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刘彻,是中国皇帝的第一本教科书。中国之所以称中国,就是在他当政时确定下来的。两汉前后几百年,汉武帝的名气,仅次于开国的刘邦,是一个不能不说,或是有许多话要说的皇帝。历史就是这样奇怪,它垂青于一个朝代,会给这个朝代送来一些意想不到的人物。总之十分有意思。仿佛历史走到汉武帝这里,把前朝的秦始皇,后代的刘邦、刘恒、刘启等人的东西,都揉成一团,塞给了汉武帝。使他彻头彻尾地成了一本书,一本有着各种内容,却没有统一标准的书。汉武帝的母亲叫王美人,她曾经告诉过景帝,说是初怀刘彻时,曾梦见太阳钻入她的怀中。这个太阳,可能是从秦朝一路照过来的太阳。
汉武帝从小就聪明。当年,景帝姐姐刘嫖,想把嫁不掉的女儿阿娇嫁给他。一天,她当着景帝的面问刘彻:“想不想娶阿娇做老婆呀?”刘彻看穿了大人的意思,竟然从容回答:“要是能娶到阿娇,我就造一座金房子给她住。”弄得景帝姐弟俩十分开心。当然,刘彻还不是这么庸俗。因为他有一个脱俗的老师。老师名叫卫绾,是个文武全才。当老师的,光会念几本书还不行,能讲还要能干,这样才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才干。卫绾在文学、军事、儒学等方面,为武帝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使武帝在以后的日子里,一直能够享受到这种学识给他带来的乐趣。
刘彻当皇帝时,只有十六岁,正是翩翩少年时。汉朝经过“文景之治”的休养,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社会财富。像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浑身都是活力。这也从根本上,成全了汉武帝的凌云壮志。
在中国,干任何事都讲究名正言顺。早些年大家不干事或少干事,依的是黄老哲学;现在想干事或干大事,就要搬出儒家学说。用汉代大儒董仲舒的话来讲,叫“大一统”,又叫“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听我一家叫卖,不要再开其他分号了。一批著名的儒臣,如窦婴(丞相)、田蚡(太尉)、赵绾(御史大夫)、申培(太中大夫)等,在武帝周围,帮助他一步一步地实现各种治国理想。我总以为,撇开好坏不说,治理国家的过程,同样是一个实现理想的过程。
说是教科书,肯定就是一种规范。武帝通过提倡儒家学术,实施多欲的进取政治。对内加强皇权,巩固统一;对外开拓疆土,宣扬国威。在他以后,战国以来的分裂状况得到彻底改变,地方割据逐渐消失;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统一的政治、经济、文化得到较快发展。这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汉武帝一方面把西汉王朝推向了极盛时期,同时,也顺便开创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光辉的时代。这些结论性的语言,大多来自教科书。历史在它们走进书本之前,远远比这些叙述来得详细和鲜活。
不太想说一些枯燥的行政工作,只想说说发生在汉武帝身上的一些生活小事。这是一叶知秋。不然,就真的需要去读教科书,而不是翻这一类的闲书了。(www.zuozong.com)
我总是很奇怪,为什么出了一个杰出的皇帝,周围便会出现一批杰出的人物。简直是从天上掉下来的。用史书的话来讲,就是“汉之得人,于兹为盛”,“兴造功业,制度遗文,后世莫及。”随便说几个人的名字,主父偃(政治家)、司马迁(史学家)、司马相如(文学家)、卫青(军事家)、霍去病(军事家)、张骞(外交家)、桑弘羊(经济学家),都是响当当的人物。是时代造就了英雄,还是英雄选择了时代,说不清楚。有了这样的时代,有了这样的人才,恐怕多少与汉武帝有点关系。因为天下有英雄,这英雄就同样坐稳了天下,不知是不是这个道理。当时的察举制、征召制、博士制,都为这些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了比较好的条件。无论如何,人才总是一个社会最可宝贵的。好人愈多,能人愈多,社会可能就愈安定,愈进步。
做了不少大事和好事的汉武帝,也是个非常复杂的人。看一个人的复杂,特别是看皇帝的复杂性,你就看他如何杀人,能看出许多名堂。先看杀身边的人。武帝有个钩弋夫人,生了个儿子,武帝非常喜欢,常对人夸口:“这孩子像我。”武帝为立他为太子,并避免孩子母亲的专权,竟找了一个借口,逼死了她。不知为什么,武帝竟要杀自己的乳母。乳母知道后,向当时的权臣东方朔告急。东方朔在她临刑前,故意当着武帝的面讲:“你真该死,皇上现在已经长大了,他怎么会记得你的哺育之恩呢?”武帝听后,觉得不好意思,于是放掉了她。再说杀大臣,武帝在位五十四年,共用十三名丞相,除田蚡、公孙弘、石庆和田千秋四人外,其余的卫绾、许昌、薛泽被“黜免”;李蔡、庄青翟和赵周畏罪“自杀”;窦婴、公孙贺、刘屈嫠被“斩杀”,最后,弄得无人敢去坐丞相这把交椅。还有一次,武帝做梦,梦见有数千的木人打他,醒后就病倒了。他认为是臣下吏民诅咒造成的。他派酷吏江光去查办,先后害死了数万人。包括丞相公孙贺父子,亲女儿诸邑公主、阳石公主,卫皇后的侄儿卫等大人物。后来,武帝发现江光是个造冤高手,于是又诛杀了他全家。在公元前107年前后,关东出现大量流民,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武帝向各地派去“绣衣使者”,对农民起义残酷镇压。有些起义的队伍仅几千人,但被屠杀的却有几万人。这些使者还有权镇压地方官吏,上至州刺使、郡太守,下到一般小吏,想杀谁就杀谁,叫做“沉命法”。许多官吏都死于非命。
喜欢杀戮的人,虽然有英雄的脾气,但一定没有英雄的胆量。绝大部分杀戮英雄,都是怕死鬼。在公元前112年,武帝闹了一个大笑话,当时,一个叫奕大的人,自称从海上来,拜会过各路神仙。又会炼黄金,又会制仙丹。武帝信以为真,满足他各种狂妄的要求。先是封他为五利将军,又封为天道将军,送了近万两的黄金,送了自己的女儿长公主,连人带钱再加上各种荣誉,都送出去了。结果不用说是一场空。最后,被涮了一把的武帝,腰斩了奕大,才解了一口闷气。即使这样,武帝仍然没有死心,还是巴望着有人能够成功,成功后让他多活几年。民间对武帝的这种喜神好鬼的把戏,也多有讽刺。《拾遗记》中有一个故事,说是武帝住在甘泉宫时,经常有仙女下凡来与武帝“围棋相娱”,武帝对仙女也想非礼,结果被仙女迎面吐了口水,“遂病疮经年”,得不偿失。
年轻时做了皇帝,如果一路做到了老年,肯定会干荒唐的事。都说是老小老小,愈老会愈小。当然,对一个家庭来讲,破坏力有限;对一个国家来说,就不能忍受。说武帝是个英雄,是因为英雄即使临到死了,还能把道理悟出来,这就是真英雄。武帝晚年的挫折,使他开始反省自己的一生。大约在公元前89年,武帝出巡到了东莱的海边。他望着茫茫大海出了神,他所期望的神仙仍然未来到。回到钜定县(今山东文饶县北),想想自己的所作所为,不禁自言自语:“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靡费天下者,悉罢之。”正因为有了武帝晚年的不好意思,才使得社会又趋于安定,开启了后来“昭宣中兴”,媲美“文景”的西汉盛世。
最后引一首武帝所作的《秋风辞》,让他唱唱自己心中的事儿:“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这样一听,武帝还是有情有义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