成的实际和潜在的经济发展损失,并未包含美国政府为避免“二次大萧条”而采取的其他投入;而且对于失业、住房抵押权丧失等难以量化的相关损失也没有纳入报告中,因此这是非常保守的数字。
为应对危机以及维护本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美国政府积极应对,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救助国内金融行业和制造业,鼓励研发和创新。
1.美国政府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进行救市
例如,美国财政部通过问题资产救助计划对汽车行业、银行业、住房市场、AIG等多个行业和企业进行援助;美国财政部通过汽车行业融资计划,在汽车行业注资约800亿美元,帮助通用、克莱斯勒等汽车行业龙头进行资产重组并走出危机。问题资产救助计划和汽车行业融资计划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不仅在保障纳税人利益的同时稳定了金融市场,而且还稳定了就业,维护了社会稳定。
2.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
金融危机以来,为了降低失业率,缓解通货紧缩,稳定金融市场,避免经济危机进一步恶化,美国共推行了四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2008年11月,美联储宣布购入政府支持企业的债务和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第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正式启动。2009年3月,美联储把购买机构债的额度增加了1 000亿美元,并把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额度增加了7 500亿美元。第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历时18个月,2010年4月正式结束。第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主要目的是通过向市场提供流动性支持,以达到提振市场信心、平复金融市场恐慌情绪的目的。从政策实施的效果来看,在第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施之后,美国金融体系有所企稳。之后,美国又接连推出第二轮、第三轮、第四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如果说第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目的是稳定金融体系的话,那么后续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则变为通过压低长期利率刺激实体经济,以支持实体经济增长为目的。2010年11月,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启动。为减轻政府压力,美联储计划在2011年6月之前进一步购买6 000亿美元的长期美国国债并转售给其他国家。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从2012年9月启动,美联储决定把0—0.25%的超低利率政策保持到2015年,同时每月购入400亿美元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并卖出相同数量的短期国债进行再投资。2012年12月,美国在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出第四轮量化宽松政策,决定每月购买45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并坚持执行零利率的政策。四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为美国扩大财政支出提供了重要支持。除第三轮量化宽松为购买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外,美联储实施的其他三轮量化宽松政策均为购买国债,为美国政府维持财政赤字政策、扩大财政支出提供支持。通过持续向市场有针对性地注入流动性,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不仅稳定了市场信心,促进了投资和就业,而且增加了基础货币投放,缓解了美国政府的财政问题。与此同时,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使得市场的流动性得以大大提高,为美国金融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不仅为有资金困难的银行提供了一定的流动性,消除了流动性不足带来的威胁,而且还挽救了一批濒临破产的企业,避免了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同时也使得居民的财富止损回升。Feldstein(2011)计算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美国消费的刺激作用,发现美国家庭共持有约市值为17万亿美元的股票,在经过15%的股价提升后带来了约2.5万亿美元的财富升值,并由此拉动了约1 000亿美元的消费,贡献了约0.6%的GDP增长。[1]消费的回暖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美国经济的复苏。
3.积极鼓励研发和创新
美国经济在金融危机后能迅速复苏并持续走强,除了与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相关外,还与美国积极鼓励研发和创新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众所周知,长期以来,美国在研发方面的投入一直领先于其他国家和地区,不仅政府在科研创新方面有较高的投入预算,而且企业自身在科研上的投入也很高。金融危机后,美国为了维持制造业的全球竞争力,积极鼓励研发和创新,加大研发投入,以增加科技研发实力,推动产业不断升级和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历年来,美国在全球各国中投入的研发资金一直是最多的。2013年美国研发支出在全球研发总支出的占比高达31.4%。尽管如此,美国政府仍不断提高对研发的预算,以创新来支撑制造业的发展。2014年,美国政府科研总投入的预算为1 427.73亿美元,其中用于应用研究的预算为349.63亿美元,比2013年增加了10.6个百分点。2017年美国研发支出占GDP的2.79%,在全球研发总支出中占30.82%。2018年,美国研发支出比2017年增长2.86%,占GDP的2.84%,达5 529.8亿美元。
此外,不仅政府重视研发投入,而且企业对研发投入也十分重视。美国社会的科研开发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过程,企业的研发投入往往比政府投入多。2013年美国全社会的研发经费来源共计4 501亿美元,其中联邦政府经费为1 212亿元,企业经费为2 957亿元,占美国全社会研发经费的百分比分别是26.9%和65.7%。从研发经费的使用情况看,联邦政府使用占比仅为7.8%,而企业的使用占比则高达70.7%。2018年,全球前十大研发投入最多的公司美国就占据了一半。正是因为美国社会上下都重视并积极鼓励研发和创新,激励了产品创新,保障了美国制造业企业在全球的竞争力。
尽管全球金融危机对美国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降低了美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但由于美国积极应对,经济迅速复苏(见图6-1),美国作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仍无法撼动。由图6-2可知,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对外贸易总额仅在2009年出现急剧下降,之后便迅速回升,经济复苏强劲。2016年美国GDP总量为18.71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一,进出口贸易总额37 059.58亿美元,位列全球首位,其中进口额为18 308.49亿美元、出口额为18 751.09亿美元,进出口贸易逆差为7 217.44亿美元。2018年美国GDP高达20.49万亿美元,稳坐全球第一;进出口总额42 067.9亿美元,排名世界第二。虽然美国经济短期复苏强劲,但从中长期来看仍然存在一些隐患,如:由于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及各种福利支出上升的影响,美国财政赤字也持续上升,如果不能得到彻底解决,将会影响未来经济走势;美国失业率在2012年9月便已逐步改善停滞在8.1%,劳动参与率仍不高,2014年12月美国劳动参与率仅为62.7%,创38年新低。2018年,美国失业率降至3.9%,创1969年以来的最低,但美国经济仍然面临劳动力市场挑战,2018年处于最佳工作年龄的男性(25—54岁)中男性劳动力参与率为89%,女性的劳动力参与率为75%,美国劳动力市场状况仍不乐观。
图6-1 2007—2018年美国GDP总额
图6-2 2001—2018年美国对外货物贸易总额
(二) 欧盟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强烈冲击,欧盟经济受到重创。在欧盟,首先受到危机冲击的是银行和金融系统。2009年,金融危机的影响进一步蔓延到实体经济。2010年,在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后,欧盟经济刚刚出现复苏的迹象,却又遭受了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侵袭。欧债危机的爆发,对欧盟国际金融危机后刚刚恢复的市场信心造成很大的冲击。随着危机的不断升级,私人投资和消费进一步萎缩。重重危机使得原本增长乏力的欧盟经济雪上加霜,欧盟的经济前景变得更加黯淡。而为应对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欧盟各国陆续出台的财政紧缩政策也延缓了欧盟各成员国的经济复苏,导致欧盟的复苏步伐明显落后于其他发达经济体。2017年,英国“脱欧”进一步使得欧盟在全球经济、政治事务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大打折扣。
1.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欧盟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项指标全面下滑
进入21世纪以来,欧盟由于传统产业丧失成本优势,而且又饱受新兴国家的冲击,经济发展缓慢,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呈逐年递减趋势。金融危机的爆发,更是加剧了欧盟经济的衰退,其投资、消费和出口等指标迅速下滑。2009年全年,欧盟和欧元经济的增速降至0.2%和0.1%;2009年欧盟和欧元区的投资分别下滑1.9%和2.6%,而过去3年的增速均保持在3%以上。[2]2010年欧债危机发生后,欧盟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强,宏观经济风险也明显加大。为应对危机,欧盟出台了一系列措施:(1) 欧盟峰会于2010年6月17日通过“欧洲2020战略”的10年发展规划,确定了欧盟未来发展的三个重点,即:实现以知识和创新为基础的“智能增长”,以发展绿色经济、强化竞争力为内容的“可持续增长”,以及以扩大就业和促进社会融合为基础的“包容性增长”,以期引领欧盟经济走出债务危机,增强竞争力。(2) 欧盟委员会还讨论了如何加强欧盟内部经济治理,并于2010年6月30日制定了关于欧盟内部强化财政纪律和加强经济治理的改革方案,决定强化财政纪律和加强对成员国的宏观经济监督,以避免债务危机重演。为此,欧盟委员会同意,在尊重各国预算主权的前提下,从2011年开始实施对欧盟成员国预算的评议制度,对多次违法规定且不积极削减高额财政赤字的成员国将实施多项惩罚措施,其中包括暂停为成员国发放农业和渔业补贴以及其他发展基金等。各项措施的出台,并未能扭转欧盟经济恢复乏力的趋势,欧盟在整个国际体系中的地位有所下降,国际形象也受到诸多负面影响。
2.金融危机加重了欧盟内部经济的结构性失衡
事实上,经济发展失衡问题一直困扰着欧洲经济。20世纪90年代,德、法等西欧国家人口结构出现老龄化趋势,实体经济逐步进入后工业化阶段,资产报酬率降低,国内需求严重不足,为获取欧洲内部新的市场需求,欧元区持续扩张。欧盟自成立以来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就参差不齐,既有英国、德国、法国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也有像希腊、西班牙、葡萄牙等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还包括中东欧较为落后的新加盟的国家。随着欧盟成员国的不断增加,欧元区各成员国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欧盟进行的一次大规模东扩,给欧盟内部经济的平衡发展带来更大的困难。欧盟各国由于自身经济结构和发展状况的差异,从而受到危机冲击的程度也不同。欧盟大多成员国经济结构单一,过度依赖周期性较强的产业,在金融危机面前不堪一击。例如,希腊的支柱产业是外需型产业,如海运、旅游等;西班牙以房地产和旅游业为支柱产业,在危机面前异常脆弱,经济恢复乏力。而德国和法国作为欧盟实力较为雄厚的经济体,虽然也深受危机冲击,但经济得到迅速的恢复。2010年德、法两国全年经济增长率分别为3.65%和 1.6%,而希腊和爱尔兰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4%和-0.45%。因此,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不仅使欧盟的经济情况恶化,而且加大了欧盟内部经济体的贫富差距,强者更强,弱者更弱。
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欧盟必须采取经济政策进行协调,但是,如果要刺激欧盟经济使其尽快恢复,就必须实行扩张性的经济政策,以拉动经济和扩大就业,而这又会增加财政赤字并加大政府的债务,这就使得欧盟面临两难抉择。而且,欧盟各国由于受到冲击的程度不同,应对危机的态度也有所差别。欧盟几个实力最强的成员国在本国利益优先的考虑下,无法形成合力,导致欧盟在出台应对政策时阻力重重,只能依靠不断妥协来平衡各方势力,严重影响了欧盟应对危机的效率。[3] 以德国为例,德国自身经济实力较为雄厚而且受金融危机影响所遭受的损失也相对较小,因此在危机初期并未采取大规模的应对措施,对于欧盟制定的协同应对危机的方案,也因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而不愿积极投入到救市中。因此,可以说,各成员国之间的政治分歧和经济差异是欧盟经济低迷恢复乏力的主要诱因,这也使得欧盟错过了金融危机后的最佳量化宽松时期。此外,虽然2010年欧盟在新颁布的“欧洲2020战略”中,明确提出研发创新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平均每年都要达到3%,但为应对债务危机,各国忙于紧缩财政,无暇顾及创新问题。据统计,2011年欧盟研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仅为2.03%,在欧盟成员国中,仅丹麦和马耳他实现了既定目标。至2012年,该比例进一步下降至1.96%。由于欧元区近年的经济乏力,加上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影响以及受公共债务和“财政契约”的限制,欧盟缩减科研经费在所难免,因此,欧盟的创新困境也难有改善。(www.zuozong.com)
与此同时,欧盟各成员国采取的紧缩政策加剧了欧盟经济结构性失衡的问题。欧盟成员国在遭遇主权债务危机后,相关国家出台并实施财政紧缩计划:2010年5月2日,希腊政府宣布将在未来3年内削减财政预算300亿欧元,实施结构性改革,包括增加税收、减低工资和养老保险等;2010年5月12日,西班牙宣布150亿欧元的财政紧缩计划,包括公务员减薪、冻结退休金规模、取消新生儿和老年人补贴等措施;2010年5月25日,意大利政府通过了今后两年内削减240亿欧元公共开支的财政紧缩计划;2010年11月24日,爱尔兰政府为获得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救助资金,公布了一份为期4年拟削减财政赤字150亿欧元的财政紧缩计划,其中包括削减福利开支、减少最低工资、提高税收等措施。[4] 由于各成员国的财政紧缩政策在实施程度上存在较大的差异,而且措施也大相径庭,使得欧盟内部经济政策的协调难度加大,各成员国经济复苏的进程也明显分化。
3.英国“脱欧”加大了欧盟经济的不确定性
2016 年6 月23 日,英国举行脱欧全民公投并意外通过。英国脱欧不可避免地对欧洲政治经济产生极大的影响,加大了欧盟经济的不确定性。(1) 欧盟的市场规模效应消失。英国作为欧盟经济的重要贡献者,退出后,欧盟大市场的规模效应必将消失,在全球经济中将难以发挥对自己有利的主导作用,对东欧国家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将逐渐下降。(2) 欧盟的失业率将上升。摆脱欧盟劳动者自由流动规则的限制则是英国脱欧的重要原因之一。英国脱欧后,将超过100万在英国的其他国家就业者只能回国或到欧盟其他国家就业,这将对这些国家的就业市场造成很大的冲击,导致失业率提高。(3) 欧洲金融业将受到极大的影响。作为欧洲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一环,金融业占据重要地位,特别是在欧洲科技创新能力下降及在世界经济中地位下降的影响下,金融业在欧洲经济中的重要性日益显现。欧洲金融业主要依赖全球著名的金融中心——伦敦,没有了伦敦,欧洲金融业必将受到重挫,从而影响欧洲金融业的发展。此外,作为欧盟内仅次于德国的第二大贸易主体,英国“脱欧”将打破欧盟现有的一体化格局,直接影响欧盟贸易一体化进程,进而打击欧盟内外贸易的复苏。总之,英国“脱欧”对欧经济影响仍存很大的不确定性,英国“脱欧”协议生效内容仍不确定,随时可能释放不利信息。2018年欧盟经济有所放缓,面临的风险因素也在增多,如流动性风险、金融市场波动、英国“脱欧”协议生效的内容、贸易摩擦等都将对欧盟经济带来下行的威胁。
(三) 日本
作为和美国保持密切关系的日本,在金融危机中也难逃厄运。
1.日本金融业蒙受巨大损失
国际金融危机对日本金融业而言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日本金融机构因大量持有美国次贷产品而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导致金融机构纷纷破产或被兼并。东京股市因全球金融危机的蔓延而上演高台跳水,一度在全球主要股市下跌的排行中位居前5,远远超过美国股市下跌的幅度。除受全球股市下跌影响外,日本企业相互交叉持股也是日经指数下跌的重要原因。由于日本很多企业相互持股,股票市场价格全面下跌不仅严重挫伤投资者的信息,而且使得投资环境进一步恶化,进而引发实体经济的衰退,对日本整个实体经济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冲击。银行业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也受害不浅。据相关数据,日本三菱、瑞穗金融集团、三井住友和住友信托银行四大银行在2007—2008年与次贷相关的亏损约达47亿美元,占其利润近30%。2008年10月10日,大和生命保险公司宣布破产,成为第一家因金融危机倒闭的日本金融机构。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使得投资者对各种金融资产的安全性产生了高度怀疑,从而引发企业之间的互不信任,使许多中小企业甚至一些大型上市公司融资受到影响,陷入难以摆脱的财务困境。
2.日本出口面临困境
国际金融危机沉重打击了日本对外贸易。虽然日本与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一样,经济增长模式是消费拉动型的,内需贡献占GDP增长的一半以上,外需低迷对日本经济并非致命,但是,在国际市场萎靡不振和日元升值的背景下,日本出口产业的困顿所引发的实体经济的萎缩是无法忽视的。[5]随着西欧和美国经济的日渐萧条,其消费情绪的低迷和实际消费支出的放缓,对日本的出口贸易的冲击十分明显。与此同时,由于美国持续弱势,日元不断升值,导致日本产品海外售价不断提高,严重削弱了日本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日本财务省的统计报告显示,2008年日本商品和服务贸易出口额为77万亿日元,较2007年减少3%;进口额为73万亿日元,同比增长8.8%;商品和服务贸易顺差为1.8万亿日元,同比下降约82%;全年经常项目顺差为16.28万亿日元,较上年下降34.3%。
3.日本汽车市场面临严峻的考验
作为日本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汽车行业对日本的就业和税收都具有很大的贡献。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日本汽车销售市场低迷不振。日本汽车业的三大巨头丰田、本田和日产公司汽车产量锐减。丰田公司在北美和欧洲市场的销量大幅减少。2008年,丰田汽车亏损约500亿日元,这是丰田汽车46年来的首次亏损。随着汽车销量的大幅下降,不少汽车公司纷纷调整投资和生产计划,而这又因连锁反应影响到其他相关行业。以钢铁行业为例,钢铁的需求因汽车产业的减产而急剧下降,日本维持了近两年半的钢材旺销状况在2008年8月发生了逆转,导致一些大型钢铁公司也实施减产措施。
日本经济与欧盟有类似之处,如经济长期发展的基本面不如美国,老龄化问题也很严重。劳动力总量在不断下降,劳动力素质的改善尚需时日,科技发展速度和水平也与美国存在一些差距。“但从经济结构和增长动力来看,日本和欧盟还存在诸多区别:首先,与欧盟各成员国之间因政治分歧和经济差异而导致经济低迷不同,日本经济低迷更多的是结构性原因。其次,日本老龄化问题比欧盟更加严重。日本适龄劳动者持续减少,据OECD预计,按照日本适龄劳动者衰减的趋势,到2050年日本适龄劳动者将降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的水平。日本由于老龄化问题严重,缺乏危机应对所必要的创新环境和微观经济基础,因此其经济快速复苏的前景黯淡。再次,从意识形态上来说,日本文化尊崇屈从长辈,这必然导致年轻人很难活跃在重要的社会岗位上,从而大到产业政策、宏观经济政策,小到金融领域、制造业领域的产品设计,相对来说都更难出现创新元素。因此,从长期来看,后危机时代的日本增长动力不足,自然增长率将长期维持在1%甚至更低的水平。”[6]但是,日本由于有泡沫经济崩溃的教训,在金融领域的问题比之欧美要小一些;而且日本地处当代经济最活跃的东亚区域,如果这个区域复苏比较快的话,日本也会得近水之利。[7]
(四) 发展中国家
国际金融危机暂时阻断了世界经济持续发展的进程,使世界经济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为严重的衰退,发展中国家在这次危机中也遭受多重打击。
1.发展中国家出口锐减
受金融危机影响,发达国家经济衰退,消费需求不足,进口需求降低,直接减少了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同时,由于经济不景气,各国也采取不同程度的贸易保护主义,涉及领域的范围也不断扩大,从限制商品进口扩大到限制服务进口、劳工输入等。一方面直接导致了主要依靠生产和出口带动经济增长的发展中国家的生产和经济增长率大幅下降,另一方面也阻碍了劳动密集型国家的收入增长。
2.发展中国家能够获得的投资减少
一方面,由于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为抽取资金救市,需要提高资本充足率以备不时之需,从而收回流入发展中国家的资金,导致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融资更难。众多发展中国家银行陷入困境,国际资本流量大幅减缓,流动性不足日益严重,企业融资困难,融资成本增加。2009年,新兴经济体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约为5 339 亿美元,同比减少35%。另一方面,金融危机导致流入发展中国家的资金减少,对于一些有大量赤字的发展中国家而言,还会面临收支平衡的问题。2009年,流入发达经济体的外国直接投资额为4 413亿美元,同比下降52%。2009年,新兴经济体对外直接投资和吸收外资之和不到1万亿美元,而2007年和2008年新兴经济体直接投对外资和吸收外资之和分别为1.8万亿美元和1.4万亿美元。
3.由于资源价格的下跌,导致能源出口依赖型国家收入的降低
能源出口依赖型国家如巴西和俄罗斯,能源及其相关产业在产业布局中占据了较大的比重,能源出口收入在国家出口收入中也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国际市场上能源价格稍有些许变动就会对这些国家产生很大的影响,轻则导致出口收入锐减,重则可能影响到国内经济和政治的稳定。以俄罗斯为例,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对石油这一主要能源品的增量需求低迷,与此同时,全球石油产能却不断积累,短期产量超预期增加,最终导致2014年下半年国际油价暴跌,跌幅超过50%,卢布兑美元汇率因此持续贬值,2015年2月一度跌至69.5,贬值超过一半,目前在66左右徘徊。俄罗斯经济受到重创,国内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财政状况恶化,国家宏观风险加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