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敦煌学: 佛经故事画,走进佛教艺术

敦煌学: 佛经故事画,走进佛教艺术

时间:2023-07-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佛经故事画是以佛经故事为依据(题材)而作的连环画面。1)本生故事画本生故事画是表现释迦牟尼“前生累世”忍辱牺牲、救世救人等各种善行的故事。莫高窟本生故事画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延续时间长,为敦煌艺术精品之一。2)佛传故事佛传,顾名思义,就是佛陀释迦牟尼的传记。佛传故事画就是绘制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从下生、入胎、出胎、出家、降魔、成道、初转法轮到涅槃(即八相)一生事迹的传记性连环画。

敦煌学: 佛经故事画,走进佛教艺术

佛经故事画是以佛经故事为依据(题材)而作的连环画面。根据故事的性质,可分为本生故事、佛传故事、因缘故事等。

1)本生故事画

本生故事画是表现释迦牟尼“前生累世”忍辱牺牲、救世救人等各种善行的故事。表现形式有四:(1)单幅式,只绘故事中的一两个重要情节,如第275 窟《月光王施头》;(2)连环画式,横卷或多幅,表现全部故事内容,如第257 窟《鹿王本生》;(3)组合画式,以故事中的核心情节为主,把其他情节画在四周,如第254 窟《舍身饲虎》;(4)屏风画式,把情节绘在屏风上,一屏一个或两个情节,屏风按顺序连接,组成一个或几个完整的故事,如第98 窟《贤愚经变》。莫高窟本生故事画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延续时间长,为敦煌艺术精品之一。

九色鹿王本生故事讲述的是有一人掉入恒河,菩萨化身的美丽九色鹿将他救上岸,溺水人因之许诺不将九色鹿之事向外泄露,并发誓若违背诺言,让他口吐白沫周身生疮。后来,溺水人见利忘义,忘恩负义的故事。

萨埵太子本生图壁画位于254窟南侧墙壁上。它讲述了一位名叫萨埵的王子,如何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拯救一群饥饿濒死的老虎,以慈悲奉献的行动积累了后世成佛的因缘。

一日,释迦牟尼佛在法会上应大众的邀请,展演他成佛前的慈悲因缘。于是,随着一座佛塔从地涌出,一段往昔的故事逐渐浮现:久远之前有一个国王,依善法治国得当,因而没有怨敌,国家富饶安定,国王的三位王子皆以气概与德行垂范于世。其中最年少的小王子名叫摩诃萨埵(梵文Maha^-sattva)。这个名字中的Maha 意为广大,sattva 意为众生,有心系一切有情众生的意味,这位小王子的命名似乎预示了他极不寻常的人生之路。一次,三位王子到山中游玩,在一阵强烈不安的预感之后,他们见到了一只母虎。母虎生下七只虎仔已经七日了,由于无法觅食,身体羸瘦,若再为饥所迫,恐要食幼崽果腹。三位王子想帮助它们,但老虎唯食新鲜血肉,他们却无从及时得到,唯一可行的是马上舍出肉身。王子们心怀忧愁,目不暂舍。萨埵的两位兄长慨叹自己缺乏大悲心与智慧,故而无法舍出自己的肉身来救众虎。此时,萨埵暗自思量,今天的境况恰是一个播种福田的良好机遇,如果能舍此难舍之肉身,便可积累善业的资粮,就像在茫无际涯的生死大海中建造了一座桥梁,能够最终证悟佛道,获得真正圆满庄严、永无变异之忧的微妙法身,进而帮助众生摆脱生死轮回的忧患,获得佛法安乐。于是,下定决心的萨埵支走了两位王兄,怕他们因为畏惧而阻拦,然后发下利益一切众生的誓言,准备舍身饲虎来开启成佛的关键一步,以在未来拯救众生。于是,萨埵俯身躺在老虎面前,可是,萨埵慈悲心所透射出的力量使得虚弱至极的老虎们竟无力下口。见此情景,萨埵登上山崖,用竹枝刺破喉咙,再纵身跳下。老虎们舔食了萨埵的血,慢慢有了体力,又将萨埵的肉身分食,终于恢复了生命力。天地都为萨埵的慈悲所震动。萨埵的兄弟感到异常,立刻返回,见到满地骨骸,悲哭昏厥,扑倒在地。国王与王后也闻讯赶来,悲痛欲绝。此刻,萨埵又由遍地骨骸化为完整的肉身,在母亲怀中如同睡着一样安详。侍从们泼洒清水令晕倒者苏醒,众人逐渐出离了悲恸,为萨埵建造了一座白塔,将他的骨骸收入塔内供奉礼拜,以纪念他的慈悲功德。在故事的结尾,释迦点出萨埵即是释迦的前世,正是在生生世世的历程中,这种种的慈悲愿力与救护众生的行动,成为他最终悟道成佛的基石。

254 窟南壁上的这幅北魏壁画是莫高窟中最早的萨埵太子本生图。这个舍身饲虎的故事很复杂,有多个人物在多个时间点参与其中。由于壁画面积有限,画家们使用了单幅画多层次的处理方法,又称异时构图。所谓异时构图,就是指在同一幅画中画出不同时间点发生的故事,我们在这一幅画中可以看见多次出现的萨埵太子。看画的顺序是由右上角顺时针看一圈看到画面左上角。画面中心描绘的是老虎啖食其肉的景象以突出重点。

本生故事画是人们对那些超乎常人的自我牺牲圣行的歌颂,这在月光王以头施人、萨埵太子以身饲虎等故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它们通俗易懂,情节生动有趣,对佛教的教化、传播、普及作用极大,因此在莫高窟洞窟中数量很多,内容多有重复,但情节、景物和表现技巧方面又有所区别,形成了各个时期的不同风格。

2)佛传故事

佛传,顾名思义,就是佛陀释迦牟尼的传记。佛传故事画就是绘制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从下生、入胎、出胎、出家、降魔、成道、初转法轮到涅槃(即八相)一生事迹的传记性连环画。

佛传故事典型的情节有乘象入胎、树下诞生、步步生莲、太子学艺、箭穿七鼓、出游四门、夜半逾城等。

(1)乘象入胎:释迦牟尼出生之前,是住在天国兜率宫的一位善慧菩萨。他决定投生人间成佛度化众生,于是选择了仁慈的净饭王夫妇作为父母。净饭王和王后摩耶夫人已经结婚多年,却一直膝下无子。一天,摩耶夫人在睡觉时,梦见一位菩萨乘着一头白色的大象,从空中而来,又从她的右胁进入了腹部。这时,周围大放光明,天女散花。醒来后,她就把这个奇特的梦讲给净饭王听,国王也很惊异,于是请来相师,占卜说王后所怀的是位圣子,以后一定能让释迦族光耀。国王夫妇非常高兴。

(2)步步生莲:太子出生后,地上便马上长出大莲花,将太子托住。此时太子自立于地,不用扶持,便会行走,每走一步,地上便长出一朵莲花,走了七步,足下步步生莲。这时太子又右手指天,左手指地,言:“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三界皆苦,吾当安之。”

(3)出游四门:太子婚后不好娱乐,仍思出家,国王十分忧虑,与诸臣商议令太子出游,以化散其出家之意。于是太子在诸侍从的陪伴下出宫游观。但出东门时见老人,出南门时见病人,出西门时见死人,出北门时见僧人,于是太子更欲舍俗出家。

(4)夜半逾城:太子在出外游观后更欲出家。太子在他二十九岁那年的四月七日夜里,决心离世出家。他急命马夫为他备马,白马不忍太子离去,前后跳踏,不愿让太子接近,太子扶拍马背,口说颂偈,才得以上马。太子骑上白马,离宫而去。此时国中人均昏睡不醒,为了不使马蹄踏地时发出声响,天神托起马蹄,腾空而起。行至城门,在诸天神的帮助下城门无声而开,太子乘犍陟马逾城而出,开始了漫长的苦行生活。

敦煌的佛传图,由山水切隔呈连环画式的一个个画面,形象地展现了佛的一生,内容之丰富、完整,应是首屈一指。(www.zuozong.com)

3)因缘故事画

因缘故事画是表现释迦牟尼成佛后进行说法、化度众生的种种事迹的壁画。莫高窟的因缘故事画在形式上主要有主体式单幅画和顺序式连环画两种,所画题材有须摩提女因缘、弊狗因缘、沙弥守戒自杀缘品、度化跋提长者及姊、度恶牛缘、五百强盗成佛(得眼林故事)、微妙比丘尼现身说法、梵志夫妇摘花坠死、难陀出家缘等。

《五百强盗成佛图》绘在敦煌莫高窟第285 窟南壁,是西魏时期一幅横卷式直线型构图的因缘故事画,从左至右画出五百个强盗和国王大军交战、被俘、施刑、放逐、被佛祖救出、听法、入山修行等七个场面。

《五百强盗成佛图》布局完整,画面恢弘,情节紧凑,环环相扣,引人入胜,是莫高窟西魏时期最大的一幅故事画,也是最早的因缘故事画,在敦煌壁画的此类作品中堪为经典。

此幅壁画依据《大般涅槃经·梵行品》中经文绘出。《五百强盗成佛图》壁画完整地表现了故事的全过程,采用连环画空间转换的长卷方式,细致描绘了故事情节,由左到右分别为:交战、被俘、受审、剜眼、放逐、得救、听法、入山修行等八个场面。

左侧画面描绘了交战、被俘、受审、剜眼的场面。一开场为官兵和强盗激战的场面:官兵头戴盔甲,手执长矛,战马列阵,气势夺人,而强盗只有盾牌和刀剑。双方强弱悬殊,强盗势单力薄,很快落败。“被俘”的场面,交代了强盗战败,强盗五人一排被捆绑起来。受审、剜眼的场面与被俘场面集中在一起描绘。“受审”画面中,审判官正坐在殿堂,身旁有两位侍从。在下面有两个强盗被剥去上衣,捆在木柱上受审。“剜眼”情节描绘一个强盗正在受刑,另外有二人受刑后,一人躺在地上表现出痛苦状,一人手抚眼睛作哭叫状。“放逐弃林”的情节描绘有一座高耸的城楼,城门紧闭。强盗在深山树林之间,裸露上身,奔叫嚎哭,显得痛苦凄凉、悲惨无比。“听法修行”的画面,描绘众人被佛拯救复明后,衣着整齐,列坐于绘有光环的佛陀前聆听教诲,最后修成正果。

4)经变画

隋唐时期,也就是敦煌莫高窟的最盛期,由于大乘佛教[1]的广泛流行,大乘佛典艰涩难懂的文词已经不适应一般俚俗大众的需要,于是产生了用于俗讲的讲经文和在民间演唱的变文。它们散韵相间,文字通俗,语言生动,更易于传情达意。与之相辅而行的是“变相”。“变相”是把佛经中可以表现的内容,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绘在墙壁上的,就是我们今天在莫高窟看到的壁画。绘在绢幡上的,就是藏经洞出土的绢画或者幡画,它们是在俗讲时挂在梁柱上的。莫高窟现存经变画33 种,有报恩经变、福田经变、无量寿经变、阿弥陀经变、观无量寿经变、维摩诘经变、法华经变、贤愚经变、梵网经变、宝雨经变、涅槃经变、华严经变、劳度叉斗圣变、西方净土变、东方药师变、弥勒经变等。这些经变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珍贵的文化遗产。

南北朝时期的莫高窟壁画内容主要是佛陀本生故事画以及佛传故事画,从隋代开始经变题材增多,到唐代成为壁画的主体。典型的经变画是以宣扬极乐世界为内容的“净土变”。古代画家按照佛教经典,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创作出的净土世界壁画,其想象力来源于现实生活,完全是按照现实生活的样子创造出世人心目中的西方净土世界。

莫高窟第220窟南壁的阿弥陀变,是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一铺净土变,纵895 厘米、横570 厘米。佛经记载的西方净土,据说是无病无灾无烦恼,而且“无有刀兵、无有奴婢、无有欺屈、无有饥馑、无有王官……不是纳谷纳麦、纳酒纳布,唯是朝鲜香花,暮陈梵赞,更无别役”的极乐世界。经变由三部分组成:下段为地面,中段为水国,上段为天空。碧波荡漾的七宝池水平台上,“西方三圣”阿弥陀佛端坐莲台,观音、大势至菩萨侍立左右,背后经幢凌云,梵宫高耸,色彩鲜丽。观音、大势至菩萨着透体罗衣,锦绣披巾,凝神伫立,神态庄重。人物风貌神采已呈唐人丰满健美之姿,白色肌肤已开始变为棕色,天然的变化使色彩更为丰富,显示出历史岁月中形成的一种古朴浑厚的立体感。“西方三圣”周围圣众眷属环绕,共150余身,严密而有主次、有疏密地组织在一起。下段的地面,七宝栏楯,楼阁相对,金沙铺地,琉璃合成。中部的舞乐场面,乐工奏乐,歌伎起舞,鹦鹉、孔雀展翅踏节应弦而舞,一派歌舞升平景象。

以《妙法莲华经》为依据的法华经变,在唐代前期形成了它的巨型完整结构,成为敦煌壁画中画面最繁、变化最多的一种。其中第217 窟南壁《化城喻品》中的山水人物画特别值得一提。佛经中在解释《法华经》宣扬的“一佛乘”时,举了个“化城”的故事:一群人到远方求宝,至一险恶无人处,因疲惫已极而产生了退还的念头。于是一位“强识有智慧”的导师,采用“度脱”众生的方便法门变化出一座城来,其中有楼台亭阁,流水园林,让众人休息。众人进城后,又产生安稳下来的想法,于是导师把城化灭,告诉众人这只是暂时休息之所,应继续“勤精进”而共同到达宝物所在之地。画面上河水蜿蜒曲折伸向天边,山峦层叠耸峙,道路回旋宛转,在山间盆地,画出一座西域风格的城郭,行人们三五一组被自然地分散在山间,表示故事中不同时段的情节,有的骑马缓行,有的驻马歇息,有的策马奔向化城。这些不同场合的画面,在同一空间里被融合为一个整体,形成一幅完美的山水人物画。

甘肃省博物馆藏敦煌莫高窟出“北宋淳化二年(991 年)”款绢画《报父母恩重经变》,高182 厘米,宽127 厘米,绢质,以蓝色和绿色为衬底,施以红色及石青、白粉、金粉等近十种颜料而绘,除表现内容情节的110多个人物形象外,配以日月、山水、建筑、花草等,画幅宽大,内容丰富,运笔流畅,色彩绚丽。该画作继承了唐代壁画的传统,佛菩萨面相端丽,和蔼可亲,既有唐代的雍容华贵,又有宋代的秀美俊俏,是敦煌莫高窟所出佛教题材美术作品中,国内现存的不可多得的珍品。

在说法图的两侧,是以经变画常用的连环画形式展开的画面及榜书,一个情节一幅图,共有15 幅。它们各自独立,相互之间用山石分隔。图画详细描述了从母亲十月怀胎到孩子长大成人,其间父母养育孩子的全部过程,通过讲说父母的这些大恩大德,倡导众人牢记父母养育之恩、恪守孝道。

《父母恩重经》是唐代僧人所编的经典,并非印度典籍,历来被视为伪经。很明显,中国僧人造这本经书的目的是向世人表明,佛教也讲孝道。经文中有这样的句子,“哀哀父母,生我幼劳。昊天之恩,岂能不报”,这与《孝经》中的思想何其相似。《父母恩重经》的出现,与当时的文化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与唐朝前期帝王对《孝经》的提倡直接关联。佛教的基本教义是无我、无常,它追求精神解脱,是以放弃现实生活为代价的。所以早期佛教主张“不事二亲”,“无君臣之义、父子之情”。而这必然要遭到“孝为百行之首”的儒家思想的反对。当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发生冲突时,就不得不做一些调整,以适应当时的统治需要,《父母恩重经》和经变画便应运而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