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东面10公里远的灞河上,有一座古桥叫做灞桥,这是我国最早的梁桥。
灞桥具体的建造年代不详,按北魏时成书的 《水经注》记载,“灞水古名滋水,秦穆公更名以显霸功。水上有桥,谓之灞桥”。秦穆公活动于公元前600多年,灞桥的历史也有2600年了。据专家考证,上述说法缺少根据,但至迟在汉代就已经有灞桥了。
灞桥建成以后,由于灞水的水文条件较特殊,历史上屡遭损毁。清代道光十三年 (1832年),陕西巡抚杨名飏征集了附近的官绅士民,桥匠民工重建灞桥,历时9个月完工。重建后的灞桥长近400米,共67跨,各跨长6米左右,桥面宽约7米,是一座多跨式桩基础石制排架墩简支木梁桥。这次改建后的灞桥,经历了100余年的各种冲击和考验,到解放后仍然屹立在灞河上。
1957年,西安市的有关部门鉴于灞水河道淤积,桥下净空不足,不利排水行船,对灞桥进行了改建。这次改建中,科技人员曾将原桥彻底拆开,进行科学鉴定,发现这座古桥之所以逾百年不毁,主要是桥的下部结构非常合理。它的桥墩是用护底、柏木桩、石盘、石柱和盖梁组成,相互间确保牢固的联系,每个桥墩有六根石柱,成纵排迎水而立。每根石柱用四层带轴的圆石墩叠砌而成,底部是平面较大的石盘,以扩大桥墩的承压面积。各层圈石墩和石盘都凿有阴阳卯口,卯中心均留有铁质柱洞。套接时,先用糯米汁、牛血拌石灰等填充在卯眼内,然后再套接,使石柱成为一个整体。(www.zuozong.com)
石盘下部是起支撑作用的11根柏木桩。木桩排列成梅花式,靠上游的一根比其他桩长一些,并穿在石盘预留的孔洞内,以防止石柱水平滑动。柏木桩的用料非常严格,取材于冬季,只选用色白质密的,削除枝杈,趁湿带皮使用。石盘底面紧贴桩群,不平的地方垫以铁片,周围还有八根护柱环卫,以求稳定。在各孔石盘间以及石盘上下游各4米宽的河床内,还建有厚约1米的白灰三合土护底,以防止河水冲刷桥基。为了减少河水对桥墩的冲击,各个石柱都建成圆形,石柱之间留有50厘米的空间。这种结构与实体墩相比,能减少湍流,利于泄洪,并能分散水流的冲击力。《陕西灞沪二桥志》说 “石盘作底,石轴作柱,水不搏激,而沙不停留”。这种结构显示了我国古代精湛的造桥技艺。据一些日本朋友讲,日本有一些古桥曾仿照灞桥修建桥墩,至今仍可见到。
灞桥是我国历史上的桥,不仅由于它的科学合理的结构,而且由于许多古代诗文中都提到它。灞桥附近多栽柳,使灞桥成为著名的风景区。西安碑林中就有清代灞桥风景的石刻,乾隆年间编成的《关中胜迹图志》中也载有灞桥风景画。历史上折柳道别的习俗即由灞桥而生,灞桥也因此被称为销魂桥。唐朝诗人李白 《忆秦娥》诗作中有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名句。1957年对旧桥改建时,利用了原来的桥墩,仅用钢筋混凝土把桥墩接高2.4米。桥梁上部的木梁改为钢筋水泥桥梁,桥面也拓为10米。现桥共有64孔,长389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